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學科雖然開設的時間不長,但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意義。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概念進行論述,分析了影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因素,提出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旨在為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效建議。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2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6-0052-02
引 言
小學科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后出現的一門新學科。由于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當前,對學生的培養已經不能僅限于文化課教學了,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科學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不同,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將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學科,主要的實驗對象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些事物,包括日常生活現象等。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意義是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這門學科開設在小學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關部門、學校及小學 科學教師必須認識到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針對傳統教學理念及比較落后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是為了滿足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有效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其主要內涵是指小學科學教師在遵守科學教學規律和教學科學性的基礎上,投入比較小的人力、物力及實驗設備就能幫學生習得更為系統和專業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模式,從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滿足個體的發展需求。從小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和教育學發展的特點來看,小學階段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速度最快的時候。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強、信息攝入能力強,教師如果能夠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他們進行引導,定會讓他們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同時,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必須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使教師能夠基于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開展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在科學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影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因素
1.忽略小學科學的重要性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會把“高考”“中考”“小升初考”作為每一個學習階段的指向標,所以他們更加看重文化課的學習,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報了很多文化課輔導班,但是對副科的學習不重視,甚至認為副科有時候能夠直接被主科代替,導致部分學校和教師把學生培養成了“考試機器”,而忽略了學校的科學課程教學。在安排教學任務時,有些學校認為科學課可有可無,任由任課教師將科學課換成其他的“主科”課程。
2.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不高
因為小學科學課程開設的時間不長,任課教師的職業素養普遍不高,優質的科學教師更是稀缺,有些學校讓主科教師兼任科學教師,或讓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轉崗教師擔任科學教師。這些教師并非專業的科學教師,沒有進行過系統、專業的科學教學工作的學習,很多只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些簡單的培訓,有些甚至是結合網絡上的資料自學后就上崗,導致了小學科學教師的學科知識缺乏、專業知識薄弱,從而在教學時不夠專業,對很多專業性的科學問題解答得不夠深入,影響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1]。
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在上科學課時,很多學生容易開小差或講悄悄話,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大,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不愿意回答教師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相關:首先,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經常出現占課現象,使學生也不看重這門學科,認為其可有可無;其次,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很多學校甚至沒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是由主科教師或班主任兼任,給學生造成了“老師以主科為主,科學課程只是副科,所以它不重要”的錯覺,加上很多科學教師對科學課程的認識程度不高,專業認知度和理解度也不夠深刻,所以學生認為教師的科學水平不夠;最后,科學教師采用的授課方式過于傳統,沒有創新性,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上小學生的注意力本來就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且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所以刻板、傳統的授課方式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學校對科學實驗設備配置投入過少
很多學校對科學實驗設備的投入不足。由于教育部門給學校的教育資金有限,特別是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學校只得把有限的教育資金花在“刀刃”上,即更多地放在“主科”教學上,縮減了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所需實驗設備的投入。而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以實踐為主導的學科,離開了實驗設備,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只能停留在“理論”講解上,缺乏趣味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人力配置不足的問題也使科學實驗設備無法充分應用于科學研究中,如實驗設備的使用、維修等需要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因此,實驗設備的問題也不利于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1.加強對小學科學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要求科學課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教師作為科學課程的實踐組織者和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是關系到科學課程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先從校方和教師的思想觀念方面下手。首先,教師應該加深對小學科學課程的理解,重視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必須予以重視。其次,校方要定期組織在職的小學科學教師進修和培訓學習,特別是對一些新的科學課程教學手段和方式,要開展集中學習,加強教師在科學素養方面的時效性[2]。
2.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靈活運用
很多科學教師的教學思維比較傳統,在科學教學中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沒有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開發和創新。《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靈活地運用和研究,尤其要注重對教材內容的創造性處理,發掘新的教學重點和教學方法。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基于基礎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充分把握教材的邏輯結構,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整合”,要特別注重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能夠開展教學的“契機”,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按照同一事件發生的時間或季節變化來合理調整教學順序。例如,教師可以將二年級下冊“我的構造”一課和四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花”一課整合到一起,并在百花盛開的三月給學生講授這些內容,帶領他們去公園、郊外認識各種各樣的花,使學生從實踐中感知到科學學科的魅力。
3.著重培養學生對小學科學的興趣
科學學科是神秘且神奇的,也是抽象又枯燥的。小學科學教師如果在課堂上采用以“講”為主的授課模式,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對科學學科的探索興趣。興趣是學生探索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最好內驅力,所以,要想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教師必須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生動”和“有趣”[3]。一方面,科學教師可以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科學教師應該基于本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并增創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意識。
4.深入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
科學活動的本質就是要學會探究,科學教師只有不斷引導學生加強探究,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應該以探究學習為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新事物和新現象,探索該事物和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同時利用現有的優質資源為學生竭力提供最好的探究條件,重視整個實踐過程。
5.教育有關部門加大對小學科學實驗設備的投入
學校的管理者要重視科學實驗設備對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對小學科學實驗室、實驗設備的資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力度,為學生配置新的實驗設備。一些比較落后的地區的學校要配備必需的實驗設備,同時要有專門的設備操作和維護人員,保證設備的安全運轉,從而更好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6.不斷拓展小學科學課外活動
小學科學課堂是學生習得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還能夠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4]。并且,《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教師對學生的課余實踐應該秉持著“開放性”原則,強調學生的科學學習應該是“課堂+課外”模式。小學科學的課外實踐活動本就是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的過程。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在認真分析科學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活動范圍,探索新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同時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動手能力和開放性思維模式,進而達到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結 語
小學階段是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基礎教育階段,不僅注重學生的文化教育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還關系到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科學素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學生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參考文獻]
林妙靜.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3):130-131.
郝成三.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125.
周文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84-85.
高祀泉.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5(11):177.
作者簡介:馬光昆(1965.8—),男,山東平度人,專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