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焰

摘? ?要:生態教育是一種引導學生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教育。通過生態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自內心地去改正自己不當的行為,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態教育;生物教學;滲透
近年來,人們更加關注生態問題,但是我覺得對生態問題的重視,需要人們長期持之以恒地去關注,去保護。生態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的保護生態環境內容,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去研究生態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策略。
一、深入鉆研教材
初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講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把生態環境問題的危害和引起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講清楚,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引導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正確意識。如,在教授“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這個知識時,教師出示“森林大火”“濫捕野生動物”“工業污染”的圖片,請學生分析對這些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原因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學生通過分析看到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使學生自覺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改變教學方式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意識。例如,在教授“食物鏈”知識時,教師要求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或者動物,然后按照吃與被吃的關系將同學給聯系起來。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掌握了食物鏈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挖掘一些“天敵與農林害蟲”這個內容,先讓學生寫出其中蘊含的食物鏈。師生一起分析食物鏈,明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同時引導學生認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三、聯系生活實際
初中生物學的目標:培養學生一生都受用的生物學素養。因此,教師在教授生物學知識時,將學生熟識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拿出來。例如,霧霾、白色污染、垃圾污染、開荒造田等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針對這個問題,下一階段我們要采取哪些措施?如,前幾年,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高,農民在收獲油菜后,就將堆在地里的油菜秸稈進行燃燒,導致本地區空氣質量較差。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禁止下,燃燒秸稈的現象沒有了,空氣質量明顯變好了。
又如,我們看到的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踐踏草坪。從草坪上走的人多了,草坪慢慢變成了一塊荒地,這是最簡單的一種破壞生態環境的方法。同學們,你能否幫老師分析一下:⑴草坪被破壞的原因是什么?⑵我們以后能在草坪上走路嗎?⑶對于已經被破壞的草坪我們怎么補救?學生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知道愛護我們身邊的花花草草也是在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結合教學實踐
人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課外實踐活動更能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看到:有些人洗完手以后忘記關水龍頭,水就從水龍頭中嘩嘩地往外流。針對的這個浪費水現象,我們生物教師在教授“生物圈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陽光、適宜的溫度、水等資源”時,教師可以把剛才浪費水的現象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在用水的地方貼上“節約用水”的小標語。
教師設立一個保護生態環境的社團,利用社團課的時間,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和講座讓學生感悟生態環境中存在著的嚴重問題。師生共同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使學生明確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其次,教師舉辦以保護生態環境的漫畫比賽、攝影比賽、作文比賽、朗誦比賽等活動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在社團課上,教師還能組織學生調查校園內的環境現狀,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社區內的環境污染狀況,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理解人類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教師促使學生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
五、轉變評價形式
縱觀近幾年的初中學業水平試卷,保護生態環境知識點的分值在慢慢增加。這類題目的構思新穎,靈活性強,除了考查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應用,通過此類題目還能培養學生的生活習慣。
如,為了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南通市馬路旁的很多垃圾箱上,已分別貼上如下圖所示的四種標簽,以便對現有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現有下列常見的生活垃圾:①啤酒瓶;②易拉罐;③干電池;④果皮;⑤剩菜飯;⑥無毒塑料制品;⑦廢舊報紙和紙質包裝袋等;⑧塑制飲料瓶。下列各項投放中正確的是(? ? )
A.Ⅰ—②③? ? ? B.Ⅱ—④⑦? ? ? C.Ⅲ—③⑧? ? ? D.Ⅳ—④⑤
學生通過解答這類題目,不僅回顧了“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這個知識點,更培養了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好習慣。
六、結合社會熱點
媒體上有很多關于保護野生動物的報道:“不能食用果子貍,不能食用蝙蝠”,還有些廣告:“不要食用穿山甲”等。這些報道和廣告很有時代感和教育性,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因此,把握熱點,將保護生態環境融于教學中能有效提高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素養。如,講到“傳染病的預防”時,教師可以將當下的新冠肺炎穿插在其中,同時還可以講講非典,流感等內容,引發學生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講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時,試著讓學生分析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熱點中蘊含著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要關注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樹立正確的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
當代教育,必須把生態教育滲透在教學中,它不僅能提高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還能將低碳出行,綠色生活的理念真正實施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