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宏
摘 要:語文課堂中,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日漸受到重視。其中對語文審美能力、審美鑒賞的培養,更是成為語文綜合素質能力中的一大主體。特從“加強對審美教育地位的認識,突出審美重要性”“審美情景創設,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運用聯想教學法,發掘語文知識的審美價值”“轉變審美教學方式,拓展學生閱讀范圍”四個方面進行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4-009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47
在傳統的語文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一種“機械式”的,對語文語言的感知能力欠缺。在遇到具有鑒賞性的現實問題時,學生往往會出現一種比較呆滯的狀態,這一狀態的出現根本原因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更多只關注學生怎樣去答題,怎樣答對題,而忽略了語文核心教育中對審美能力的感知,學生也就漸漸失去對審美的認同和理解。在缺乏語文審美能力的情況下,學生的語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現代語文教學中的四個核心素養之一,就有審美能力的提高。現代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但是審美能力的提升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因此有必要對提高語文審美能力的教育方式進行探討。
一、加強對審美教育地位的認識,突出審美重要性
語文學科作為小學教學中最基礎的教育學科,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將會直接影響其智力發展,后續能力的持續發展以及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更注重學生對基礎字詞句的掌握,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只是單純的成績好,在語文的深度理解和掌握運用上卻差強人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所欠缺。使現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出現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沒有自己的判斷思考能力,學生綜合素質相對薄弱。怎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是現代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小學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極具審美性、創造性、藝術性的學科。文字的工具只是語文的表面形式,其內涵還包括具有審美的感知與體驗。感知美、認識美、領略美,是教師對語文課堂審美把握的要求之一。課程標準中更是指出了“將語文的工具性與思想性有效統一結合”。審美上的提升在思想的提升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更應注重語文課堂的審美提升,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審美教育的開展不應只局限于紙上,只是文字上的符號,教師應該挑起對審美教育的大任,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真正使審美教育落實。想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先開始審美教育,將審美教育和語文深度融合在課堂中,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構建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判斷力以及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水平的效果。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學的指南針。將審美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加強落實素質教育的實施,把審美教育帶入教育改革與創新中,這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學工作質量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審美教育是很有意義的、必不可少的。
二、審美情景創設,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小學語文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及暗藏作者所想表達的感情。因此教師要牢牢把握文章的情感表達,對教學課文進行相應的情景設計,以此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在有感情的環境中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根據小學生容易被新事物吸引注意力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手段進行課堂情景的再現,優化學習的具體環境,可采取以下手段:選取經典相關視頻進行播放,從動畫的方面來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沉浸其中;播放音頻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語言的聲音之美,從聽覺上去刺激學生對情景的融入;播放課文相關圖片的內容,二次增強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用圖畫去引入課文的背景及環境;為加強學生對角色的理解,還可以進行人物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通過劇場化、劇本化人物角色的親身經歷,能夠極強地提高學習代入感;或者教師在教學到比較有難度的教學問題時,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使同學們形成小組,與他人合作,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文《觀潮》教學時,可以先在上課之初對錢塘江大潮的真實情況進行視頻的播放,讓同學們更加直觀真切地去感受大潮,給予同學們一個多感官的觀潮體驗。磅礴宏偉的大潮會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同學們沉浸在大自然的美麗之下,使同學們不覺發出對大自然的贊嘆,調動學生學習錢塘江大潮的情感,以這樣的情感方式引領同學們走進教學課堂。這樣的授課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填鴨式”學習有極大的優勢,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去感悟課堂,了解語文知識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達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聯想教學法,發掘語文知識的審美價值
小學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多樣,不僅有意蘊深遠的現代文章,也有繼承中華傳統之美的詩詞歌賦。由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文化厚載力的深厚。教師們在教學詩詞歌賦時,往往會發現學生對詩詞歌賦理解時有較大的困難,學生對詩詞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夠,對藝術價值的體驗不夠深刻,無法充分理解詩人創作的背景和詩人想表達的情感,如何提升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應充分利用聯想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層次地進入詩歌中去理解詩歌是提升學生對詩詞審美能力的最佳方法。
例如,教師在教學詩詞《己亥雜詩》時,可以讓學生對詩歌先進行朗誦,去感受龔自珍這首詩詞的音律美,讓學生從語言上先融入本詩的情感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穿插對龔自珍描寫的意象,進行圖片的播放,通過播放野畫集落花和泥土春泥的圖片,讓同學們在朗誦中將圖片和聲音進行融合,進行聯想,讓學生頭腦中產生畫面。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注重對詩歌情感表達的引導,讓學生在有了畫面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學習,去感受詩中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鼓勵學生多多對詩歌進行聯想以及將聯想的內容進行闡述。課堂之后,教師可以推薦與此意象或者此感情相同的詩歌進行推薦學習,讓學生在對比詩詞中,去學習他們的相同點,區分他們的不同點,進行廣泛的詩詞聯系與聯想。教師也可以在對同學們課余的作業布置上進行有關聯想內容作業的布置,比如對一首詩進行鑒賞并將學生所見到的畫面通過語言文字的方式進行展示描述,這樣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將他們的聯想能力大大提升。在這樣一個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詩歌的基礎知識自然掌握牢固,同時他們的審美能力也日漸提升,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