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前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最終歸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終身體育的需要。基于運動技能(開放式)模塊教學,以高中籃球模塊教學為例,設計并實踐籃球理論知識、籃球裁判規則、籃球技戰術、籃球體能、籃球比賽等模塊教學環節,采用文技融合、技戰結合、技體結合、技戰賽貫穿等教學方式,突出情景與問題,引導學生體驗、理解、掌握及應用知識與技能,強化技戰術的掌握與應用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運動技能;模塊教學;核心素養;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5-00-03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下,緊抓學科課程教學主渠道,通過運動技能模塊教學,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并在學練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形成優秀的體育品德。模塊教學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的教學單元,由同類知識和技能組成的完整體系,模塊教學模式能較好地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采用模塊教學,規定三年必修兩個必學模塊和10個選學模塊,10個選學模塊可從開放式或者封閉式運動技能模塊中任選之,任一運動項目可設計10個選學模塊,模塊間是遞進關系,每個模塊教學為18課時。運動技能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運動技能指在做動作之前,不能事先決定下一個動作要怎么做,必須根據當時突如其來的外在刺激來決定下一個動作要怎么做,具有多變性、不可預測性等特點,便于創設復雜的學練情境和比賽環境。本文選擇開放式運動技能模塊教學為研究對象,以籃球模塊教學為例,通過以下各個環節的教學實踐,探討教學策略、核心素養落實及能力培養與
應用。
一、籃球理論知識教學
體育文化與運動技能、體能及健康教育等內容融合教學,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采用理論教學、結合實踐教學,掌握相關運動項目的文化知識、安全知識及科學鍛煉方法等,促進運動認知、鍛煉習慣、尊重他人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理論知識
安排室內課,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介紹籃球運動的文化、起源、發展、價值與意義;指導學生制訂自我鍛煉計劃;觀看高水平比賽視頻等。掌握運動項目文化知識,完善自我鍛煉計劃,提升欣賞水平,培養學生應用運動文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
(二)結合實踐
結合運動技能與體能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運動技戰術基本原理、特點、運動損傷與防護知識等,如籃球運球突破從防守隊員兩側做“跨步—探肩—轉體—過人”,避免正面沖撞防守隊員引起的撞傷。掌握運球突破的技術原理與安全防護知識,培養學生在運動技能與體能學練情境下應用技戰術原理與安全知識的能力。
二、籃球裁判規則教學
裁判規則是運動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理論課結合實踐教學,掌握比賽規則、違例(犯規)與罰則、組織與管理、場上執裁與記錄等;學會裁判規則的比賽應用,促進遵守規則和公平正義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規則理論
結合體育文化教學,安排室內課,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介紹籃球場地器材、運動比賽通則、違例與罰則、犯規與罰則、競賽規程、編排比賽日程表及成績的統計等,同時,通過視頻觀看比賽中裁判場上執裁動作與方法。掌握相關運動項目的裁判規則,培養學生應用裁判規則指導技戰術學練和執裁的能力。
(二)結合實踐
結合技戰術教學,創設比賽情境,引導學生學習運動項目比賽通則、違例與犯規動作、場上執裁方法及記錄等,如籃球教學比賽場上“執裁與記錄”。掌握運動項目的裁判規則,培養學生在技戰術學練或比賽情境下應用裁判規則學習技戰術、執裁和組織比賽的能力。
三、籃球移動與步法教學
移動與步法屬于運動技能技術類,是同類技能其他技術的基礎與應用,應貫穿每一學時。采用專門性的動作學練,結合同類技能其他技術及結合準備活動內容的教學,掌握移動與步法技術,奠定同類技能其他技術的基礎與應用,促進運動技術與體能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專門性移動與步法的學練
移動與步法基本動作教學主要安排在運動技能模塊系列第1模塊中,通過專門性動作教學讓學生體驗并學會動作要領,在此基礎上將移動與步法兩者有機結合教學,如籃球進攻移動的“變向跑”,與之對應防守步法“左右后撤滑步”動作結合練習,讓學生在移動與步法攻防情境下學練強化動作技術,提高移動和步法應用于攻防的能力,奠定其他技術的基礎。
(二)結合同類技能其他技術
一方面與同類技能其他技術相結合,如籃球持球“前后轉身”投籃的移動步法,學會基礎應用;另外一方面,與同類技能其他技術結合后的攻防練習,如籃球的運球急停急起的“跨步急停—急起”移動,與之對應防守步法的“后撤步接變向滑步”動作結合練習,強化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在與同類技能其他技術相結合的學練情境中應用移動與步法的能力。
(三)結合準備活動
在熟練掌握和應用移動與步法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安排課時教學,將移動與步法動作練習安排在課時的準備活動中,鞏固技術動作,優化課時教學。
四、籃球技術教學
技術是運動技能的核心,開放式運動技能技術包含進攻與防守技術,采用由易至難、由淺至深的教學方式,自主與合作為主的學法。應用專門性的技術學練、攻防技術相結合,結合技術組合或戰術的教學,同時,結合相關技術的安全技能和規則教學,落實運動技術、體能、健康知識及團隊合作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專門性的技術學練
在運動技能系列模塊中,專門性技術教學內容占比前多后少。通過專門性技術教學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完整動作要領,如學習籃球進攻技術的傳接球、運球及投籃和防守技術的防傳接球、防運球突破及防投籃等。設置游戲或比賽等趣味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游戲或比賽情境下練習技術,提高學生動作技術能力。
(二)攻防技術相結合
在體驗與理解單一的進攻與防守技術的基礎上,有機結合兩者技術教學,強化攻防動作技術,如籃球“傳接球與斷球、運球與防突、分球、投籃與干擾投籃”等攻防技術結合練習。設置游戲或比賽情境,采用攻防技術對抗情境練習,培養學生應用進攻技術解決防守或者應用防守技術解決進攻的能力。
(三)結合技術組合或戰術
在熟練掌握攻防技術的基礎上,體驗攻防技術在技術組合或戰術中的應用,如籃球進攻技術組合的“三人繞8字傳接球進攻”和防守戰術的“逐級退守,伺機斷球防投籃”。強化技術應用,培養學生在技術組合或戰術情境中應用攻防技術的能力。
五、籃球技術組合教學
技術組合是由兩個及兩個以上單一技術的有機銜接,是戰術應用的基礎,開放式運動技能技術組合包含進攻與防守技術組合。貫徹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學法上以合作與探究為主。采用專門性的技術組合學練、攻防技術組合相結合與結合戰術的教學,強化技術組合的實踐應用,要求在較大負荷的對抗情景下學練,落實運動技術、體能、健康知識及團隊合作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專門性技術組合學練
在熟練掌握技術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完整技術組合的線路銜接,如籃球進攻技術組合的“接球—運球突破—急停—投籃”,防守技術組合“防無球后衛的近球側腳在前—防擺脫—攻擊步擋防—側滑步”。設置游戲或比賽情境,強化進攻與防守技術組合結構,提高學生技術組合的能力。
(二)攻防技術組合相結合
在體驗和理解技術組合的基礎上,設置攻防技術組合相結合的教學,如籃球進攻搶籃板球技術組合的“沖進—起跳—搶球—傳球—接應”與防守搶籃板球技術組合的“卡位—起跳—搶球—封堵—斷球”對抗練習。強化技術組合能力,注重攻防對抗性,培養學生在強對抗和高負荷情境下應用技術組合的能力。
(三)結合戰術
在熟練掌握攻防技術組合對抗前提下,結合戰術教學,在實戰情境下應用技術組合,如籃球快攻戰術“一傳—接應—長傳—運球突破—投籃”與防快攻戰術“封堵快攻第一傳球—截斷接應—退守堵中間卡兩邊—少防多移動”,進一步強化技術組合,培養學生在戰術情境下應用組合技術的能力。
六、籃球戰術教學
戰術是指導和進行戰斗的方法,開放式運動技能戰術包括局部與整體的進攻和防守戰術。模塊系列教學中,隨著技術的熟練掌握而逐漸增加戰術教學課時比重。遵循循序漸進教學原則,主要應用合作與探究學法。采用攻防戰術基礎配合、局部與整體攻防配合及戰術結合比賽的教學,同時,結合裁判規則教學。強化戰術應用能力,促進運動技戰術應用、體能、展示與比賽、團隊合作及社會責任感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攻防戰術基礎配合
引導學生體驗與理解完整攻防基本戰術配合,如籃球進攻基礎戰術“掩護配合”、與之對應的防守基礎戰術“換人防守”,奠定復雜戰術的基礎,提高學生攻防戰術基礎配合的能力。
(二)局部與整體攻防戰術配合
在學會攻防基礎戰術配合的前提下,設置局部戰術配合教學,如籃球進攻“中鋒上提掩護后衛突分與突投”,形成的局部配合,與之對應的局部防守戰術是“中鋒跟上與后衛輪換防守”;整體攻防戰術教學,如籃球“區域2—3聯防”防守戰術,與之對應的整體進攻技術是“1—2—2陣型落位”。強化戰術意識,培養學生在攻防情境下運用針對性的戰術能力。
(三)結合比賽的戰術
在熟練掌握整體攻防戰術的基礎上,設置比賽情境應用攻防戰術,如籃球比賽中防守戰術是“全場人盯人緊逼防守”,與之對應的進攻戰術“逐步進攻法—傳切、掩護、突破及策應等”。強化戰術配合意識,培養學生在真實比賽情境下應用戰術與規則的能力。
七、籃球比賽教學
在開放式運動技能模塊系列教學中,比賽(或游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逐漸增大比重。采用結合技術和技術組合、結合戰術及運動模式的教學,同時,將規則教學融入比賽情境中。通過各種教學環節創設比賽情境,強化比賽意識,全面落實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及體育品德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結合技術和技術組合
設置游戲或者比賽的方法,讓學生在游戲或比賽情境下體驗和理解技術和技術組合要領,如籃球“四方傳接球”分組比賽規定時間傳接球的次數;“運球—傳球—接球—投籃”分組比賽用時多少。強化動作技術,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比賽或游戲情境下應用技術與技術組合的能力。
(二)結合戰術
設置比賽布置明確的攻防戰術,如籃球五人制比賽,防守采用“半場人盯人緊逼防守”戰術,進攻采用“通過中鋒配合……”的戰術,強化戰術執行意識,培養學生在比賽情境下應用戰術的能力。
(三)運動模式
運動模式是“以賽代教”的教學形式,把課堂轉化為賽場,安排在較后的模塊教學,科學、合理地安排比賽的對象、時間及輪次等,如“兩個籃球選修班上課,可分成四隊進行三個輪次比賽”,比賽對象還可多樣組合,變換比賽對象。要求學生參與當教練、執裁、記錄、組織、編排及成績統計等。通過多場次與多輪次比賽,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完整的賽事,培養學生在聯賽情景下應用技戰術及規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執裁能力、教練指導能力及科學統計與分析比賽數據能力。
八、籃球體能教學
體能是運動技能的基礎,根據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以及教材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內容、強度密度等,教學時重視學生的“練”和教師的“教”,教會學生各種體能練習方法和制訂體能鍛煉計劃,應用新穎有趣的練習方法,注重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的結合,采用專門性的體能學練及體能與技能結合的教學,發展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和專項體能,奠定技能基礎,落實體能、技戰術、意志品質以及適應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專門性的體能學練
在運動技能模塊教學時,每課時要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選擇“補償性”體能練教學方法,如學習籃球“運球突破與防守”攻防技術,主教材屬于速度與靈敏類,搭配“耐力性或上肢力量性”的補償體能;專門性體能學練還要科學安排體能練習的時間順序,靈敏與速度型的內容應安排在主教材學習前,耐力性項目應安排在主教材之后,如“五米三向折回跑”屬于速度靈敏性體能,安排在主教材學習前,培養學生全面的體能能力和奠定運動技能基礎。
(二)體能與技能結合
運動技能練習對體能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運動技能教學中,保持較高強度的負荷才能保證課的運動強度平均心率達到140~160次/分鐘。教師組織課堂要流暢銜接;學生動作練習要連貫與到位,如籃球防守技術步法“滑步”,要求動作重心降低、連貫并快速;再如籃球快攻戰術的“接應—傳球—接球—行進間投籃”,要求動作快速、流暢,培養學生在運動技能
學練情境中發展體能能力。
總之,在開放式運動技能模塊教學中,籃球理論知識和比賽規則采用理論課和結合實踐課教學,系統且結合實踐應用;技戰術教學采用專門性學練體驗與理解技術動作和戰術線路,技戰術相結合強化動作技術,攻防情境下學練強化應用;比賽教學采用結合技戰術的學練強化比賽時的戰術應用,運動模式教學讓學生完整理解比賽;體能教學采用專門性的學練和結合技能的學練強化全面發展素質。貫徹循序漸進教學原則,應用自主、合作及探究學法,設置情境讓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設計比賽與游戲趣味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綜合的體育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瀏,鐘秉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家宏.球類運動—籃球(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生體育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編號:FJJKXB18-29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