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了在新教育形式下關于小學語文閱讀題的命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關于小學語文閱讀題考點的設置方法及策略,希望能為實際工作帶來指引。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題命題,主要以層次性考查學生的思想維度為主,充分利用閱讀教材的內容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程度,以測試出學生的文字閱讀水準,因而教師在實際閱讀題目時,應當綜合考慮閱讀文章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巧妙的設置閱讀題型。
關鍵詞:新教育形式;小學語文;閱讀命題;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小學階段的語文試卷測評中,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予以考查,因而小學語文試卷的題型考查應以“層層深入”為基本原則。閱讀試題的命題水平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否得到切實提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育也可起到明顯的作用,教師對閱讀題的設計方法及命題形式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從學段的學習特點入手,對閱讀題型的命題形式加以規范,使語文試卷中閱讀題型對學生的文字能力考查更為全面。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師更要豐富閱讀題型的考查形式,充分發揮文本試題的特點,明確合理的閱讀測試點,以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
二、 新形勢下小學語文閱讀命題規范策略研究
(一)閱讀題型命題表述形式的一致性
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閱讀題時,應將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題目的主要考察目標,并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對題目的表述做出具體的解釋,以保證閱讀題目的要求及題干的描述處于前后一致的狀態,減少語言邏輯的矛盾性。如在《父親、樹林和鳥》的閱讀題命題中,最初的命題形式為圖1所示,經過修改以后,教師將選項B改為“父親喜歡鳥的生活習性”;選項C改為“父親喜歡到樹林中欣賞鳥”;選項D改為“父親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教師對本道閱讀題目的修改主要針對選項上的語言表述方面,由于小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較差,在初稿命題中可以看出,選項的描述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存在差異的,學生在審題中可能會出現理解困難,而經過修改以后,教師將選項歸納為同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即“父親喜歡……”,使選項之間的對比性更為明顯,那么學生在做題時也能更加充分的理解題目所表述的含義,有利于提升學生對題目信息的提取效率。
圖1 《父親、樹林和鳥》閱讀題目(參考)
(二)閱讀題型命題設置的指標
教師在設置小學語文的閱讀題時,應當考慮題目的設置指標,也就是說,教師應當明確閱讀題目對學生能力考查的項目,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測評學生的語文能力,確保考試的效用。小學語文閱讀測試命題的內容應當以我國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為依據,設置相應的考查標準,避免出現“高出標準”或“低于標準”的問題出現,若高出考察標準,則學生在做題時就會呈現出能力不足,心理也會產生學習方面的能力落差,對學生的自信心會造成打擊;而低于標準則會喪失考試對學生能力的考察作用,對學生的能力測評效果不明顯,進而無法發揮試卷的測評優勢。從這一點的分析來看,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及相關考試的標準,合理的設置閱讀命題的指標,既不能高于其標準,更不能低于其標準,教師應合理的把控命題的尺度,才能發揮試卷測評的真實效用。
(三)閱讀題型的答題過程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的測評題目應由教師依據相關教學閱讀評價標準進行設定,對參與閱讀測試的學生予以客觀的能力考查,故教師作為試卷的命題者,應當從答題者的角度出發,考慮試卷的閱讀題目是否符合學生的能力素質,此外還應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改善命題的語言方式。如上文所述的閱讀題《父親、樹林和鳥》中,教師就可設計簡答類型的題目,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空間。如“父親是怎樣知道林子中有許多鳥的呢?請你認真地閱讀本篇短文,給別的同學講一講為什么?”這樣的提問方式在語言上十分靠近小學生的生活,也可看出命題者考慮到小學生的做題情境,以生動的語言為學生創造了自由答題的空間。而且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較強,如此命題的語言方式也可啟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仿佛學生可作為一個“小老師”,為其他同學進行講解。
三、 新形勢下小學語文閱讀命題測試點設置研究
(一)文本矛盾點設置命題
對小學語文閱讀文本題型的設置也決定著命題者的價值取向,同理,閱讀文本中也體現著作者的價值取向,但往往閱讀文本中對作者的價值取向體現最為明顯之處也會反映出一定的矛盾,那么教師就應緊握這部分文本的矛盾之處,將能力的考察融入其中,并設計出最為適宜的考試題目。如在《愛的門票》文章的閱讀中,教師可設置如下題目“父親與孩子在看完馬戲之后是非常快樂的,有讀者建議作者將題目改為《快樂的門票》,你認為這兩個題目哪個更為可取?為什么?”在這樣的閱讀題目設計中,體現出了命題人的巧妙之處,這雖是一道較為開放的命題形式,但其本質是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愛”與“快樂”要更具有內涵,雖然學生可以選擇相反的方向作答,但這道問題的只有回答出“愛”的內涵性才能獲得高分。在本道題目的命題中,教師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矛盾性,才突顯出命題的巧妙之處來。
(二)文本空白點設置命題
通常來說,小學語文的閱讀文本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會為了突顯出主體的深刻性,而在文章的結尾選擇開放式的結尾,即給讀者留有“遐想空間”的結尾,如此的結尾方式可使文字的主旨更有內涵。教師就可通過這些空白點來設置命題,對文章的含義進行有效的拓展,將閱讀的測試目標與題目考察結合起來,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作者可根據文章尚未敘述的部分進行延伸性的問題考察,讓學生根據文本之前所述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展望,這需要教育者能夠準確地把握住閱讀文本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合理的推敲,既要使學生對文本的擴寫部分或是展望部分合情合理,又要突顯出一定的創新性與思想性來促進學生對文本認知與推理能力的結合,從而發揮閱讀題目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作用來。
(三)信息相似點設置命題
對于一篇閱讀文本的題目設計,命題者應在充分閱讀本篇文章之后設計相關測試問題,通過對文本中相似信息的尋找,再設計相應的考點,實現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測試。所謂的“信息相似點”也就是學生在閱讀文本信息時的“易混淆點”,對這一方面的考察,可真實反映出學生閱讀文本時的狀態,以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在上述所說的文本《數字化閱讀迅猛增長微信閱讀人數過半》的閱讀試題中,教師提出了如圖2所示的問題,這道閱讀題目的設計十分巧妙,A選項與文本中所闡述的信息極容易出現混淆,如文本中所述“紙質出版物閱讀仍是近六成國民傾向的閱讀方式”。在這道題中,只有D選項是正確的選項,其他選項都屬于“易混淆點”。
圖2 《數字化閱讀迅猛增長微信閱讀人數過半》
閱讀題目(參考)
四、 結語
在小學語文閱讀題目的命題工作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立足于這一方面,才能夠設計出適合小學生作答的閱讀題目。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題目的類型進行豐富,以多樣化的考察形式綜合測評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同時要注重閱讀題目的難度設計,不應難度過大,也不應難度過小,以適中為宜,才能體現出小學語文試卷閱讀的能力測評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海森.統編教材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以《阿凡提的機智旅行》整本書閱讀為例[J].教育視界,2019(6):59-62.
[2]陸文紅.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命題:分析與策略——基于一份語文閱讀試卷的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18(21):4-8.
[3]高金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技巧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20(9):239-240.
[4]馮曉波.以命題趨勢為支點撬動名著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20(8):84-85.
[5]陳穎.小學語文測試命題的四個運用[J].教學與管理,2020(5):69-72.
作者簡介:
韓小艷,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玉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