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提出,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堅決把監督挺在前面,做實做細監督職責,著力在日常監督、長期監督上探索創新、實現突破。國有企業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監督工作,探索建立了大監督工作機制,有效整合了黨內監督、企業監督、民主監督等監督力量,形成了上下聯動的監督體系。但在實際監督工作中仍然存在監督難、監督弱等問題,對于存在的問題需要找準癥結,對癥下藥,切實解決,進一步促進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大監督 從嚴治企 高質量發展
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提出,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堅決把監督挺在前面,做實做細監督職責,著力在日常監督、長期監督上探索創新、實現突破。國有企業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監督工作,探索建立大監督工作機制,有效整合了黨內監督、企業監督、民主監督等監督力量,形成了上下聯動的監督體系。
一、當前監督現狀
近幾年來,國有企業在整合監督資源、構建大監督格局方面,探索建立大監督工作機制,豐富完善了大監督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工作,減少了效益流失,提升了管理水平,優化了干部作風,見到了明顯成效。
盡管監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一些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是在政治監管方面,個別基層單位的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不作為、遲作為、亂作為,對上級的決策部署不到位、不及時,還存在“中梗阻”現象;二是在作風監管方面,個別單位仍然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能力不足、效率不高等問題,對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監管不力,違規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超標準接待、違規變相報銷費用等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時有發生,還存在監督盲區;三是在巡察監督方面,個別單位對巡察反饋的問題整改不及時、不堅決、不徹底,還存在不敬畏、不在乎、喊口號、裝樣子、打折扣等行為,致使“后半篇”文章做不到位等問題;四是在執紀監督方面,有的單位信訪舉報依然多發、頻發,查辦案件力度小,對問題處理失之于軟、失之于寬,存在執紀監督不嚴、向基層延伸不夠等問題;五是在監督工作質量方面,日常監督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沒有挖掘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日常監督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始終把監督挺在前面,堅持定位向監督聚焦,責任向監督壓實,力量向監督傾斜,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依規依紀做好日常監督和經常性監管,在監督上全面從嚴、全面發力、全面覆蓋,督促各責任主體真正把監督職責履行到位,確保國有企業監督工作不留死角、沒有空白。
二、分析問題根源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大監督”放到全面從嚴治黨、依法依規治企的大勢中去領會把握、思考謀劃,認識上還不到位、思想上還不適應、行動上還不自覺。如有的認為“大監督”是紀檢審計部門的事,與行政業務管理部門無關聯,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有的對“一崗雙責”認識模糊,管業務必須管監督的意識淡薄,履行監督職責不主動;有的對監督“過敏”,不愿意監督別人,也不愿意被別人監督;有的“本位主義”思想作祟,不愿意“自曝家丑”,習慣“捂蓋子”“護犢子”,隱藏問題,致使問題疊加、重復發生,形成管理漏洞。
(二)監督機制不健全。領導班子副職成員在“大監督”體系中沒有合理的定位,與履行“一崗雙責”的要求脫節,導致業務部門的職能監督“左顧右盼”。落實“雙重領導、垂直管理、提級監督、整合資源”要求缺乏具體支撐,特別是有的直屬單位監督機構不健全,沒有設立監督部門、配備監督人員,導致國有企業及所屬單位兩級監督部門工作運行脫節,上下貫通不夠,監督任務存在“中梗阻”,得不到有效執行。
(三)執行制度不嚴肅。存在上述問題,大多數是因為執行制度規定不堅決、不徹底、不嚴肅造成的。有的是缺乏責任心,有利于本部門本單位小團體利益的就執行;有的是為了個人私利,鉆制度空子、打擦邊球、做選擇題,搞變通、搞利益交換,致使“破窗效應”時常發生,使制度成為“稻草人”,規則失去了約束力,從嚴管理成為空談。
(四)問責追責不嚴格。從問責實踐看,對直接責任人和相關人員問責多,對負有管理責任的主要領導問責不夠,對“上追一級”業務分管領導問責不夠。不實行“上追一級”問責,既不利于專業部門壓實職能監督責任,也不利于分管領導壓實“一崗雙責”責任。
三、解決問題對策
(一)突出黨內監督,發揮“合力”作用。加強黨內監督力度,抓住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以凈化政治生態為主題,有效地把黨內監督與紀委專責監督、企業行政監督有機統一,主動融入融合業務部門職能監督、單位日常監督、職工民主監督的內容,實現監督“全覆蓋”,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統籌協調、有效制衡、強力互補的治理機制,做到黨內監督與企業管理監督合力推進,覆蓋范圍更廣,監督責任更明,監督力度更大。
(二)深化巡察監督,發揮“利劍”作用。發揮黨委巡察、業務公開監督巡察的合力作用,堅持以發現問題為導向,重點對執行黨的政治紀律、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執行“三重一大”制度等情況開展巡察,著力發現黨組織主體責任落實不力、選人用人程序不規范、領導干部廉潔用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聚焦重點領域、重點業務開展業務公開監督巡察,著力發現用權不規范、制度不執行、公開不到位等問題,督促整改,規范管理。著力做好問題整改“后半篇”文章,把巡察結果運用到領導班子配備和干部使用管理中,形成問責與擔責、激勵與作為的好風氣。
(三)強化“五位一體”監督,發揮“會診”作用。圍繞重要決策部署事項、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重大物資采購行為、重點管理領域等方面加強管控,堅持以內審外查問題為導向,確定“五位一體”重大監督項目,強化紀檢監察、審計、內控、法律合同、財務稽核“五位一體”綜合監督力量,統籌安排監督工作,實行集體“會診”、共同“把脈”、全面“體檢”,聯動運作,相互配合,實現信息共享,確保問題找得準。優化綜合監督、集體檢查方式方法,避免多頭檢查、重復檢查,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加強對“五位一體”監督實效的評價和考核,提高解決問題質量和效率,實現對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高效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敏 ?企業監督機制的作用 《中小企業文化》2015.06.
作者簡介:王峰 男 1985.07---本科 現在工作單位: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紀委監督部 ? 研究方向:紀檢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