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瀾
摘要:固定資產處置業務在企業管理中具有重大作用,在2018年新增設了會計項目,通過對會計處理工作加以優化,滿足實際需求。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規定市場化固定資產核算標準、增強固定資產處置會計真實性、設置固定資產處理會計新準則等措施,進一步提高企業固定資產核算質量,實現長遠發展。
關鍵詞: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優化措施
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中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中資產處置損益項目包含非流動資產中的固定資產損益。相關人員在核算企業利潤時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報表得出真實的核算結果,從而為投資者的重大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另外,固定資產處置業務中的會計核算工作也會影響企業固定資產的實際處理情況,故而應當制定詳細的核算規則,確保會計處理為企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資產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助力,而會計處理工作則是固定資產業務中的核心內容,處置固定資產業務又是固定資產業務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就目前企業發展趨勢來看,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中仍存在些許亟待改進的問題。其中較為明顯的是會計核算缺乏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約束。比如在某些國企中,往往由于對固定資產核算內容的掌握過于隨意導致核算手續未能得到良好的執行,并且對于固定資產中的設備等沒有設置專門的規定,進而造成固定資產無法發揮出真正的作用,甚至會給會計處理工作帶來阻礙。因此,需進一步優化管理制度,使其全面保障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二)核算標準不確定
在固定資產處置業務中的會計處理工作中應當制定較為規范的核算標準,以此體現出固定資產的實用價值。然而現今部分企業并未有確定的核算標準對固定資產的實際價格進行評估,導致固定資產處置不當。當固定資產核算價格低于市場標價時,會對企業固定資產的轉讓等工作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所以,要想實現企業固定資產的科學利用,就需要設置準確的核算標準。
(三)成本核算不規范
企業最為主要的目的是盈利,而對于部分非營利性企業而言,他們通常會借助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結果判斷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從而反映出企業運營期間的成本消耗情況。若沒有相對規范的成本核算方式,將無法真實的體現出企業成本管理現狀。故而在上報固定資產價格時應當注重其真實性,以此為后期決策環節提供重要保障[1]。
(四)報表列示不可靠
固定資產處置業務中新增“資產處置損益”項目,它主要展示的是企業非日?;顒拥木唧w損失或收益。根據后期改革可知:在報表列示時若固定資產處置損益金額較大,則出售、轉讓后產生的損益將對企業運營收益帶來影響,進而違背企業經濟活動標準。在報表列示期間應當避免出現失誤,影響報表使用者的具體決策。
二、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優化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要想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應當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讓企業固定資產核算工作走上正軌。其中主要包括固定資產報廢管理制度與會計核算管理制度兩方面內容。在制定管理制度期間還應當采取責任制,設置專門的項目負責人,保證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落實到位,并如實反映出企業固定資產的具體使用情況及實際價值,為采取優化措施創造有利的條件。
其中在報廢資產管理工作中應當按照實際情況填寫申請單,包括設備類生產設備等、不動產類建筑物、廠房等,以此各種報廢的軟件系統,這些都需要嚴格按照制度要求執行。另外,對于報廢固定資產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如國家規定淘汰的高損耗、高風險、低性能的設備、已達到使用年限的設備、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建筑物等等,經由管理部門批準可按照領導指示執行報廢制度的內容[2]。
而會計核算管理制度涉及到計提折舊內容。以房地產為例,它包括已按照市場估價入賬的土地,在核算時應按照分類折舊法對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進行處理,對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需重新進行計提折舊,進而強化固定資產管理效果。
(二)規定市場化固定資產核算標準
在許多企業中都存在閑置或具有一定損耗的設備,這些固定資產從某種程度上仍具備經濟價值。通過市場化核算標準可讓其發揮出殘余作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在規定市場化固定資產核算標準時應當順應市場變化行情。當前固定資產核算標準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但仍與市場標準存在差距。因此,需要結合市場定價標準對企業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工作加以優化,針對尚無法達到核算標準的固定資產,應將其看成低值易耗品進行核算,進而提升會計核算水平。在傳統核算標準中將使用年限超過2年且單位價值超過2000元的物品也稱為固定資產。這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將2000元作為衡量固定資產價值的標準。而新政策發布以來,有一條規定為企業小于5000元的固定資產可計入到當期成本費用的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基于此,在確定固定資產價值時需要緊跟市場變化趨勢,從會計核算成本及具體效益方面著手制定核算標準,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核算工作的效率,讓固定資產核算標準趨于市場化、規范化方向發展[3]。
(三)增強固定資產處置會計真實性
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工作若失去真實性,將造成會計處理失去原有意義。所以,在現有基礎上應當適當增強固定資產處置會計的真實性,讓會計核算嚴格遵照相關要求進行操作。如對于已經報廢的設備來說,不可私自處置,應當上報給相關部門,待審核完成后對其進行妥善處理。此外,相關人員也需定期進行清查,以免在核算中出現遺漏問題。
同時,還可采用企業學習管理模式。以事業單位為例,它們多數以非盈利為運營目的,涉及多種服務項目如科技、教育等。由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造成多數工作人員忽視成本投入情況,進而影響固定資產核算的真實性。因此,事業單位可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對企業固定資產進行細致化管理,保證每一筆資源消耗情況都做到有跡可循,從源頭上增加固定資產處置會計管理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四)設置固定資產處理會計新準則
1.創新思路
資產處置損益作為新項目,在會計處理工作中需設置新準則才能實現固定資產的有效處理。所以,企業需要進一步采用創新思路開展相關工作。同時應在財務會計體系中設置相關的會計科目。如“待處置資產”“資產處置收益”“捐贈支出”收益等三個科目的內容。
其中“待處置資產”是指由借方提供的資產項目,經過貸方處置程序完成資產賬面價值結轉工作,在這期間若借方存在余額,應當在其未進入實際處置程序前設置虛擬價值,進而實現精細化資產管理的目的。而“資產處置收益”在資產處置損益中是借方處理固定資產時所涉及到的處置費用以及貸方處置期間存在的價格變化收入等。此時所反映的資產凈損失也能側面反映貸方余額收益。“捐贈支出”指的是固定資產處置期間借方捐贈資產的實際價值,貸方結轉后資產處置科目并無余額。
2.借鑒經驗
由于許多企業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較為復雜,故應當借鑒先進的國內外管理經驗對其加以優化。比如可在政府性企業中實施壞賬核銷會計處理手段,在核銷壞賬過程中,借助“資產處置損失”記錄應收賬款金額。又或者采取“存貨互換業務”的形式,在非貨幣轉換交易中,按照補價方法對固定資產加以處理。如在處置庫存物品時可追蹤存貨收益,從而改進固定資產處置會計的處理質量。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固定資產處置會計處理工作,可在不影響企業實際運營利潤的前提下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經濟發展現狀,由此得到最為可靠的核算結果。另外,相關人員也應當注重報表制作的準確度,在資產處置損益項目中盡量直觀的展示出業務內容,針對已經出售或者轉讓的固定資產在核算時應當確保企業處于正常盈利中,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及市場行情提高核算精準度。
參考文獻:
[1]宋景聰,董嬌.固定資產處置損益計入資本公積和損益類科目的中立性比較[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 (36):88-89.
[2]趙海俠.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探析——基于新政府會計制度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比較[J].財會通訊,2019 (25):54-60.
[3]劉琴,丁洪飛.“放管服”及政府會計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處置會計核算探究[J].中國市場,2019 (2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