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霜
摘要:中國畫中所講的筆墨當然不是指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工具的筆與墨。所謂有筆,是說在作畫過程中毛筆觸紙所劃出的線條運行有一波三折,抑揚頓挫,有剛、柔、粗、細的變化,下筆有筆勢。若在線條中含有枯、濕、濃、淡的變化,即達到了所謂“筆中有墨”。所謂有墨,是說在畫面中所呈現的小塊或大塊的墨色具有枯、濕、濃、淡變化的韻味,并使這些小塊或大塊的墨色亦能具備筆勢及中、側、順、逆、散鋒的筆觸感,即達到了所謂“墨中有筆”。
關鍵詞:中國畫;筆墨;運用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054-01
一、前言
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問題,中國畫的筆墨歸納概括為兩個層而,一個是筆墨內涵精神道的層而,另一個是筆墨線條骨法用筆和墨色塊而枯、濕、濃、淡等表現的技法層而。
二、中國畫筆墨的內涵精神
中國畫是自成體系的筆墨文化精神,而筆墨文化又是一個宏大的文化概念,和西方造型藝術觀念不同,是各自平行不悖地在發展著。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其代表有先秦諸子百家、兩漢文學、魏晉玄學、唐代詩歌、宋代理學、清代樸學等,這些學問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鏈的核心部分,儒、釋、道三家學說則形成了互補。
中國的文學藝術皆來自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尤其是中國畫。最好的中國畫所表現的是中國哲學思想,中國許多經典的哲學思想都是最好的畫論、文論及詩論。例如《易經》,畫家們若能讀進去,就會發現那是一部很好的畫論,其中有很多指導筆墨的辯證法。誠然,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思想的就是“和諧”,這兩字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性格。
筆墨是中國畫歷來的核心命題。筆墨不僅是國畫的繪畫技法,更是直接關系到中國畫的境界。筆墨不是用來記錄自然物象的,則是通過表現自然物象進而表達畫家個人的思想情感、心靈訴求。黃賓虹以畢生實踐研究傳統筆法,認為“用筆之法,從書法而來”,亦說“白畫法失傳,古人用筆,存于篆隸”,故“作畫全在用筆上下功夫”;還說“作畫不求用筆,止謀局部烘染,終不成家”。這使得我們當下的中國畫家非常迫切的清晰認知中國畫的筆墨,并將筆墨完美的呈現于國畫作品的創作中。
三、中國畫筆墨的線條技巧
在中國畫創作中前人有很多極為寶貴的經驗論述。早往南齊,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對中國畫的品評提出了“六法”論,其中第二條對于筆墨要素的標準要求就首提了“骨法用筆”。《古畫品錄》是中國繪畫史上現今發現的最早期、最全而、最權威的一篇關于繪畫理論批評的專論。“六法”更是一個完整的繪畫美學體系,涉及到繪畫美學中的創作和鑒賞的審美精神、情趣、技法、傳達等一系列問題。“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最高藝術審美境界,這首推“骨法用筆”,“骨”在六朝時具有特定的藝術審美范疇,美學中就有劉勰的“風骨”說。書法領域則有衛夫人《筆陣圖》提出的:“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謝赫品評江僧寶“用筆骨梗,甚有師法”。文章尚風骨,書法尚骨力,畫人尚骨法。用筆這一系列論點貫穿著以本質為先,以內容為主的精神。就人物畫來說,寫出人物的生命、氣韻,是創作的目的,氣韻所體現出的骨法是創作的對象。骨的刻畫有待于用筆,則屬于創作的藝術手法。可以說“六法”的第一法和第二法概括了繪畫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這就是說,用筆要有骨法,要有內在的骨力。
四、中國畫的筆墨運用及表現
當然,在國畫創作實踐中“骨法用筆”,也就是指筆墨的運用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感受。在作畫時當毛筆觸及紙而一筆下去的瞬間,肉和骨包在一起,筆畫中間的那條線就是骨,因此強調“骨法用筆”就必須將中間那根線真真切切地表現出來,讓人感覺似有骨架把外一層塊而墨色的皮肉支撐起。五代荊浩在其《筆法記>中說: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故知墨大質者失其體,色微者敗正氣,筋死者無肉,跡斷者無筋,茍媚者無骨。”荊浩卻將“骨法用筆”釋為“生死剛正謂之骨”。將人格和價值觀都融合進去,這其實就是做人要有正義感、是非觀。譬如人在遇到大是大非時要有大節、要有骨氣。此言用之于畫可謂何其重哉!骨是寫的力度體現。歷代畫論中,“寫”的拙辣,無疑要高于“工”的巧致,前者重于神韻的抒發和筆墨本身的審美,為藝而重道;后者是關注外形視覺效果的完善,為技技而重法。北宋韓拙在其《山水純全集》里說: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此話被畫家千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所證明。筆是中國畫的筋骨,墨是中國畫的血肉,如論氣韻先觀筆墨,若無筆墨則無以談氣韻;無筆墨更不是中國畫。
五、結語
總之,正如黃賓虹所述‘國畫藝術之粗精,高下之分,就在筆墨變化之中,既是筆筆分明,又能渾成一氣。既是渾成,又能分明,其中變化就透出造化的消息來。”還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故,作為一個中國畫畫家,倘若筆墨功力不到家,就不能謂之是成功的中國畫家。
參考文獻:
[1]吳柯.談中國畫之“氣韻生動”[J].美術大觀,2009 (007).
[2]梁真.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略談中國畫品賞[J].江西教育,2009(15).
[3]曹瀚.談中國畫創作中的“氣”[J].美術,2017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