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要]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烏鴉喝水》,是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雖然課文的篇幅非常短,故事也相當簡單,但是卻非常有哲理,值得小學生們認真學習。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從運用圖片引入教學主題、立足細致閱讀獲得具體感知力等三個方面著手展開。
[關鍵詞]小學語文;《烏鴉喝水》;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 22-0074-02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實施好組織與引導工作,鼓勵學生們運用自身的學習活動來得到相應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缺少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就缺乏了足夠的效率。自主、合作與探究型的課堂,正是小學語文著力追求的高效能課堂。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培養學生們自主性學習之能力。為了讓小學語文課堂具備巨大的活力,就必須將其變為小學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場所,要讓學生在其中學得富有滋味,要關注到學習的細節,從而使學生收獲到成長的喜悅。
一、運用圖片引入教學主題
對小學生而言,那些新鮮而又色彩鮮明的內容,更能激發出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應當運用圖片來引入文章的學習主題,這是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剛開始,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展示出烏鴉的照片,再讓學生們來回答:這種動物叫什么?在小學生回答了之后,再進行提問:你們知不知道關于烏鴉的成語或者故事?通常學生們都會回答“鴉雀無聲”和“烏合之眾”等相關成語,烏鴉與狐貍之間的故事。比如,當有小學生說出“鴉雀無聲”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們講解“鴉雀無聲”有什么含義。在學生回答了“烏鴉與麻雀都沒有發出聲音”之后,教師可就此加以補充:沒有聲音,那就表示十分安靜。在引入了《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之后,教師還應當詳細講解“喝”字。“喝”字的偏旁為“口”字旁,那么為何是“口”字旁?這是由于“喝”東西肯定要用到嘴巴,因而是“口”字旁。如此引入教學的主題,就能引發小學生們對此文章的濃厚興趣。學生們接著就會進行思考:烏鴉為何要喝水?烏鴉在喝水過程中會遇到哪些事?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細致閱讀獲得具體感知力
教師在介紹了文章的題目以后,就可指導小學生們去學習文章的詳細內容了。在和學生們一起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應當切實幫助小學生們規范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從而幫助其全面理清文章的總體脈絡。先是讓小學生們自由自在地閱讀,同時要求他們畫出自己并不認識的詞語,并具體說說各自然段分別說了什么。比如,本文的第一段只有“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這樣單純的一句話,但對小學生而言,“口渴”“到處”以及“喝”等均為沒有學過的生詞。教師可以在學生們進行朗讀時,同時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比如,“口渴”這個詞,可以讓小學生們描述自己口渴有什么感覺。小學生們通常都會回答:口渴時嘴里會覺得非常干,十分想喝水。此時教師即可加以補充,由于需要喝水,因此“渴”字為三點水旁。還有一處生詞是“到處”。烏鴉的嘴巴渴了,因此到處找水喝。那么“到處”究竟是何意?可讓小學生們自行回答什么是“到處”,從而強化小學生們對這一詞匯的記憶力。其后是第二自然段,在烏鴉找到了瓶子以后,但水并不多,瓶口非常小,以至于烏鴉無法喝到水。此時,教師可運用提問的形式切實幫助小學生們理清事件的整體邏輯。比如,為何烏鴉已經找到瓶子,卻無法喝到水呢?大家們想象之中的瓶子到底是怎樣的呢?假如你就是烏鴉,那你會如何做?運用這一提問,即可指導學生們對全部事件加以思考,這樣就能夠對全文的邏輯有較好的掌握。在小學生們回答好以后,教師可以再和小學生們一起對文章邏輯進行再梳理。如此一來,即可得到第二自然段之脈絡為:烏鴉在找到一個瓶子之后,發現瓶子中有比較少的水,其旁邊則有大量小石頭,然而瓶口過小,導致烏鴉無法喝到水,因此烏鴉一定是努力想辦法,而且它也的確找到了合理的辦法。最后則是第三段,這段內容僅僅有兩句:“烏鴉將小石子一顆又一顆地銜起,放人瓶中。隨著瓶中的水不斷提升,烏鴉也就能夠喝到水了。”教師在教學此段時,完全可以讓小學生們說說烏鴉是如何喝到水的。當然,教師還可運用多媒體,為小學生們展示水不斷升高的照片或者視頻,這樣一來就能夠讓小學生們更為直觀地感知到瓶中的水持續提升的樣子。在以上三段內容均學習好以后,還可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們展示烏鴉喝水的全過程,并且讓其總結該文中的三段所說的是什么。運用這一教學形式,即可讓小學生們理解到全文的主要內容,從而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
三、根據課后習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課后練習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憑借,更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載體。《烏鴉喝水》一文的課后練習,除了識字、寫字的練習之外,還有兩道練習。一是朗讀課文,二是說一說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在教學中,我們應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學習體驗,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并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先請小老師領讀,開展男女生比賽讀,再由全體學生齊讀。通過認準生字,就能把句子讀通順,接下來就是朗讀全文。分段讀課文,一人讀,其他學生聽,看看是否讀得正確、流利。好的表揚,有錯誤的立即糾正。之后再一起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讓學生們能簡要敘述課文內容,最后再進行背誦。
第二道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力抓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們討論交流這樣一個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們積極舉手要求發言。一位學生說:“烏鴉圍著瓶子邊走邊想,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書上哪個詞說明烏鴉想這個辦法不容易?“終于。”于是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終于。烏鴉不用手拿石子,課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叼。”我們用兩個指頭做烏鴉的嘴巴,該怎么“叼”,大家試一試。教師繼續提問:烏鴉叼的是什么樣的石子?烏鴉叼起一顆小石子放進瓶里,它又叼起一顆放進去,書上說瓶里的水怎么樣了?(瓶里的水漸漸升高了)如果把“漸漸”換成“很快”行嗎?(不行)對,“漸漸”是一點兒一點兒升高,“很快”是一下子升高。因為放一顆石子就升高一點,一顆一顆地放,所以只能用漸漸。漸漸就是慢慢的意思。比如:“春天來了,天氣漸漸暖和了。”教師進行評價:烏鴉從喝不著水,到喝著水。它想的這個辦法真好!好在哪兒呢?為什么烏鴉叼石子放進水中,不叼小木頭塊呢?為什么烏鴉叼小石子,不叼大石子呢?為什么烏鴉叼小石子,不叼沙子放進水里?學生興趣盎然,繼續思考。
綜上所述,《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的重點在于讓小學生們讀懂生字、生詞,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以及脈絡,并且能夠說出自己對烏鴉喝水的方法有什么看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邏輯教學雖然十分重要,但更加重要的則是如何激發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注意力,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到各種細節,從中收獲生長,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