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培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順應了萬千農民的期望,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家風作為鄉風的基礎,事關鄉風文明的建設,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推動“三農”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也是新時達傳承和弘揚家教家風的必然訴求。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優良家風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探求優良家風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以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三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優良家風;作用;具體舉措
一、家風、優良家風與鄉村振興概述
“家風”一詞,最早源于西晉潘月的《家風》,經此,家風一詞逐漸流傳于世上。但是在此之前,家風已經存在,只是沒有用這樣的詞語來表述[1]。家風不完全是積極的,壞的家風,表現出來的是奸詐、刻薄、是非不分等方面。好的家風作用于家庭中的每個人,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發展,促進社會風氣的形成。
優良家風的內容是立德修身、忠孝為本、勤儉持家等,立德修身是指古代整個家族重視培育家庭成員的德行,強調崇德修身,在人際關系中注重“以禮義來規范”,以此來維系家族的有序發展。所以,立德便成為傳統優良家風的基本價值追求,這便契合了當時的主流價值思想,即儒家思想[2]。忠孝為本是指孝是傳統優良家風的根本內涵,勤儉持家是人民為了維持生存,必須恪守勤儉的準則。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3]。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4]。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優良家風與鄉村振興的關系辨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一句話揭示出社會主義的家國觀。“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建設家庭美德,對于國家、民族和社會,可以說意義重大。父母教育孩子,應當積極的引導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要教育孩子立志長大以后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我們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將優良家風作為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有利于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5]。
1.建設優良家風有利于促進家庭文明和鄉風文明。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其存在的環境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顯而易見。一個優秀的家庭環境,其必然具備優良的家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以及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是成正比的。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創造一種優良的家風,對于家庭的未來發展以及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優良家風的建立促使家庭得到美滿,家庭成員的幸福指數也隨之上升。而對于社會而言,居民幸福的程度越高,其更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以及長遠的發展。優良家風能夠直接的促進家庭文明的建設,從而助推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優良家風可以促進優良作風,培養好民風,從而引領好鄉風。
2. 建設優良家風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源動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當前,廣大農村正闊步走向或已經走在小康路上,逐步實現“富起來”的農村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富裕,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6]。加強優良家風建設,無疑是促進精神文明創建的有力舉措,既有利于促進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優良家風在鄉村振興中的當前境況
1.優良家風在家庭中的傳承逐漸弱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一代又一代的人的茁壯成長,伴隨而來的便是家庭觀念的淡薄,父母忙著工作、賺錢,與孩子的交流匱乏,導致了孩子對于家的情感逐漸弱化;青年人為了生存,過上更好的生活,對家庭生活“無暇顧及”。長此以往,生活確實比以前富裕,可是家的向心力也在慢慢淡化,人的心思也在變化,以前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家的概念慢慢淡化,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生活的,親情不再具有凝聚力而是約束力。
2.社會的不良風氣消解了優良家風的建設。優良家風對社會而言是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可以讓社會更好的發展,優良的家風需要代代相傳[7]。如果每個家庭成員的品德高尚,家風優良,那么社會上負面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整個社會都是積極向上的風氣。反之如果社會風氣的走向是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并且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那么社會的走向會逐漸偏離正軌。
四、優良家風助推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1.增強家的凝聚力。家是避風的“港灣”。但是這樣的一個場所,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用心的付出,去構建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貼合實際,用自己的行為作為標桿去引導孩子,樹立榜樣意識。同時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并進行適當的引導。那么作為子女,同樣應該積極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消除隔閡與“代溝”。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或者解決問題的時候,是從什么樣的一個角度出發以及他們的目的是什么。當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障礙被清除,情感交匯的橋梁重新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家庭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增強,家庭環境改善,家庭成員之間變的更加地和睦。
2.大力發展鄉村文明建設。一方面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采取優惠的政策鼓勵人們進行文化學習。但缺乏優秀的人才去引導村民,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應當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同時提供一些便民的條件以及優惠的政策去吸引優秀的人才。對于基層的干部,應該發揮其帶頭作用,幫助村民進行文化學習。同時協助引進的人才,使他們在工作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幫助熟悉工作環境,在生活中也要多加關心。優秀人才和當地基層干部應該共同聯手引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并發揮各自的作用,從實際出發。
3.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了營造社會良好風氣,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說到做到,誠實守信,在孩子面前,給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傳承良好的家風,在社會上也要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除此之外,學校、鄉村組織、社區、政府,都要學會從自身做起,至于那些領導們更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用自己的行為規范來影響身邊的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勤政為民、廉潔奉公,帶領社會更好的發展。
4.助推形成多元教育合力。家長要與學校加強溝通,家校聯合,共同建立針對學生德育教育方面有效的方法。另外,學校可以開展一些關于優良家風的實踐活動和增加一些鄉村本土課程,幫助青少年們充分了解關于家鄉的風土人情,本土課程也可以幫助學生們認識到對于熱愛鄉村的重要性,長大以后積極為鄉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帶領鄉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2.
[2]沈善增.崇德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8.
[3]梅麗潤.農業農村發展如何優先?——鄉村振興資源配置邏輯調整的難題[J].當代經濟管理,2019(03):32-37.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Z].2018-02-04.
[5]中國政府網.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25.htm.
[6]黨劉栓.涵養傳承優良家風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理論導刊,2015(06):79-81+88.
[7]牛紹娜、陳延斌.優秀家風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1):46-51.
基金項目:國家級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優良家風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研究”(201910371013)、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和阜陽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重點項目“阜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機制問題研究”(FYSK2019ZD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