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冰 金虹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漢語熱”逐漸興起。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習者也不斷增加,這對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志愿者選拔的角度,旨在通過探究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的建構,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培養國際漢語教師的職業能力,讓國際漢語教師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為漢語國際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師 職業素養 知識結構 志愿者選拔
近年來,“漢語熱”在全球不斷升溫,中國在多個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這便需要大量的國際漢語教師去傳播中華文化,推廣漢語教學,對國際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在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選拔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面試者的綜合素質,外語水平以及心理素質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從志愿者選拔來看漢語教師職業能力建構
專業能力的建設是從事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的先決條件。
1.基本素養
在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選拔中,首先進行的是綜合素質的考核,包括拼音書寫,漢字書寫,近義詞辨析,語法點試講以及文化方面的知識。這也就要求漢語教師自身要有豐富的漢語知識儲備,并能將漢語知識儲備轉化為漢語教學能力。首先教師要熟練掌握自己所教授的內容,精心備課,能夠回答出學生的突發問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講清教學計劃內的知識點;其次在教學中能夠運用到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使課堂富有生機和活力,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最后要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課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要關注到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在面試過程中還會涉及到文化,包括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過程中,如果涉及到敏感的政治話題,需要漢語國際教師堅定自己的立場,處理好跨文化問題。不僅如此,作為國際漢語教師,也要有職業意識,很多不了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會認為這個專業就是教外國人學習漢語,只要會說漢語都可以成為國際漢語教師,事實并非如此。所以,作為國際漢語教師我們要肯定自己的職業價值,樹立職業意識。還要有職業精神,每天要以飽滿的狀態面對工作,不能將生活中的壞情緒帶到工作中,要有親和力,讓學生感受到你對這份職業的熱愛。
2.外語能力
外語能力在教學中作為媒介語,其使用也是有一定標準的。在面對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時,由于學生的漢語水平比較低,所以采取適當性原則。在面對中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時,學生接觸過漢語,有一定的漢語基礎,可以少用或盡量不用媒介語。在面對高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時,學生的漢語水平較高,應當避免使用媒介語。在漢語教師志愿者面試過程中,對外語能力的測試更多地也是考慮到漢語教師深處異國他鄉的生活問題。因此,掌握一定的外語能力是志愿者選拔的標準之一,也是漢語教師職業能力的一部分。
3.心理抗壓能力
由于很多志愿者是以本科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去國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心智不是特別成熟且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要面臨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所以漢語教師要有很強的心理抗壓能力,能夠在異文化環境中處理好課堂教學問題,文化傳播問題,以及生活上的問題等等。避免出現跨文化交際中的休克現象,訓練好自身抗壓和解壓的能力。
二.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培養上存在的問題
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學校的專業技能訓練和漢辦的職前培訓,但是,隨著漢語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仍然有一些問題亟待改善。
1.基礎知識薄弱
雖然學校開設了多種漢語基礎知識課程,但是學生投入的精力不夠,對于很多基礎知識掌握地不扎實,尤其體現在近義詞辨析和偏誤分析上,只知道兩個詞的不同,并不能說出具體哪些方面不同,從而在教授漢語學習者時,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會一時語塞。其次,一些理論基礎比較豐富的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有很大的欠缺,表達能力差,不能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照本宣科,沒有創新性和吸引力。
2.教學實踐機會少
大多數學校采取的都是模擬課堂教學的方法,缺少真實有效的教學環境。學生往往只有理論上的知識,而缺乏真正的實踐,更多的是知識上的輸入,卻沒有語言的輸出,不能學以致用。
3.課程學習不夠深入
一些學校開設中華文化才藝與展示課,但是課時較少,教師講解地知識都是比較淺顯的層面。因此,漢語教師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要更加深入了解和學習。
三.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培養建議
1.完善自身知識儲備
首先,漢語教師自身要將漢語基礎知識重視起來,包括最基本的練好普通話,有選擇地控制自己的語速、語音、語調,注意教學中導入語、媒介語、評價語等語言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豐富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文化方面的知識,準確地向外國留學生傳播漢語知識。將漢語知識和教學方法統籌兼顧,熟練掌握教授漢語的能力。掌握跨文化知識,避免跨文化沖突。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多學習中華傳統才藝,多參與課堂實踐,多觀摩留學生課堂。最后也要精心設計課堂,將新興技術應用到課堂中,增強課堂活動的趣味性。
2.多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
學校要為漢語教師多提供實踐機會,鼓勵漢語教師走出去,將校內校外、國內國外有機組合起來,構建立體化的學習模式。除此之外,可以開展講座,例如文化知識講座。國際漢語教師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代表中國符號,他們的言談舉止、服飾氣質都代表著中國形象。因此,漢語教師要通過講座及課余時間去吸收理解異國文化,感受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最后,學校也可以邀請從事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的校友談談經驗。
3.合理安排課程
對于一些需要學生進行實踐的課程,學校應該安排較多學時,讓每個學生都有得到鍛煉的機會,讓授課教師看到學生的不足并加以指正。對于文化類課程,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們的喜好后再開展相關課程。
在“全球化”、“漢語熱”等大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漢語教師應當具備更前沿的教學能力,更廣闊的視野,更宏觀的思維。希望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分析總結,能對國際漢語教師的職業能力建構提供一些啟示,促進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肯,國際漢語教師知識體系與職業能力建構芻議[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8. 20(3 )9599
2.何雅沁,羅耀華,論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的職業能力要求[J].社科縱橫,2015,30(2)176-178
(作者介紹:葛艷冰,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金虹,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