王國文
摘 要:在國家持續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小學教育擔負著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開拓其思維廣度的責任,小學教育中的數學課程起到的正是開拓學生思維廣度的作用,可以為其日后養成學科思維打下基礎。由于教育教學改革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的要求和設定的目標,使得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是促進小學數學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方式。
關鍵詞:解決策略;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思維障礙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4-007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38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思維容易出現的思維障礙
(一)對知識的認知模糊導致思維產生混亂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于事物的認知大多是從表象而來的,對于表象的認知影響了小學生后續的思考。然而在現在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數學教師在引入教學時采用的例子較為雜亂且講解過程較長,使得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認知存在偏差,對知識點的表象認識模糊,如果在此基礎上展開對知識點的深入思考,就會使思維產生混亂,出現思維障礙。另外,由于對知識點表象認知混亂,會導致知識點在學生的頭腦中無法形成深刻印象,對學生的數學整體知識結構的建立也有不利影響。
(二)空間想象能力的不足使思維產生障礙
空間想象力在數學學習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數學中的幾何部分要求學生能夠對幾何圖形進行具體觀察,進而在頭腦中進行抽象思考,達到解答題目的目標。然而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處于覺醒階段,其邏輯思維剛剛養成,教學內容需要根據學生想象范圍進行設計。但是學生的想象范圍較難把控,教學內容很容易超過學生的想象范圍,這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對他們形成思維障礙。
(三)學習經驗的不足使得思維無法展開
很多情況下,面對問題時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憑著經驗進行直覺性的判斷,尤其是面對較為大型的數學題目時,經驗影響下的直覺判斷往往可以快速定位解題方式,從而使思維得以展開并能高效解題。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掌握的數學知識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各知識點間的聯系模糊不清,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容易對書照搬,難以形成完整的印象,這就使學習經驗無法積累下來,導致學習經驗不足,使學生日后在解答綜合性問題時產生理解偏差,在解題方法的選擇上可能出現錯誤或者選擇了復雜的解題方法,使思路展開受到影響。
另外,學習經驗的獲得大部分來源于對錯題的反思感悟,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還沒有能力從錯題中分類找出典型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就會導致錯題整理反思階段的工作量太大,使學生產生腦疲勞狀態,進而產生思維障礙。
(四)點狀思維使得思維之間聯系不強,無法構成體系
點狀思維指的是對于問題的理解過于碎片化,無法形成完整聯系而導致思考問題過于淺層化的現象。小學的數學教學大多數情況下是以知識點的形式為單位的,以知識點為形式雖然每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但是對學生整體知識框架的搭建有不利影響。知識點使得學生需要通過自我思考將其聯系起來,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工作量太大,單靠小學生的自主理解是無法達到的。若是將知識點的關聯交由教師來展示,則會使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記憶內容增多,學生將知識點內化前需要先背誦再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碎片化的知識點導致的點狀思維,使整體數學學習的結構體系較難搭建,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整體發展,形成了思維障礙。
(五)對于知識本質理解不到位使得思維淺顯
人的記憶多數是由一個強烈的記憶刺激點而展開的,對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也是一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反復講解,從而刺激學生產生記憶點進而延伸記憶知識。然而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除了知識點以外教師還會強調許多其他的注意事項等,學生很容易對其他注意事項等產生記憶點,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知識。對知識記憶的不完全,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模式停留在淺層階段,無法深入思考,就會使思維停滯。
二、小學生數學思維養成的過程中出現數學思維障礙的原因
(一)教學目標設置的不合理使得教學過程局限
課程標準指定的教學目標是整體大方向上的教學目標,對于具體的課程目標還需要進行具體的規劃,不能直接套用總體教學目標。然而目前的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整體的數學教學目標直接作為課程學習目標,這就導致學生對于學習目標沒有明確的認知,只是盲目跟著教師的教學腳步走,無法形成自我的數學意識,也無法建立起數學思維。除此之外,另一部分教師則將教學目標分割得過于零碎,使學生難以形成整體認知,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支離破碎,不具有實際影響和應用性,也使得學生的學習過于局限于學習基礎,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更不利于教學管理和思維鍛煉。
(二)陳舊的教育理念使教學主體存在偏差
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新教學理念的最明顯分界是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開展,在過去陳舊的教育理念中,為了便于管理課堂教學,教學主體往往是教師,學生則被動接受,且很少有機會發言和提問,這樣單向的灌輸式教學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點,對于數學思維的養成和鍛煉十分不利。這樣陳舊的教學理念使得學生的重要性無法體現出來,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不利。
(三)教師的教案設計使學生的思考無法跟上學習
教師的教案設計是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具體教學措施的具體流程設計,直接影響了實際教學展開的每一步,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在設計教案時簡單方便,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教案設計,這就使得所設計的教案與學生的具體學習有一定的出入,在教案中提出的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學習。這樣分離的教學使學生的思考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為了追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學生就會無意識地拋棄許多思考部分,未能及時思考就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受到阻礙。
(四)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思維受限
教師都會有自己偏愛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一味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就會使學生感覺枯燥,從而思維活動力度不夠,思維受限。在現行的新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被提出并應用,教師應該積極接受并采用更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從而刺激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加廣泛,進而打破思維障礙。
三、小學的數學思維養成中解決思維障礙的有效方法建議
(一)引導學生將表象和深度思考進行結合,建立思維依據
教師在教學時要更加注意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對知識點的初步理解形成正確的表象,進而在后續的內化過程中展開深度思考。另外,教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而不是教授給學生直接的知識,教師要通過暗示和引導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挖掘出知識的特點和聯系,從發現特征到理解知識,再到最后的內化應用,將知識的表面理解和逐漸深入的思考進行有機結合,進而為數學思維的產生建立依據,使數學思維體系有跡可循。
(二)教學過程中激勵學生積極想象,提升思維流暢度
空間想象力是在不斷的應用中得以提升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想象,通過對空間想象力的反復鍛煉,提高思維力度,從而克服思維障礙,打破學習能力的空間想象力的不足所形成的桎梏。另外還要注意對學生自信心的引導,小孩子往往察覺不到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和思維能力的不同,只會以做得最好的人為目標來競爭,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心理暗示和教導,讓學生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而在自身實際能力的基礎上合理鍛煉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反思以吸取經驗,增強思維深度
學習經驗的積累,除了要做大量的題目進行基礎搭建以外,還需要進行反思。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增強題目訓練的同時對錯題進行積極反思,將錯題進行歸類總結,在每一類題目中找出最典型的錯誤詳細分析,并對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學習,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在日后的學習中也要經常對錯題進行復習和鞏固,不斷對錯題進行復習和分析,從而積累出穩固的學習經驗,以學習經驗為基礎打破思維障礙,增強學習的深度,促進學習的深入進行。
此外,對錯誤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自身進行改正的方法,除了應用于數學學習的錯題整理,對于學生日后的長遠發展也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從小學生時期就養成分析錯誤從而深度思考的習慣,對學生發展成為綜合性社會人才有良好影響。
(四)通過溝通交流建立聯系,改正錯誤思維
只有學生對知識點的本質做到記憶和理解,將知識點串聯成結構體系,才能建立正確的知識框架,從而促進數學思維的深入。為了避免增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可以在對新知識點的教學中增強與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學過的知識點穿插到新的知識點當中,通過連點成線,線關聯成面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完成的知識架構,促進數學思維的養成。
(五)突出教學主體,使思維更加深刻
要打破陳舊教學觀念中的錯誤思想,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回歸到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推動學習的發展。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疑問解答,使學生的思維發展持續在可控范圍內。思維的發展是一種主觀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較高,如果還是一味將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點是無法對思維進行鍛煉的,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進行束縛,被動接受知識點,教學無法深入,是教學主體對于思維培養產生的影響。
總之,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建立和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是條“長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對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把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其施加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建立和深入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引導。另外,還要幫助學生將數學思維和學到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而真正深入學習,形成正確的數學學科思維,促進日后學習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奧婷.小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突破路徑研究——基于TRIZ理論的分析[J].現代交際,2019(8).
[2]張所濱,袁紅俊.小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原因剖析與突破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 2017(Z4).
[3]任金新.如何突破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J].中國校外教育,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