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學科,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節奏創編恰恰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枯燥的節奏學習轉化為有趣的學習活動,通過節奏訓練發掘學生的創造源泉。有趣的游戲、生活的體驗、奇妙的大自然能給我們提供無限的素材,只要留心觀察,大膽嘗試,創造力便會給學生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關鍵詞】小學音樂? ?創造力培養? ?節奏創編
羅曼·羅蘭曾說過:“唯有創造才是快樂,只有創造的生靈才是生靈。”創造讓事物煥發全新的力量,創造能使人體驗推陳出新的歡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挖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課程的主要價值之一就是“創造性”。唯有活潑生動的音樂鑒賞、充滿活力的創造活動才能讓學生的創作熱情與表現激情釋放出來,使他們的想象天馬行空,創造力“爆棚”。在音樂課堂,節奏創編是最為直接且常見的創作過程,教師也時常將節奏創編頻繁運用于教學當中。那么,什么樣的節奏創編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源泉?學生的創造源泉又從哪里來呢?
一、創造的源泉從游戲中來
課堂上,如果單純把課本的知識技能拿出來進行單獨教學,這樣勢必顯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無趣厭學。因此,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應該與歌曲的學習相結合,與歌曲的創編相融合,以此發掘學生的創造力,課堂上的音樂小游戲便是節奏創編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德國教育家福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工具,是快樂的源泉,是培養兒童道德品質的手段,在游戲過程中最能表現兒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游戲是兒童的本能性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戲中兒童所獲得的輕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
比如,在教學《音樂小屋》一課時,在學習節奏X? X? |? X X? 0|時,教師 首先從節奏聽辨入手,
叮 咚? ? 叮咚
引導學生仔細聆聽,說說音樂小屋門鈴的節奏是怎樣的,為了降低節奏聽辨的難度,教師出示四個選項讓學生選擇,這樣,學生既完成了聽辨訓練,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接著,以“門鈴聲”作為節奏創編的“引子”,引導學生創編屬于自己家獨一無二的“敲門聲”。學生設計完了自己的敲門聲,把書寫節奏的卡片放在自己的桌子上。“串門”游戲開始了,教師要求學生:“如果你要去某個同學家做客,請正確敲擊出他家‘門鈴聲特有的節奏,如果敲錯了,門可是開不了的。”如果打不開了,又怎么辦呢?屋內的小主人來幫忙,熱心的小主人親自為客人示范,一起完成這個節奏創編任務。這樣的節奏創編與拍擊游戲讓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與此同時,創造的“種子”也灑落到了學生們的心田。可見,節奏創編應創設相應的游戲場景,讓學生們自己來體驗,自己來發現,在游戲中挑戰,在挑戰中互助,在互助中創造,借助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克服節奏創編的畏懼心理,化“讓我學”為“我要學”。
二、創造的源泉從生活中來
任何音樂創作皆來源于生活,節奏創編也不例外。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體驗。
比如,一個學生在一次課堂才藝展示后,全班都驚訝于他的精彩演出,紛紛夸贊:“哇!你真棒!”以此為契機,教師順勢讓學生用這句夸贊來創編節奏。首先根據語境,贊嘆的語氣顯然是不適合用十六分音符進行創編的,既然是贊嘆,語氣拉長,第一小節便來了個“X —”,而“你真棒”共有三個字,肯定要一字一拍,以表現出肯定的語氣,因此可用“X X | X 0 |”的節奏,三個小節創編出來了,可是還少一個小節,怎么辦,沒有字了?孩子們聰明,沒有字,休止符來湊,因此就生成了這樣的一組節奏:
2/4? X — | 0? 0 | X? X | X? 0 ||
哇!? ? ? ? ? ?你 真? 棒!
以上是用比較慢的節奏,當然,同一句贊美,還可以用不同節奏形式來表達。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如果我們要表現自己十分激動的心情,速度要快的還是慢的?又要用什么樣實值的節拍來表現激動的情緒和快的節奏呢?”教師給出三個選項:A.四分音符X;B.二分音符X-;C.八分音符X。毋庸置疑,學生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八分音符,因為八分音符的實值最短。但是要怎么組合呢?如果還是用“你真棒”創編,每個學生又會有什么樣的呈現呢?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
(1)2/4? X X? X |? X X? X ||? ?2/4? ?X? X? |? X X? X ||
你真 棒, 你真棒,? ? 棒 棒? 你真 棒!
(2)2/4? ?X X? X? | X X X X |X - ||
你真 棒, 棒棒棒棒 棒!
當學生們用自己帶著節奏的語言來夸贊別人的時候,受表揚者心里美滋滋的,夸贊他人者也特別有成就感。這樣的即興創編,讓學生發現了其實節奏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任何語言都可以成為節奏創編的素材。借助生活的素材來進行節奏創編,迎合了學生的認知心理,也為學生開啟了豐富的創造空間。
三、創造的源泉從自然界來
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中,而大自然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聲音。因此學生獲得音樂知識的途徑不應只局限于課本,還可以從大自然中發掘音源,借助天然的音源素材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我校周邊正在拆遷,學生們整天在工地的推土機、挖掘機,甚至打樁的“噪音”中度過,每次上音樂課都只能緊關窗戶,把音響調到最大,但反而適得其反。
那天,教師正在指導學生復習節奏實值,準備進行節奏創編,剛好窗外打樁的聲音再次響起,打樁機一拍一下,而且不搶拍,就像“節拍器”一樣,用來表示“X”再也適合不過了。于是,教師合理利用噪音,變廢為寶,讓學生們聆聽打樁聲,記住打樁的聲音節奏是“X”,是一拍。受此啟發,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將節奏創編拓展到大自然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刮臺風時的臺風聲實值是長的還是短的?如果是長的,要怎么表示,是“X-”還是“X---”?為什么用“X-”而不用“X---”?從那以后,學生們在創編2/4節奏的時候,便記得臺風聲是兩拍的,寫“X-”肯定錯不了。大自然的音源素材還有雨聲“沙沙沙沙”,就是節奏“XX XX”;海的聲音“嘩……嘩……”,就是節奏“X---”。這些大自然的音源,都為學生們提供了廣泛的節奏創編素材。如果把這些聲音進行組合,還能生成多聲部的節奏聲勢律動。打樁聲、風聲、雨聲、海浪聲,聲聲悅耳,形成了一首與眾不同的大自然“交響曲”。這樣的節奏創編不僅充滿趣味性,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多聲部的體驗,更使節奏的學習與創編不再可望而不可即,學生也因此獲得了審美的體驗,創造的種子在學生們的心里開出了美麗的小花。“無徑之林,常有情趣;無人之岸,幾多驚喜;世外桃源,何處尋覓;聆聽濤樂,須在海里。”奇妙的大自然給了我們奇妙的感受,教師應善于捕捉這些常見的“奇妙”,恰到好處地帶給學生,引領他們從大自然的奇妙聲響中發掘所需要的音樂元素,提取自己所需,使節奏的學習變成是一件信手拈來的事。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創新的藝術。創新能力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一種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束縛,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提供機會,發揮音樂學科教學在聽覺、感受、聯想、表現、創造等方面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讓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學唱歌曲、聆聽音樂、學習知識技能,更是發掘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們明白,不是只有音樂家才能進行創編,只要留心觀察、樹立自信、大膽創編,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音樂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M]傅雷,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