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積娜
[摘要]本文結合疫情下高校應急捐贈物資審計實踐,分析應急捐贈物資審計的重要性,提出應急捐贈物資審計模式構架,對于改進高校內部審計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高校 ? ?捐贈 ? ?應急物資 ? ?審計
一、相關概念
(一)應急物資
“應急物資”是相對于“普通物資”而言的。高校的普通物資是指維持高校日常運行的資源,是確保教學、生活所需的物資,直接滿足學校日常需求;“應急物資”是指為應對突發性事件進行應急處置時所必須的保障性物資。疫情期間,高校通過多元化渠道籌集應急物資用于防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安排專項資金采購的應急物資;另一方面是接受愛心企業和校友捐贈的應急物資。本文只對后者進行探討。
(二)應急捐贈物資
本文中的“應急捐贈物資”,專指此次疫情期間的特定標的物,即愛心企業和校友對高校捐贈的應急防控物資,如防護口罩、防護服、消毒液、酒精濕巾、測溫儀及消毒設備等。眾所周知,特殊環境下應急捐贈物資不同于日常捐贈物資,在捐贈物資的接受、驗收、分配、使用及公開等流程方面,既沒有現成的方法可借鑒,又沒有可比性。因此,特殊時期必將特事特辦,簡化捐贈手續,快速發揮保障作用,盡量縮短捐贈物資的中轉時間,學校要為捐贈的應急物資搭建便捷的綠色通道。
(三)應急捐贈物資審計
應急捐贈物資審計是指疫情下內部審計對高校接受、驗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愛心企業和校友捐贈應急物資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的審計監督。其目的是促進接受捐贈的部門、單位加強管理,保證捐贈物資的籌集、分配、使用等真實、合法,提高捐贈物資使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疫情下,應急捐贈物資如何接受、分配、使用、公開等是利益相關方共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對審計提出新要求。應急捐贈物資審計是特殊環境下對特殊標的物審計的一種特殊類型,既沒有納入年度計劃,又沒有現成的審計方法可以借鑒,在高校還是一個新領域。實踐中,對應急捐贈物資審計方法、模式盡管作出一些探索和改變,但只是從審計的角度進行驗證性監督,其方法依然是核對法、對比法。
二、應急捐贈物資審計的重要性
(一)保障捐贈人知情權的外在需要
疫情下,一些愛心企業和校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無私向學校捐贈應急防控物資。捐贈人及利益相關者十分關注物資分配、去向和用途,以及捐贈目的能否實現,特別是能否按約定和意愿實現。內部審計既是施控者,也是控制的一個要素,利用其功能和專業優勢,可通過創新審計模式發揮以下作用:一方面通過對應急物資的管理,如接受、分配、使用等環節的監督、檢查和評價,驗證應急物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將物資送達過程、接受時限、收到確認、分配使用等結果公開,通過網絡、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公示反饋,或將審計報告抄送捐贈人,滿足捐贈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切實體現對捐贈人的尊重和負責,為學校贏得外部信任。
(二)加強應急物資管理的內在需要
反觀應急物資捐贈、受贈全過程,高校沒有現成的規章制度可用,也沒有相關的管理經驗可循,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制度環節,沒有建立捐贈應急物資管理機制,既沒有可遵循的規定,也沒有標準化的操作指南。二是在接受環節,疫情暴發時正值寒假,多數學校只好臨時安排受贈機構,人手不足、專業素質不高,導致入賬不及時,驗收底數不清、物資管理混亂。三是在分配環節,一方面未按定向意愿分配物資,另一方面因疫情緊急,受贈、分配不留痕,發放去向無據可查。因此,如何準確受贈、實時監控、掌握去向,做到高效追本溯源,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應從風險管理角度,做到“制度執行、受贈管理、監督檢查”三到位,利用審計專長優勢發揮作用,滿足或超越利益相關方期望。
(三)促進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需要
疫情下,應急物資捐贈呈現出突發性、實效性特點,內部審計勢必要根據情況變化調整自身活動、創新審計模式,以適應新情況和新挑戰。一是創新理念,突破傳統功能束縛,主動“靠前站、往下沉”,“靠前站”就是貼近管理;“往下沉”就是由傳統的介入型轉變為現代的融入型,要融入管理,在應急物資審計中,利用審計了解并觸及的管理缺陷和風險環節優勢,承擔應急物資管理事項及風險控制等機制建立和完善功能,為學校增值服務。二是創新流程,改變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在實務中重程序、輕風險的傾向,嘗試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針對不同的捐贈者、不同的應急物資、不同的風險領域,采取不同的審計程序,使得審計流程更加快捷、實用,更加適應應急審計環境的變化。三是創新模式,采用快捷響應、快速審計、快速報告等方式,促進效率效果提高。
三、應急捐贈物資審計模式探析
在疫情特殊環境下,構建更加便捷實用的“非立項審計、非現場審計、非常規審計”模式,尋求高校應急捐贈物資審計模式創新,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一)非立項審計
疫情下,為確保捐贈的應急物資及時、高效使用,內部審計來不及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依據年度計劃辦理立項手續,必然要突破傳統做法和習慣思維:一是將立足點或載體由繁變簡。二是將立足點或載體由死變活。所謂由繁變簡,即疫情下安排應急捐贈物資審計要擺脫“項目立項審計”模式束縛,轉變審計角度,將繁而碎的立項手續、編制與送達審計文書等流程簡化,在實踐中精簡環節、精簡文書、精簡時間,快捷審計、提高效率。所謂由死變活,即疫情下實施應急物資審計要打通傳統審計功能的“壁壘”,拓寬審計視野,打開“畫地為牢”的監督職能“死框框”,大膽嘗試、靈活創新,從物資接收開始就介入、參與全過程。為及時了解應急物資運行軌跡,審計人員應積極參與并融入接受、驗收、分配、使用等過程,與被審計單位人員一起清點、一起驗收、一起簽字,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做到立審立改,將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通過融入型“非立項審計”,既規范應急物資管理行為,又促進應急物資使用效益的提升。
(二)非現場審計
眾所周知,疫情期間,如深入現場實施審計,勢必造成人員聚集,帶來風險,也不符合防控要求。因此,應根據審計環境的變化,通過尋求“非現場審計”模式,實現兩方面創新:一是將立足點或載體由厚變薄;二是將立足點或載體由慢變快。所謂由厚變薄,就是針對“非現場審計”環境工作實際,將傳統審計“固化”流程,如召開座談會、調查取證、結果溝通等根據需要以非現場的網絡會議、電話詢問、網絡通信等方式代替,使以往審前調查、座談記錄、工作底稿等紙質文書的厚度變薄,既節省了資源,又提高了效率。所謂由慢變快,就是借助計算機和網絡系統,對捐贈的應急物資相關資料和電子數據進行核實,通過數據信息核對、對比分析、差異分析、聚類分析等,揭示發現問題和疑點,做到邊審計、邊整改,確保應急物資用于疫情防控。
(三)非常規審計
“非常規審計”對于高校而言,沒有現成的政策法規可以直接依照,只能從國家審計中得到啟示。因此,根據內部審計內向性、靈活性的特點,尋求適合高校審計的方法創新,主要聚焦兩個維度:一是將立足點或載體由多變少;二是將立足點或載體由長變短。所謂由多變少,就是減少文書及其數量。實踐中,高校內部審計可以針對疫情期間受贈的應急物資,無論企業或校友個人捐贈、捐贈批次、捐贈數量、項目多少,多個項目只下發一個通用審計通知書、編制一個審計實施方案、出具一個審計報告。所謂由長變短,就是縮短審計時限,因疫情發生突然,捐贈物資應急,突發性、時效性強,因此,“非常規審計”必須在審計流程、審計時限、審計報告等方面作出改變,減少流程環節、縮短審計期限。在流程上,減少審前調查、審計座談會等,審計人員直接深入現場實施審計。在期限上,“非常規審計”要打破審計時限、時間跨度長等缺陷,需緊急落實的審計事項要當日完成,較為復雜且量大的應急物資審計,也應當力求在三日內結項。在審計報告上,征求意見環節要由傳統的常規審計10日內反饋意見,變為現場征求意見,時間期限縮為幾個小時,最長不超過一日。出具審計報告直接通過網絡送達、報送。此外,對于審計出的問題整改建議,無須上會討論。
四、結語
第一,捐贈應急物資審計在高校還是一個新領域,鮮有提及或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內部審計通過特殊時期的全程參與并融入其中,使得內部審計職能在特殊情況下更多元、更豐富,對高校內部審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二,“非立項審計、非現場審計、非常規審計”模式的創新,是高校非常時期應急物資管理和內部審計發展最能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是創新思維和工作實踐的產物。
第三,內部審計具有內向性、靈活性特征,在疫情下創新開展適合高校的審計模式是可行的。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郵政編碼:300387,電子郵箱:zjn196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