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 肖斌
摘 要:2016年6月2日,我國的正式成為了《華盛頓協議》的會員,其屬于國際上對我國的工程教育相關認證工作的肯定,并表明我國的工程教育也得到了顯著進步。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其課程評價方法的科學性是實現人才順利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文章主要對基于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機制進行研究。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機制
對于工程教育認證而言,其不僅是國際上通行的確保工程教育的質量制度,而且還是工程教育以及工程師資格的國際互認的主要基礎。為了更好的適應教育的國際化以及經濟的全球化需求,就需要構建具備國際性質的等效性我國高等的工程教育的認證制度。如今,世界上的工程教育的學歷互認為《華盛頓協議》,其不僅締約方最多,而且簽署的時間最早,其屬于本科的工程教育,以及世界知名度相對較高的工程教育的國際認證的一項協議。論證機構是技術鑒定的委員會與美國工程(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屬于獨立在政府外的一個民間組織,專業論證的準則、程序、政策都是由該組織進行制訂,專業論證的合格資格通常也是由該組織進行授予。本次研究主要就是在工程教育認證的背景下,對人才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進行闡述,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構建,并建立穩定且長效的校外評價的機制,以確保人才的培養符合社會的需求。
一、培養的目標
工程類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基礎知識、較強工程實踐力、較強創新能力,且能夠從事和工程相關的設備制造、電廠建設、規劃設計、狀態監測、環境保護、系統與保護控制、質量保障、經濟管理、市場交易等各領域的工作,并成為工程類專業需求的應用型與技術性人才[1]。在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培養的基礎上,高校也需注重對學生具備的職業能力的有效培養,學生經過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實踐訓練之后,能夠通過所學知識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解決,并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良好職業道德與社會道德的綜合素養,且在畢業之后,通過實踐鍛煉符合相關企業的要求。培養目標主要是在通識教育的完善基礎上,強化個性化培養,并對教學觀念進行不斷轉變,樹立滿足時代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教育理念,從而培養出“能力”“知識”“素質”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并在學科專業基礎的加強與拓寬的基礎上,實現素質教育的強化[2]。除此之外,還需對培養目標的科學、合理性進行定期評價,并按照評價結果修訂培養目標,修訂與評價的全過程都需要有企業專家或者行業專家的參與。
二、畢業要求
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畢業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工程學科類相關知識:可以將自然科學、工程基礎與專業類知識、數學等應用于具體工程類企業中,并對相對復雜的工程問題實施解決。(2)問題分析:學生可以通過所學的自然科學、數學、工程等理論知識,對企業中相對復雜的工程問題實施分析,并獲得相應的結論。(3)開發或設計解決方案:學生可以綜合應用工程類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技術手段的設計過程與系統,并在具體設計中需對相關制約因素進行充分考慮[3]。(4)研究:學生可以根據復雜的工程類相關問題,按照科學原理進行實驗設計與實施,并對實驗結果實施分析與處理,以科學分析的方法研究復雜的問題,以信息綜合獲得有效且合理的結論。(5)現代工具的使用:學生可以根據復雜的工程類問題,選擇并使用合理的資源、技術、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工具,其包含對工程相關問題進行預測和模擬,并能夠對其局限性進行理解。(6)社會與工程:學生可以根據工程類專業有關行業的設計、生產、開發、研究、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政策、方針、法律法規、評價工程對社會與客觀世界的影響,并對其承擔的責任進行理解[4]。(7)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生可以理解與評價對環境保護相關問題對社會的持續性發展的影響,并可以在工程專業的系統設計中對環境、法律、經濟、健康、倫理、安全等相關制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8)職業規范: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人文社會學科素養、職業道德,并注重生命與健康,且具備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體育鍛煉習慣,以符合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的標準。(9)個人與團隊:學生可以在多學科情況下,能夠在團隊中承擔團隊成員、個體、負責人等角色。(10)溝通:學生可以自身工程類專業的相關問題和業界的同行、社會公眾實施交流與溝通,主要由撰寫報告、設計文稿、清晰表達、陳述發言、回應指令。同時,學生需具備相應的國際視野,可以在跨文化情況下實施交流與溝通。(11)項目管理:學生需理解與掌握工程的管理原理以及經濟決策的方法,并可以使自身的學科知識應用于多學科的環境中。(12)終身學習:學生能夠對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進行正確的認識,且同個不斷的學習而實現自身的發展。
三、構建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指標體系
專業認證的指標體系具體評價環節主要是指由內向外的一套評價系統,并由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至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再至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整體的評價,都是基于各層評價的結果開展專業化的持續性改進[5]。根據國內外的高效評價現狀,并與本校的教學管理與實踐相結合,構建內部與外部反饋相結合的一套目標達成度的評價指標,具體包含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
(一)校內評價
校內評價通常考察學生自身能力達成狀況,也就是以各項教學和實踐情況,在畢業的時候是否已具備相應的知識、素質、能力。基于此,校內的評價指標具體為:(1)對學生在學校中的教學環節實施考核、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實施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實施測評等,并對課程目標的具體實現與畢業要求達成狀況進行評價。(2)根據應屆生一次性就業率、畢業率、應屆生的反饋調查等,對學生的畢業以及就業狀況能否滿足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評價。
(二)校外評價
校外評價作為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評價的關鍵環節,其主要就是對畢業生在畢業之后的職業成就以及培養目標的要求具體吻合度進行評價。根據初擬的相關指標,由專業化的建設小組實施討論與篩選,并對各指標的具體內涵、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進行明確,并對同行專家的意見或者專家討論進行征求,以形成相應的評價體系。根據學校和學院當前的有關制度、政策、機制,對哪些指標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哪些制度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進行分析,并給予針對性的完善與補充。校內的評價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應屆生的畢業率、教學質量的評價等都能納入到常規的教學管理指標中,且數據極易獲取[6]。評價過程中,需重點關注不易量化、定性評價的相關指標,如畢業生的調查、用人單位的反饋調查等等。需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培養目標主要是畢業五年左右的大學生,在進行專業認證中,需將校外的評價為主,將校內的評價為輔,并實現培養目標具體達成度的評價報告。
四、建立穩定長效的校外評價機制
首先,建立穩定長效的校外評價機制作為對培養目標與人才質量培養的有力手段,其通常是高校都缺乏的重要環節。對于外部評價而言,其主要是根據畢業生的調查與用人單位及其各方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評價與反饋,具體表現為:(1)畢業生的調查主要是以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形式開展,并輔助以校友返校的交流會、畢業生的座談會等,對畢業生在畢業后的工作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崗位角色和職稱、職業領域、薪資水平等;職業的發展與專業的成就;自身滿意度的評價等。(2)用人單位的調查主要以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形式,主要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政治素養、職業道德、綜合素質、業務水平、職場競爭力各個方面實施評價[7]。(3)對社會第三方的相關評價進行定期搜集與整理,并以調查機構或者是媒體對各個專業的學生質量形成調查報告或者評價排名等反饋信息,注重社會輿論對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思想品德、職業能力的具體認可度,并將其作為對目標達成度進行評價的主要依據。
其次,建立穩定長效的校外評價機制,通常需從內容的準備、方法的選擇、數據的分析、制度的保障各角度著手。(1)校外評價通常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內容的準備時,需確保內容的全面、重點的突出、內涵的充實。根據當前學院的《用人單位評價信息反饋表》與《畢業生跟蹤調查表》,與評價目標相結合,對內容的有效性、合理性、全面性進行檢查,對調查表進行有效完善。(2)在對調查方法進行選擇時,需注重各種形式相結合,除了都運用問卷調查外,最好可以定期考察或者走訪畢業生相對集中的地區與單位,并通過校友聯誼會的舉辦,完成面對面交流,以直接的獲得有價值的反饋。(3)調查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因此在數據分析時,需及時進行信息的篩選,并通過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判斷培養目標有無實現,并通過大部分的定性評價的結果以及畢業要求,提出修訂與完善課程體系的方案與意見[8]。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畢業之后,通常面臨著千差萬別的工作環境,由于不確定的因素較多,在對培養目標的完成狀況進行評價時,則需注重整體判斷,盡可能防止受到不確定因素干擾。
五、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確保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就需要對培養目標的具體達成狀況實施定期評價,培養目標需注重畢業生畢業5年左右的專業成就以及職業發展,并構建以校外的評價為主、校內的反饋為輔的一套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開展需以機制的建立為前提。根據畢業生調查、用人單位的調查、社會第三方的反饋,構建穩定且長效的校外評價機制,并根據評價的目標以及專業特點,對評價對象、方式、內容、周期、制度保障、責任主體等進行明確。在具體評價時,需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培養目標實施整體判斷,盡可能防止受到不確定因素干擾。
參考文獻
[1] 劉元林,于克強,于風云,唐慶菊,宋勝偉,趙燦.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機械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畢業達成度評價機制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82):41-43.
[2] 劉聯歡,李程盛.專業認證與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機制的實現[J].教育教學論壇,2019(38):70-72.
[3] 張義,唐友名,孫貴斌,許建民,王平,張炳榮.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建設持續改進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159-160.
[4] 李俊.工程教育認證視域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達成度評價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9,31(02):68-73.
[5] 林曉東,黃海生,鄭煒.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4(02):42-45.
[6] 饒碧玉,楊蓉,王靜,劉艷慧,邱金亮,張瑞,楊艷清.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思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1):95-99,115.
[7] 金贊芳,金漫彤,周珊珊,周紅藝.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質量閉環控制體系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5(30):108-111.
[8] 張開升,張保成,李艷,等.面向專業認證的特色型機械專業工程教育質量保障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1-5.
基金項目: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機制研究(J2018043)。
作者簡介:石榴花(1984.01- ),女,吉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肖斌(1978.05- ),男,工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動力機械及工程、動力裝置振動與噪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