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一定要發揮好自身的優點,宣傳和培養民族精神,讓學生受到最好地文化教育,建立熱愛祖國和傳統文化的精神品格,樹立健康美好的情感態度和奮發圖強的人生觀,此要求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指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歷經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底蘊,是民族發展的基礎、是國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宣揚傳統文化,加強文化素養有著關鍵性地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學研究
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網絡科技的發展讓信息變得越來越透明化,人際交往逐漸變得越來越簡單。作為高中的教職人員,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樹人為教學的根本目的。高中生的三觀發展尚未成熟,極易受到外界的侵擾,因此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融入傳統文化,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掌握其精髓,進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底蘊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根據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詳細地闡述了將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途徑和策略,希望能對廣大教職員工提供參考價值,同時希望能夠使學生愛上傳統文化,并積極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一、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眾多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高中語文老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多半情況都是以完成教學指標和提高考試分數為基礎來進行教學,致使傳統文化在融入高中語文課堂的道路上多了一道阻礙。
(一)過于重視基礎知識點的學習
在迫于考試的壓力下,很多老師都會把工作主要目標放在講解語文基礎知識點上。所以,在講解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致使課堂氣氛比較枯燥和乏味。學生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已經對語文知識點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看法,而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得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和小學、初中的教學方式并無太多變化,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審美產生疲勞感,逐漸喪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文化授課的時候,老師也只是單純地將授課重點放在文言文的翻譯和背誦上,反而將其中傳統文化的知識給忽略掉,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只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難以理解和枯燥,而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也就逐漸的失去了興趣。
(二)在教學過程中有局限性
高中語文課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多數是以課本里內容為主,對于古詩和文章內容的解析,大多是以教輔為主,在教學上顯得很規矩,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局限性較大,不能使學生很好地對傳統文化展開理解,更不利于學生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成長,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并沒得到很好的講解,也沒有延伸、擴展,學生在深度解析古詩詞的時候,有很多想法容易被束縛,在學習傳統文化上不能夠深度的解析其中的中心思想。
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途徑
目前,在高中語文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將工作重點放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上,在教學的過程中,工作重點更多地體現在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上,這在客觀上影響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此舉讓學生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限制。要是想在語文教學課程中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可以采用以下幾種途徑。
(一)教師要讓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要想將傳統文化深刻的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要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決不能只單單地講解基礎知識,且以此為工作重心,更不可以將基礎知識和傳統文化進行割裂。在校期間,學校要定期地給老師組織開會,持續地學習新型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并不斷地將其學到的新教學理念和方式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傳統文化的解析,要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
(二)利用傳統節日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播
伴隨著現今社會對傳統文化的不斷關注,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弘揚。高中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應該借鑒傳統節日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例如:在端午節時期,將學生組織起來,開展一次課外活動,引領同學們一起來學習《離騷》,讓學生對楚辭能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時還能了解此類文化對后世人們的影響以及屈原憂民憂國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這樣的方式,利用一個節日,把傳統文化和語文的知識點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這樣的語文教學過程更加富有多元化、立體化,能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點的同時,對傳統文化有更好地掌握和學習。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良好地文化氛圍
基礎知識的掌握雖然是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對其營造良好地學習氛圍,老師在教學中如果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教學,極易讓學生喪失對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針對此問題,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中,老師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文化氛圍的營造。
例如:可以結合信息科學技術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方式,將視頻、音頻通過大屏幕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情景中,能讓學生更加完善地了解其文化底蘊,以及作者所要流露的中心思想。
三、 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實施策略
(一)選用經典國學教材進行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就是體現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中編排進古代文學名著,在授課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經典國學內容,以名篇閱讀為基礎,引導學生深刻品讀名篇,走進傳統文化,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經了千年的歲月積淀,此時已經形成了各種體系和風格。在選用經典國學教材進行閱讀誦讀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深知所要面臨的“主角”是什么,即高中生。高中學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質的群體,所以,教師在選擇誦讀內容的時候必須要有針對性。高中學生經過了基礎培養之后擁有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在這個時候當以強化高中生文化底蘊為主。
例如:《老子》《莊子》,在解析《老子》的時候,能讓學生學習體會到道家的無為而治、看空名利。在學習莊子的時候能了解到莊子的浪漫、灑脫與狂放,通過解析其哲學道理,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享受其中的經典魅力,進而轉化成為自己的文學底蘊,形成自己深厚的文化素養,進而構建完善的人格。
(二)將經典誦讀的模式運用到教學中,并加以豐富和創新
誦讀絕不是單單地大聲朗讀,在朗讀的同時必須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想保證誦讀順利地進行展開,老師一定要根據學生本身的特點和具體的情況,指導學生適用一種主要的誦讀方式,例如,集體進行誦讀。但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注意所選擇的方式能夠適應班級里的全體學生,必須是在高中階段具有全體性的適用性。另外,在誦讀內容上必須要體現出階段性和強烈的層次性,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避免誦讀形式的單一化。這樣就需要老師具有較強的課程開發思維,要根據階段的不同,進行設計不同的誦讀內容,可以采用古今文化進行融合的方式。
例如: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模式,將內容展現在大屏幕上,再適當的配置一些作者創作時圖片作為背景,在初期階段可以讓學生效仿古時私塾里書生讀書那樣搖頭晃腦。
因為這樣可以滿足同學們情景再現的感受,同時還能讓學生在簡單地動作中體會出傳統文學更多的韻味,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興趣。在進行誦讀時,不僅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同時,要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到文學作品中的內涵。
在學生進行誦讀的過程中,可以為其配置古代音樂,幫助學生打造出傳統文學創作時的氛圍與情景,這樣對提升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會更加有益。
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讓其將文化創作的故事排演成話劇,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提升溝通能力。
(三)創立評價機制,來對學生誦讀效果進行檢驗
在課程進行具體實施之后,課程的效果、評價,都是需要老師和學校繼續深度解析的問題。只有建立好相應的評價體系才能對課程的實施起到良好地導向作用,老師才可以在保證課程標準的同時,更加明確方向,且高效地對課程進行實施。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和經典誦讀融合的課程中,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不能重復傳統模式的單一性評價,要將評價進行多元化的發展。多元化的發展不單單是針對學生誦讀效果的檢查,還包括多個方面的評價。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應該單純的只是在學校中進行,還應該包括到各個層面上,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多注意傳統文化的學習,這就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誦讀的過程進行評價,不能單純的只注重結果式的評價。
同時在另一方面,學校的評價方式大多從過程評價轉變成為了結果評價,在課程結束之后,學校大多采用考試測評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隨著學生的學習任務越來越多,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各大學校順應國家教育改革慢慢地取消了平時的考試測評,只留下了比較重要的期中期末測評。對于誦讀經典文章來說,最終的測評辦法無非就是檢查學生的具體朗讀狀態、朗讀情感和朗讀過程中是否出現失誤,通過對這幾種情況的分析考核對學生的誦讀進行綜合測評。
四、 結語
教育的基礎科目就是語文科目,而我國文化之根本就是傳統文化,在現今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文化環境越來越惡劣,加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并強化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力度,應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現今,高中課堂上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都是以完成教學指標和提高考試分數為基礎,來進行教學,這樣會導致教學方法過于枯燥、單一,且教學的內容只是單純地課本上的知識點,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地主觀能動性,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老師只有轉換自身的教學理念,才能在高中課堂上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同時結合相關實際情況,進行文化的傳播和課堂上文化氛圍的營造,通過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解析,期望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黃俊瑜.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20(3):23-24.
[2]鄭麗鶯.提高古代詩詞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例析[J].語文教學之友,2018,37(2):15-16.
作者簡介:高洪哲,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坪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