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能力會影響一個人三觀、人格和審美觀念的形成,也會影響其整個學習、工作生涯。小學階段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如今的小學語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僅關注學生的課內文化知識學習。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認識到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能力培養;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6-0030-02
引 言
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如何讓學生主動閱讀,并在閱讀中收獲知識、培養自主閱讀能力,樹立正確健全的三觀,形成主動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討論了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中的難點,以探索更好的教學策略,并給相關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閱讀與學習
語文教學離不開語文教材,但也不能完全依賴教材,因為教材中的知識是有限的,難以滿足學生今后學習與知識積累的需要。學生如果僅僅學習教材知識,而不擴展知識面、不培養課外閱讀能力,將會逐漸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影響學習的深入,導致學習停留在表面。其他科目的學習需要以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基礎,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科目。比如,學生具備較強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推理能力,就能在學習英語文章、做英語閱讀題目時,更好地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內涵與細節[1]。在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學生可運用自己閱讀能力,查詢相關書籍,快速吸收書本上的知識,促進其他科目的學習。
2.閱讀與文化
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取決于其學習環境、學校教師的教學,也會受自身文化積累的影響。對學生而言,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缺乏課外閱讀將導致學生知識淺薄。學生只有會閱讀、愛閱讀,才能從課堂外的書籍上學到更多知識,積累更深厚的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培養成有文化、有教養的人才,而不是將他們看作“學習機器”。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人生的目標,還可以從書籍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有閱讀,有收獲,才有文化的不斷更新與汲取,學生才能成為新時代的有文化的少年。
3.閱讀與發展
如果說課堂學習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關鍵點,那么閱讀就是今后學生適應社會的關鍵所在。教師會引導、會教學,才能學生讓從閱讀中培養審美能力、分辨善惡的判斷能力,才能更新自我、跟上時代節奏[2]。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從小進行培訓與引導,因此,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閱讀能力培養十分重要。在學校,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但步入社會后,學生的個人發展基本依靠自主學習能力與汲取知識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從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吸收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不斷完成自我提高。
二、低年級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的難點
1.學生“不會”閱讀
初入小學,小學生還未褪去幼兒的稚嫩,剛剛開始正式學習,不具備自主閱讀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拼音與漢字學習后,學生可以跟著教師學習教材內容,但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仍不知道如何閱讀課外書籍,也不明白為何要閱讀課外書籍,應帶著何種目的去閱讀。所以,語文教師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一定要教給學生閱讀技巧,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的書籍,并在課堂上做示范閱讀,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閱讀方法,明確閱讀的目的。
2.學生“不愛”閱讀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好動”是小學生的習慣,而閱讀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文字上。這對尚未養成學習習慣、沒有接受長期訓練的小學生而言十分困難。低年級小學生未經世事,心思簡單,很難閱讀一些知識含量高的作品。要想讓小學生愛上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教師必須從學生感興趣的書籍入手。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接觸一些漫畫與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以興趣為動力逐漸愛上閱讀。
3.學生“不能”閱讀
小學階段,學生接受能力弱、學習節奏緩慢,要想消化一天學習的知識并高質量地完成課后作業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這導致學生沒有時間閱讀。很多學生的父母忽視了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認為孩子只需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即可,沒有為孩子提供閱讀的機會與條件。學校與教師也很容易忽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或者僅僅開展“形式教育”,在課堂上“空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卻不教方法、不給書籍,導致學生“不能”閱讀。要想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閱讀,需要父母、教師、學校共同努力。
三、低年級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1.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閱讀
站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第一線,教師的能力與態度成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用端正、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閱讀路徑[3]。學校應定期對教師進行教學培訓,或請教育專家對教師進行集中式的培訓,快速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語文教師經驗交流會,讓語文教師分享自己開展閱讀教學的經驗與方法,并分析班級教學的實例與結果,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學技巧,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具備了更高的教學能力,教學效果自然更好。想要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教師就要從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出發,將課堂閱讀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并注重課后對學生的閱讀訓練,將課內外教學結合起來,取得“1+1>2”的教學結果。在進行課堂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做好備課工作,選擇書本上有趣的文章進行帶讀、教學。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獅子和鹿》這樣故事性較強的文章,首先做好課堂導入,在“班班通”上展示獅子與鹿的圖片,讓學生描述兩者的特點,借助有趣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主動閱讀全文,對文章進行分段,將其分為“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四個部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與思考能力,然后讓學生在班內分享自己的分段結果,并讓不同的學生講解每個段落的內容,講述他們閱讀后的收獲及感想。在學生主動閱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中描寫生動、運用修辭手法、具有文學性的段落,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與賞析課文的能力,并用問題進行引導。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小鹿美麗的角給它引來了危險,而丑陋的四肢卻讓它逃出了獅口?”學生經過討論總結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美麗的事物可能是誘惑,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文章有中心思想,書籍也有獨特內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汲取書中精華的能力,要讓學生讀后有所收獲,而不是機械性地閱讀。在課堂外,教師可以選取適合學生閱讀的、既有趣又有內涵的文章,讓學生回家后閱讀,并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找出文章中“美”的句子。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天在班上與同學分享,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與文化素養。
2.豐富校園活動,營造閱讀氛圍
除了教師在課內外的教學引導外,學校還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硬件條件,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有書可讀,有興趣去讀。學校應舉辦多樣化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大眾閱讀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圖書館是一所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體現學校文化的重要場所。學校需要不斷擴充圖書館的藏書數量,提高書籍質量及可讀性。教師應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書籍,確保學生接觸到的書籍是有內涵、有用的。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設立圖書角,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籍帶到圖書角,以書換書,共享書籍。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又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書籍。此外,學校還可以多舉辦一些“讀書節”“讀書知識競賽”“讀書筆記評比”活動,營造大眾閱讀氛圍,以活動的方式鼓勵學生讀書;用競爭的方法,督促學生認真讀書;以交流為目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轉化家長思想,改善閱讀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習慣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但如今一些學生家長忽略了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認為教育應該由學校負責,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與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社交軟件,與學生家長建立直接聯系,多與學生家長交流,努力轉化家長的傳統教育思想,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做學生的好榜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教師還應引導家長為孩子提供閱讀條件,當孩子有家庭作業時,家長應監督好孩子,做孩子的傾聽者與陪伴者;當孩子遇到閱讀困難時,家長應給予孩子直接有效的幫助。
結 語
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會影響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形成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念和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小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是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的任務,只有三力合一,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李彩麗.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貴陽會場)論文集(五).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181-182.
沈旭.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78.
胡秋茹.為學生撐起一片“閱讀”的晴空——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5):121.
作者簡介:袁瀟(1989.9—),女,甘肅蘭州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