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如何培養具有扎實素養的學生是每一位地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增進學生的團隊意識。文章以極地地區為例,具體闡述了合作學習的應用方法,為初中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參考,對于合作學習的應用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地理教學;極地地區
一、 合作學習的內涵及應用方法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是一種在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等基礎上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方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氛圍方面,合作學習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提升課堂活躍度;在學生學業方面,個體獲得學業成就與較高水平的團隊支持和合作是相互促進的,可見合作學習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從學生綜合能力的塑造來看,學生能夠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并通過分工合作來解決問題。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我們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這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思想也不謀而合,這次改革提倡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可見應用合作學習是當今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此外,地理是一門偏重實踐性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地理教學責無旁貸的義務,所以我們應盡可能地將合作學習引入課堂。
(二)合作學習的應用方法
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合作學習的理論知識,并在教學設計時思考如何科學地引入合作學習環節。一般來說,按照時間順序,合作學習在應用時可以分為開展前、開展時、開展后三部分,這三部分密不可分。每一次的合作學習,都是一個獨立問題的探究環節,同時也為下一次的合作學習做鋪墊,形成了師生間的良性循環(如圖1所示)。
1. 開展前
(1)明確組內成員分工
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是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為了充分發揮組內成員的優勢,做到揚長避短,教師依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組,使得每個小組的水平都基本相似。
在分組后每位成員都有著不同的任務,有負責記錄的、有負責發言匯報的、有負責管理紀律的等等,組內成員各司其職,每個學生的價值與作用都相互依存,保證了合作學習有序高效地開展。
(2)布置合作學習任務
教師下發印有相關任務的學案,在學生開始合作學習時再次闡明每個小組的任務,理解并領會小組任務,以利于課程的開展。
2. 開展中
(1)參與探討過程
針對學生在探討問題時可能產生的紀律問題,教師要做好調控,時刻關注每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情況,圍繞小組進行巡視,絕對不能放任其自由。必要時教師需要加入學生的討論中,了解合作學習的進行情況并進行實時調整。
(2)關注“困難”學生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話語權往往掌握在成績較好或善于表達的學生手里,此時成績較差或者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就成了“困難”群體,意識不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
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措施: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引導、向學生宣傳集體榮譽感、單獨提問等,引導這些學生參與合作學習。
3. 開展后
(1)進行小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合作學習完成后,教師應當在第一時間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對于評價內容,不能以結論對錯與否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回答的邏輯性,組內成員的參與度等等都是評價體系中的一部分。
(2)組內自評互評
小組自評是小組內部的自我反思,自評的過程展現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柴新興認為,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很大幫助。
小組互評是一種不同小組之間進行組間互評的方式。互為競爭對手的小組成員在互相評價時往往能夠看到對方更多的缺點,幫助其更好更快地成長。
二、 合作學習的具體實踐
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但并不是每一類知識都適合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教學,尤其是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學生在學習這類知識時需要安靜、獨立的思考環境,反之,在解決有深度的問題和開放性問題時,獨立的思維空間就給問題的推進帶來了阻礙。這時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將學生的智慧有效地聚集,通過學生之間的取長補短,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極地地區為例,通過教學中的案例闡述合作學習的具體實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根據地圖并結合相關材料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并認識保護和開發極地地區的重要性。為了達成這兩點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了兩次合作學習,一次為探究兩極地區自然環境差異的成因,另一次為思考我國在兩極地區開展科考的原因。
(一)合作學習助力深度探究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分析兩極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合作學習的環節,在協作中運用表格對比揭示南極、北極地區在各方面的差異。
學生由所填表格直觀的感受到兩極地區自然環境差異極大,進而引發疑問,探究成因。通過一學期區域地理的學習,學生已基本具備分析現象、解讀成因的能力,同時儲備了相關地理知識,但學生與學生之間往往存在差異,每個人的優勢不同,在這樣的學情下便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整合每個人的想法,得出好的結論。
在這一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平時很少在課堂中發言的學生也參與到了小組討論中,這避免了教師在教學中過多關注優等生而忽視其他學生的現象產生。合作學習的環境更加自由開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輕松自如,這樣的情境有利于集思廣益,有的學生能快速聯想到相關地圖,翻閱書本和地圖冊,有的學生能在書本上找到支撐觀點的理論,每個學生都愿意貢獻自己的想法。
最終在總結該問題時,學生代表能夠匯總組內成員的想法,結合地圖中兩極地區的海陸分布歸納出原因,即北極地區海洋面積較大(如圖2所示),南極地區陸地面積較大(如圖3所示)。這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根據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相關知識,可推知北極地區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南極地區氣溫更低,降水更少。如此一來,本節課的難點便順利突破,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合作學習激發開放性問題解決
在本節課的末尾,教師請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合作探究我國在極地地區開展科學考察的意義,此問題更具開放性,主要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同時告知該問題有一定難度,回答優秀的小組可以得到獎勵,在獎勵機制的促進下,學生更易被激發,更加樂于參與課堂,展現自我。
在本環節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責任意識更強了,為了在總結時能有更好地表現,許多學生都拿出筆和紙將答案分點記錄下來,基本上組內的每個成員都為本小組思考出了答案,在積極的學習氛圍的促進下,新觀點層出不窮,有的說科考站的特殊環境有利于進行科學實驗,有的說極地地區資源豐富有勘探價值,這些回答將課堂的活躍度帶上了最高點。
課程結束后,小組成員通過互評指出組員在本節課中的優缺點,幫助組內成員共同成長進步。小組成員在互動、互助的過程中培養友誼和情感、樹立起高尚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對友誼、情感和價值觀等需要的追求就形成了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使得學生更加熱愛與同伴、老師交流,實現了師生之間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地理問題的解決和用地理的視角去感知世界。
三、 結語
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合作學習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尤其是在解決較有深度的問題和開放性問題時,合作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傊?,合作學習作為地理課程中的重要環節,一定要加以精心處理才能有效實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不斷磨合和探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方能完成好每一節地理課。
參考文獻:
[1]馬紅亮.合作學習的內涵、要素和意義[J].外國教育研究,2003(5):16-19.
[2]陳允成等.教育心理學:實踐者——研究者之路(亞洲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87.
[3]宋強,郭志永,翟秋敏.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0):17-18.
[4]柴新興.試論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J].遼寧教育,2016(10).
[5]焦秋生.地理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00-501.
作者簡介:陳景賢,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