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開端,新冠肺炎、澳洲大火、蝗災等公共安全事件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人對自然的態度決定,人對自然的代農業文明時期的尊重敬畏態度、工業文明時期的探索征服態度、生態文明時期的平等和諧態度。我國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對自然的認識也經歷了與之相一致的歷史過程。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傷害引起了嚴重“反噬”后,世界的每個人類個體都將承受惡果,所以,沒有國界的聯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關鍵,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人與自然 和諧 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年末爆發于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型管狀病毒肺炎,在春運的助推下迅速傳至全國,中國在全民抗疫的狀態下跨入庚子年,這個特殊的開始讓無數家庭在分離、悲痛、焦灼中度過。新冠肺炎的起源至今尚在調查中,初步研究表明,蝙蝠是其天然宿主,但是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而引發全球性病毒危機,尚無定論。一時間,華南海鮮市場販賣野生動物供人食用的行為受到大眾的異常關注。在病毒爆發的同時,澳洲大火仍未熄滅,持續了210天的大火對人類和生物的后續影響還留待時間給出答案。禍不單行,蝗蟲“大軍”從非洲到印度、巴基斯坦瘋狂侵蝕莊稼和植被,農作物顆粒無收。2020年2月2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再次發出警告,東非地區的蝗災處于極其令人擔憂的狀況,蝗災將對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等國構成嚴重的糧食安全威脅。2020開端的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使人們反思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行為、人對自然的態度和相互關系的影響。
一、人類對自然態度的演變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歷史上最基礎的也最本源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是人作用于自然,人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自身勞動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自然因此改變;另一方面是自然作用于人,自然界因其自身的自然力而參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并且作用于人類歷史進程。因此,在這樣的相互關系中,人與自然,互為主體,互為對象。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人類逐漸認識到,尊重自然規律,人類可以從自然中獲得資源發展自身,如果違背自然規律,人類將受到自然的懲罰,威脅自身的生存。而這個認識過程的變化是隨著人類探索自然能力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經歷了四個階段:服從畏懼——尊重依靠——探索征服——平等和諧。
(一)原始文明時期:服從畏懼
人類遠古時代,人剛從動物分化出來,物質生產主要依靠采集植物和捕獵動物,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是順應自然,自然有什么,就獲取什么,是一種直接利用自然物的,完全依賴自然的生活。因為那時人口較少,生產力有限,當過度采集和捕獵減少生物多樣性時,人類的持續生存受到威脅,便通過遷徙加以解決,自然生態系統得以自動恢復,沒有生態危機。這個時期,人還沒有產生對自然的“支配”意識,還承襲著與動物相似的特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起變化”[1]。
由于認識和生產力的低下,人類無力掌控自然力,始終受到自然的限制、支配和威脅,所以面對神秘莫測的自然力量,人類只能服從、畏懼和崇拜。這體現在人類早期對圖騰神的膜拜,人以在自然界具有較強生存力的一個或多個動物作為信仰的對象,祈求得到它們的庇佑。這樣的圖騰崇拜體現了人類在與自然關系中的從屬狀態,人對自然的態度是依附、順從,甚至是畏懼。
(二)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尊重敬畏
隨著人類物質生產能力和認識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古代自然科學隨之出現,人類從原始文明時期步入到古代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逐漸擺脫了對自然界的完全服從畏懼,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開始了對自然的改造和人化過程。在這個時期,人類主要依靠農耕和畜牧來維持基本生存,有意識地改變一些動植物的屬性、習性,以便于讓自己所需要的植物和動物得到更好的繁衍和生長。由于實踐活動的積累和拓展,人類已經可以利用一部分自然能源,如水力、風力,以及制造各種金屬工具,進一步出現了體力、腦力的分工,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和對自然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古代農業文明時期,人們仍延續了原始文明時期敬畏天神的觀念,尊重、順應自然,肯定自然的主導作用,同時人的生產力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也增強了人的自信心,人類將自身的地位提高至其他物種之上。中國的儒家學者認為天地是萬物的父母,而人是萬物之靈。道家認為萬物源于自然,《道德經》記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到、道法自然”,闡明了人類活動規律的根源,主張人應該尊重和順應自然,不違反自然規律。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體現出人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在西方,古希臘文化塑造了原始樸素的有機整體自然觀。自然哲學家將自然歸因為某種可識別的實體,如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畢達哥拉斯主張“萬物皆數”;德漠克利特主張“原子論”學,都是遵循這樣的思想軌跡。西方農業文明時期的思想,更強調人的地位,認為人融與自然,人與自然渾然一體。但是,在中世紀,以基督教為準則的宗教哲學應運而生,認為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成為了大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萬物為滿足人的利益而存在。神學自然觀否定自然的物質性和價值意義,偏離了原有的發展軌跡,使上帝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受上帝授權統治自然,并受上帝統治,這種錯誤的態度為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剝奪自然埋下禍根。
(三)工業文明時期:探索征服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后,人類文明就逐漸從農業文明轉入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發起技術革命開創了用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工業革命使工廠代替手工工廠,機器代替手工勞動,依附與落后生產方式的農民階級逐漸消失,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漸形成并日益壯大。
由于科技革命,人類能夠開發大量自然資源為人類所用,物質生產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擴展,人類不再畏懼自然,可以自己探索自然未知的奧秘,人類征服大自然以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欲望也越來越強,人類開啟了與自然的大規模“戰爭”。人類大肆掠奪自然資源,使自然留下越來越多的人類印記。人類對于自然的態度也過度膨脹,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笛卡爾認為“借助實踐使自己成為自然的主人”,萊布尼茨認為“萬物是有人的理性支配的”,康德認為“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這些思想都表明人類用理性和價值駕馭征服自然的時代已然到來。
但是,這種機械論自然觀使人類過度破壞自然生態,自然無法自動修復人類留下的傷痕,引起了嚴重的生態問題。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消耗自然資源導致資源迅速枯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產方式導致礦產能源、土地、森林過度開發,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等;以利潤為導向的科技發展和應用忽視了環境保護,引起了如酸雨、白色塑料、全球氣候變暖、核放射污染等嚴重危及地球各種生物生存的環境問題。
(四)生態文明時期:平等和諧
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態度引發了全球范圍內一系列重大環境公共安全事件,其中有給地球人重大警示的八大公害事件,即多拉諾事件、洛杉磯化學污染事件、馬斯河谷事件、倫敦煙霧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俁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更是讓受輻射地區生物包括人類付出慘痛代價,據專家估計,完全消除這場浩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續的核輻射危險將持續10萬年。此類事件也喚醒了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決不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2]
自20世紀以來,生態保護理論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提出“大地共同體”理論,他認為大地不僅僅指土地,它是由土壤、水、植物和動物組合為一體的整體,人與大地密不可分,共同構成“大地共同體”,因此,人應該改變自己是大地征服者的態度,不應將大地視為人類的財產,而應該把自己當做大地,即自然的附屬品。1967年生物學家羅伯特·麥克阿瑟和愛德華·威爾森提出了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首次闡述了“島嶼”的面積及其隔離程度決定了物種豐富度,是應用科學方法解決由人類干擾或其它因素引起的物種、群落和生態系統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學科。除此之外,還有生態多樣性保護理論、涌現性理論等等。生態保護理論的發展進步推動立法保護的進程,歐美國家在立法保護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64年,美國頒布《荒野法》提出對聯邦土地的荒野價值進行保護;1970年,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指出,政府要劃出保護地并資助瀕危物種的保護;1891年,美國頒布《森林保護法案》,運用法律手段約束人們保護森林。
二、我國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索與發展
(一)從“向自然界開戰”到保護環境是基本國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經也因經濟建設而提出“向自然界開戰”,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凱歌行進時期:一方面,以產量為導向,重輕工業企業數量迅猛增長;另一方面,推行“以糧為綱”,在全國范圍內鎮湖開荒、大修梯田,出現砍樹毀林、棄牧種糧現象,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向自然界開戰的環境污染問題日漸顯露,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再加之領跑世界經濟的發達國家最先遭遇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及污染對人類的危害,環境問題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中國在1973年8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向全國發出了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動員令,把環境保護行動和理念推向這個社會。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國換就保護會議的召開把環境保護定為基本國策。此后歷次環境保護大會都將環境保護的地位進行了提升,2006年4月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更是將環境保護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并且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環境保護及治理方式和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三方面的轉變,這根本性地調整了我國現存的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對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環境保護路線和方法具有根本性的創新意義,同時,從改變國民對自然的態度,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也具有歷史性的轉折意義。
(二)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正式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政治報告,生態文明成為黨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用建設生態文明應對生態危機,給化解生態問題確定新的方向。生態文明強調其他物種同人類的平等性,防止打破物種平衡造成生物鏈斷裂導致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失調。生態文明要求人類回歸自然進行“生態系統管理”,即將人類一切社會活動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部分,進行具有整體性、可持續性的運行管理,實現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八大后,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把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寫入黨章以作為黨的行動綱領,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到“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的高度,明確全體國民應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的精神旗幟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明確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將其作為十四項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更是對人類發展進程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高度的本源概括。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3],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同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共同發展,密不可分。
三、啟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未來之路
人類實踐發展歷程表明人對自然的態度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態度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形態的限制;而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本源是自然,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就直接決定人類命運。
人類對自然的態度路徑為:服從——尊重——征服——平等,與此相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路徑就從和諧進入緊張到現在的共謀和諧。在當前生態危機頻發,地球生物受到生存考驗狀況下,共謀和諧需要每一個人類個體的聯合,這是跨越國界的聯合。當前,人類需要共同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攻克新型冠狀病毒是世界醫學的新課題,聯合國農糧組織呼吁國際社會作出努力共同抵御蝗災以免付出更大代價。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沒有一個國家或個人能夠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獨立存在。所以,建立良好的全球治理體系刻不容緩。基于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不能很好地消除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不和諧關系的事實,習近平從全人類發展進程的角度,提出高瞻遠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并強調:“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4]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從將人類整體作為地球生物的一員的角度去審視自身和地球的關系,而不是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奪取自然資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世界各國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克難題,共享經驗,共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并行不悖,共同構筑人類未來發展之路。
【注 釋】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
[3] 任春曉.新中國70年我國人與自然關系處理的知行迭變[J].觀察與思考,2019,(10):74-80
[4] 付戰勇,馬一丁,羅明,陸兆華.生態保護與修復理論和技術國外研究發展[J].生態學報,2019,39(23):9008-9021.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鄧曉霞(1987—),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四川閬中,學歷:碩士,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