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菊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其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中之重,是考驗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一大知識點。但在英語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各種教學問題層出不窮,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發起更大的挑戰。針對英語閱讀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的各個方面,在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自主能力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生;小學英語;自主閱讀能力
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共同制約,導致學生的英語自主閱讀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三點:學生的詞匯掌握量少、學生的閱讀效率低、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英語閱讀方法。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解析。
一、運用思維導圖,構建詞匯學習體系,夯實閱讀基礎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石,是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在現實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發現學生詞匯掌握量少,易出現用錯詞的現象。這些現象導致學生對詞匯閱讀內容,產生認知偏差。為此,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從個人的角度,創設具有個人特色的英語詞匯體系,夯實學生的詞匯基礎,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例如,在講授“稱謂類”的詞匯時,教師可從以下幾點授課。第一點,講授思維導圖的制作方式。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知的生活物品,以水果為例,教師可以創設水果、梨、雪梨和鴨梨等,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制作規律。第二點,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如下的提示:你們可以分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并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導圖制作完畢后,教師邀請他們分享成果。小陳積極地舉手說:“我根據輩分,在最上層設置的是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的英語詞匯,在中間這層設置爸爸、媽媽和叔叔、伯伯以及叔叔、嬸嬸的詞匯,在最下面的一層,我寫上兒子、女兒、表哥以及表姐等單詞。”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講授此部分內容,讓學生分析各個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運用此種關系,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并給學生展示他們自主創造的空間和時間,提升學生的詞匯掌握能力,夯實他們英語閱讀基礎。
二、巧用思維導圖,掌握學習方法,提升閱讀效率
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自行制作思維導圖,規范學生的英語閱讀,讓學生的英語閱讀更具有目的性。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英語閱讀思維會逐步形成,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小學英語閱讀。第一點,制作思維導圖學習任務單。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閱讀內容,在充分考慮學生英語學習實際情況下,對英語閱讀內容進行分段,從而提取關鍵詞,讓學生依據關鍵詞,尋找對應的英語的內容。第二點,實施引導學生,填寫思維導圖內容。在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針對不同英語學習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從而在讓學生獲得英語學習自信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搜集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第三點,復述英語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實際學習能力,讓學生選擇依據思維導圖進行復述,或是獨立進行復述,從而讓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掌握英語文章的行文脈絡,提升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能力,增強他們的閱讀效率。
三、巧用思維導圖,開展閱讀練習,掌握閱讀方法
在講授完思維導圖的閱讀方法后,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閱讀試題,讓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注重閱讀的方法性和評價性,從而讓學生在運用方法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從而增強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敘事類的閱讀文章時,教師可以從閱讀方法和閱讀評價兩方面,對學生的英語閱讀進行指導,增強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解決英語問題的能力。第一方面,閱讀方法。在開展此項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Who”“What”“When”“Where”“Why”以及“How”的角度,開展此部分英語閱讀。第二方面,閱讀評價。教師可以運用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兩種方式進行評價。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兩點著力:第一點,生生評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介紹在閱讀過程中思維導圖的制作思路。與此同時,教師邀請其他學生對發言學生的思路和觀點進行評價。第二點,師生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總結在思維導圖進行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進行精準的指導,讓學生更為科學地掌握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既是一種學習方法,又是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開展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應注重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以及閱讀內容的特點,從而創設和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相符的思維導圖閱讀模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英語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嘉媛.試論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04)
[2]艾淑玲.淺談怎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運用思維導圖[J].學周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