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轉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在客觀上使得情境教學模式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高中生物教師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模式的優勢,不僅能夠激揚學生的個性,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為此,本文從高中生物教學實際出發,就情境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展開以下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情境教學;實驗情境;圖片情境;問題情境
眾所周知,傳統課堂往往缺少令人心儀的情境。這樣的課堂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也不具有充分的情感張力。如今,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大力實施情境教學模式成為了一種風尚。生物教師在生物課堂中創設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課堂情境,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培養,還能使生物課堂充滿魔力。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就情境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展開以下研究。
一、設置實驗,演繹情境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缺少了實驗的生物教學,猶如缺少了食鹽的佳肴,即使食材再珍貴,也難以使人垂涎。所以,在生物課堂中創設實驗情境是生物教師重要的教學工作之一。當教師利用生物實驗演繹良好的生物情境的時候,教師會驚喜地發現:每一位學生的臉上都流露出會心的笑容。
例如,教師在講授《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設置如下實驗情境。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名稱是斯巴蘭讓尼實驗。”于是,教師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了這個實驗。其次,教師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為什么把肉塊放入金屬籠內?是什么物質使肉塊消失了?”于是,有的學生說:“把肉塊放入金屬籠內,是為了排除物理性消化。”還有的學生說:“是胃內的化學物質把肉塊分解了。”再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二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這一實驗。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們充分利用試管、藥品等材料,并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最后,他們明白了酶具有高效性,可以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總之,實驗情境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這一課中的充分應用,有效地提高了生物課堂的生動性。
二、借助圖片,呈現情境
在傳統的生物課堂中,教師往往把黑板、教材當成最主要的教學工具,幾乎忽視了“圖片”的用途。如果教師把圖片引入生物課堂,并通過展示一些和所教生物知識具有關聯性的圖片的方式,向學生呈現直觀生動的情境,那么就可以使生物課堂產生圖文并茂的效果。有鑒于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及時地把“圖片”這一資源融入課堂中,從而為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呈現栩栩如生的圖片情境,使他們在觀察這些圖片的過程中能夠找尋生物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生態系統的結構》的時候就可以這樣做,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幅圖畫,并對學生說:“這幅圖是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一角,我們可以看到一只大熊貓。請說一說一只熊貓、保護區的所有熊貓、保護區的所有生物、保護區分別屬于什么?”于是,有的學生說:“一只熊貓屬于生物個體。”有的學生說:“保護區所有的熊貓屬于種群。”有的學生說:“保護區所有的生物屬于生物群落。”還有的學生說:“保護區屬于生態系統。”教師對學生說:“你們剛才所說的就是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的含義、生態系統的范圍、生態系統的類型等內容。經過學習,學生明白了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與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含了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了能量、物質等內容。總之,教師在《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中,通過呈現圖片情境,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興趣。
三、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問題情境是一種以問題為主要載體,以“引人思考”為主要宗旨的情境,具有以疑啟智、以疑促學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中把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既可以化“無趣”為“有趣”,還可以打開學生思維之門。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當主動地借助問題情境實施生物教學,以此來推進情境化課堂的構建。
例如,教師在講授《染色體變異》這一生物知識的時候,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染色體變異》,下面請你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其次,學生可以從大屏幕中看到如下幾個問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突變有哪些區別?染色體變異的類型有哪些?如何判斷單倍體和多倍體?然后,學生對以上有關染色體變異的幾個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有的學生說:“基因突變指的是染色體上某一個位點的基因發生變化。染色體變異可以用顯微鏡直接地觀察到。”有的學生說:“缺失、重復、倒位、易位是染色體變異的幾種類型。”總之,這樣的問題情境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生物課堂中,改變了一味灌輸生物考點的教學方式,充分地實施了情境教學模式,為學生設置了直觀的實驗情境,呈現了生動的圖片情境,構建了良好的問題情境,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入情入境,進而使高中生物課堂充滿魔力。
參考文獻:
[1]王旭.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情境教學[J].新課程,2017(07).
[2]劉凱.探究高中生物情境教學的優點[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