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飛
[摘? ?要]互聯網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借力“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海量資源的共享,讓學生多維感受化學;促進學生靈活多樣的互動,增強其探究能力;整合微課資源,突破重難疑點;活用多維平臺,深度反饋成效,最終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化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0-0069-02
隨著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互聯網+”時代,手機、平板電腦不再是純粹的通訊和辦公工具,它們作為互聯網無線數字終端,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學生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上網。當前網絡也是一種誘惑,很多學生因為玩手機和平板電腦游戲而荒廢了學業,很多家庭和學校因此而煩惱。俗話說“堵不如疏”,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借“互聯網+教育”的東風,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
相比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基于“互聯網+”的化學教學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它具有信息量大、針對性強、互動性強、覆蓋面廣、操作簡單、成本低等優勢。同時“互聯網+化學學習”更可以使抽象的化學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地理解學科知識的重難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化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在此結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金屬材料》一課談談如何借力“互聯網+”,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共享海量資源,多維感受化學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查閱信息的最大資源庫。互聯網上的搜索工具、專業網站、電子期刊、科普網、虛擬博物館等,都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可以極為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完成知識建構[1]。化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可引導學生查找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化學信息,而互聯網正好可以提供海量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中感受化學的價值和重要性。
筆者在設計《金屬材料》一課時讓學生課前在指定網站查找人類使用材料的歷史,特別關注金屬的冶煉和利用,并提出相關的問題: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屬制品?這些金屬制品分別是什么材料?它們分別制造于什么朝代?人類為什么會用金屬制品代替石器?現代生活中金屬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運用?分別利用了金屬的什么性質?學生帶著問題去搜索,在資源閱讀中去探尋發現,從中了解我國悠久的金屬冶煉史,感嘆先輩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超的技藝,思考物質的性質與用途間的決定性關系,深刻理解化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更自由的機會探索化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靈活多樣互動,增強探究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師生之間原有的教學結構將逐步被打破,師生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享有與教師平等獲取知識信息的機會,教師僅是“較早獲取知識”的那個人,是學生的關心者、啟迪者和引路人,使學生個性化、創造性的學習得以實現[2]。“互聯網+”的有效介入讓課堂互動的時間、空間得到了拓展,無論是課前預習信息的初步加工,還是課堂信息的整合、共享,甚至是課后小結的信息深加工的方式,都更加靈活多樣[3]。
課前預習時,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通過網絡通信軟件進行交流互動,展示自己的搜索結果和思考成果,組員間相互交流預習問題,組長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整理好帶到課堂上集體交流;需要帶入課堂展示的金屬制品由組長協調收集,以防同組學生帶同樣的金屬制品或缺漏金屬制品;還可通過家校微信群邀請學生家長與教師一起輔導學生的課前預習。 課堂上,直接連線金屬加工從業人員,通過電話或視頻講解金屬制品的加工過程,讓學生深入體會金屬的用途與性質的關系。拓展知識環節,可將常見合金,如鈦與鈦合金、形狀記憶合金等的主要成分、性質和用途制作成微視頻,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課外小實驗可通過家長微信群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并拍攝成小視頻上傳到微信群中,交流實驗探究的成果。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互動、展示、評價,互聯網為學生的知識探究和自主生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整合微課資源,突破重難疑點
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容易受到教師的授課水平、學生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重點知識“難突出”,難點知識“難突破”,疑點知識“難釋疑”。 而微課等新教學課型的出現成為課堂重難疑點突破的“好幫手”。 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充實課堂內容,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釋疑點,幫助學生掌握課堂上的知識[4]。
在講解金屬的物理性質時,借助微課提供生活中和科技前沿金屬制品運用的相關知識背景,如愛迪生發明燈泡時對燈絲的選擇、導線材質的選擇、錫器的加工等,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并能自己分析出性質與用途的決定性關系。合金的形成與優良特性是本節課的重點。筆者從網絡下載精美圖片,將單一食材制作的食品與加入多種調料后制作的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比作純金屬與合金的關系,制作成Flash動畫,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合金的特性。
借助“互聯網+”,讓原本靠單純講授的重難疑點,轉變成由文字材料、圖片動畫、音像視頻等結合而成的立體教學內容,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突破重難疑點知識。
四、活用多維平臺,深度反饋成效
課后繁重的作業負擔成了現在初三畢業班學生的最大學習障礙,學生被動地學習,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對于化學學科來說,培養興趣并不難,但如何不讓枯燥的作業磨滅掉學習的興趣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教師可以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多渠道展開訓練活動,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更好地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4]。
如本節課后,筆者安排學生收集家中的廢舊電池,指導學生將廢舊電池中的金屬材料進行分離回收。將廢舊電池的分離過程制作成微視頻,通過班級微信群與全班學生共享。其間,學生在認識金屬的同時還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不同基礎的學生展示的內容和展示的深度不盡相同,教師可通過網絡進行個別化、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互聯網+教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我們必須主動順應大勢,但要摒棄以架網絡、買硬件、配軟件為主的建設模式,真正使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秉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的原則,從教育核心需求出發[5],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從原來的知識講解者的角色,自然地轉換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監督者。教師需不斷汲取最新的教學理念,學習使用新的教學工具,讓“互聯網+”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進一步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夏宜.借用互聯網信息激活初中化學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21):96.
[2]? 王紅紅.“互聯網+”時代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17(20):3-6.
[3]? 呂春海.“互聯網+”在農村初中物理課堂中的運用[J].廣西教育,2016(37):107.
[4]? 魏香三,魏喆.“互聯網+”使化學教學精彩紛呈[J].化學教與學,2016(11):81-82.
[5]? 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N]. 光明日報,2015-06-09(14).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