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樸 楊俊
摘要:普通高中歷史教學應發揮培根鑄魂的作用,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堅定“四個自信”。要讓學生在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程中,堅定道路自信;在認識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堅定理論自信;在橫向和縱向的歷史比較中,堅定制度自信;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中,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學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B-0049-04
清人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1】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精神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基本規律,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堅定“四個自信”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程,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近現代史既是列強入侵,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探尋救國之路的抗爭史和探索史。中國近現代史是中華民族浴火重生,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堅定道路自信的有效途徑。
1.采用宏大敘事,理清歷史脈絡
現行高中歷史必修教材分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科技史三大模塊。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問題的內容,分布在不同模塊和不同章節,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整合。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大單元教學法或專題講座的形式來宏觀敘述、歸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概念,認清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認識兩個基本事實: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國經歷了“走封建主義老路——走資本主義歧路一走社會主義新路”的曲折探索,最終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經歷了從學習模仿蘇聯單一的計劃經濟模式到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事實證明的成功之路。改革開放后,我國不僅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也都得到有力推進,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中國不僅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事實證明的成功之路。
通過教師的整體分析歸納,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上具體的人和事,掌握了必要的知識點,更能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發展脈絡,既見樹木,也見森林。讓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程中,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唯一正確的救國之路,也是中國的富強之路,必須長期堅持。
2.運用唯物史觀,把握發展規律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我們研究人類歷史和人類社會的方法論。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
我們在近現代史教學中要應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來解釋歷史現象,揭示歷史規律。必須告訴學生兩點:一是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近代中國道路選擇盡管走了很多彎路,歷經坎坷,但不斷在進步升華。二是社會主義是歷史的最高峰,是近代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
教師在課堂上要向學生普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近代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中國革命的性質、目標、任務、領導階級、依靠力量等基本知識。不僅要有鮮明的觀點,更要以史實為依據,講清講透,以理服人。在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學會用唯物史觀去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3.組織問題研討,認識中國道路
問題教學法以問題貫穿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激發學習、探究的動機和欲望。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設計相應的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單元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問題:
問題1: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請問“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分別是指什么?什么才是中國的正路?
問題2:中國和蘇聯都經歷了改革,為什么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失敗告終,而我國的改革卻取得空前的成功?
問題3:“1978年,中國的GDP約為0.1495萬億美元,全球排不進前十;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9年,中國的GDP已經達到了14.4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中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上升到了2019年的16.59%。2019年,中國GDP相當于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四、五、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DP之和。”請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開放對中國和世界分別產生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感受和體會。
圍繞這些問題組織學習研討,比單純的教師講授更能打動學生,學生被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分析:第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第二,中國的改革開放有目標有步驟有方法,得民心,行得通;第三,改革開放增強了中國的國力,提高了中國的地位,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使中國在近代以來第一次靠近世界的中心。
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圍繞這些問題,學生主動去查找資料,尋找答案,積極思考,并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能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二、認識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確立理論自信
1.在課堂教學中,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第二個階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中國人民找到了中國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三個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史論結合,從三個方面分析論述:其一,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近代在中國流傳的西方思潮很多,唯有馬克思主義最終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息。其二,中國革命和建設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沒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指導,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沒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三,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也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的。
2.在社團活動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我校組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生社團。社團成立后,通過組織學生聆聽專題理論講座、閱讀馬列原著、尋訪革命遺跡、對話專家學者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度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一步理解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原因,深人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及影響。讓學生看到,馬克思主義是有靈魂的,它不是僵化的理論,而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的。學生在學習、思辨、領悟、感染中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
三、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歷史比較,堅定制度自信
在指導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時候,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比較法,通過橫.向或縱向的比較,以事實為依據說明深刻的道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維度進行對比:
1.與英美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較
用事實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以經濟建設為例,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百多年的工業化之路,并在許多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后來居上。
2.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相比較
可以提供以下參考數據:1978年至2017年的40年間,中國經濟總額增長了80多倍。印度1978年GDP為0.1355萬億美元,到2017年約為2.5975萬億美元,總額僅增長了18.2倍。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1978年GDP為0.2萬億美元,2017年約為2.0555萬億美元,40年時間也僅增長了約9倍則。在這一比較中,兩種社會制度的優劣高下立顯。
3.與我國的過去作縱向比較
新中國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有目共睹,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正在創造前所未有的奇跡。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認知,結合身邊的人和事,在歷史的對比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比如,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活動中,我校“口述歷史社團”組織學生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家庭、家鄉和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感受特別真切。同學們從內心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報效祖國的使命感。
四、接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啡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教學是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1.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文明史上,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精彩篇章:綿延至今的5000多年文明,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以孔孟等為代表的先賢先哲……凡此種種,都會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從而增強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程中,從革命年代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到新中國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在不斷豐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在歷史課堂中講述這些故事,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時間、人物、事件、結論等枯燥的知識點,還有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的鮮活故事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感動。我們要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去尋訪歷史蹤跡、收集相關故事,讓歷史更加真切。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多閱讀名人傳記,去尋找自己的榜樣,思考人生的道路。我們要讓學生從這些“中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堅定文化自信。
2.閱讀文化經典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古代先哲的著作中所蘊藏的豐富精神文化內涵,已深深地烙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融人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的內心信仰和行為準則。在高中歷史中國文化專題的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介紹這些文化典籍,引導學生誦讀體會,感悟升華,在潛移默化中堅定文化自信。
3.鑒賞文學藝術
5000多年中華文明留下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戲劇……無不展示著中華民族多元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在中國文化專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鑒賞祖國的文學藝術作品,熱愛本民族文化,同樣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高中歷史教學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肩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發揮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整合課程資源,創新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培根鑄魂。
參考文獻:
[1]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1).
[2]改革開放40年:中國GDP增加80倍[EB/OL].(2018-08-30)[2020-03-15].https://www.sohu.com/a/250978891_100110525.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