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幸存
摘 ?要: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的課程之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播主流的意識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接受主流的價值觀念。高職語文教師必須要跳脫出傳統的教學模式,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將思政教育和課堂教學融合起來,實現理論學習和思想道德的同步提升。該文主要分析“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及創新。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職語文 ?教學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164-02
隨著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學生簡單的掌握理論知識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將思政教育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師要將立德樹人放在工作的首位,將課堂作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感知文學作品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質,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高尚的人格。
1 ?課程思政的內涵
我們所說的課程思政指的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可以看成一種教育觀念或者是教育思想,這一思想是當前高校教育的引導思想,高校要積極落實課程思政,改進當前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滿足教育變革的要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的課程之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播主流的意識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接受主流的價值觀念。
2 ?在高職語文中滲透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
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的希望,學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學生的人格發展對國家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塑造學生的人格,成為了當前教育的重要問題。高職語文教學要積極響應國家的教育政策,將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教師要發揮高職語文的優勢,借助教材中的經典文章以及名人名言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質,可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讓學生在走上社會的時候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才能實現語文學科的最大價值。
2.2 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熱情
思政教育在很多學生看來是十分枯燥的,高職學校的思政教育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開展的過程中局限于單一的理論說教,講解的內容過于形式化和固定化,思政教育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日程生活毫無關聯,這樣機械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使得學生的興趣較低,甚至是極為反感,教學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生活氣息,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在其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內容,用活潑生動的講解來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在語文學習中接受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
2.3 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高職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經過專家精心細選的,這些文學作品是作者智慧的體現,教師需要合理利用語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能夠感知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變遷中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歷史事件,從而形成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深深地為中華民族感到驕傲和自豪。
2.4 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文學作品包含了作者對人生以及社會現實的思考,其中有很多經典的句子以及文章,這些文章和句子頗為勵志,在學習這些作品的時候,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形成情感上的認同,激發學生和作者或者是作品主人公形成共鳴,讓學生能夠以這些高尚的人作為自己行為舉止的楷模,可以受到這些英雄人物的影響,心存高遠,艱苦奮斗。
3 ?在高職語文中滲透思政教學的有效措施
3.1 注重理論知識和案例分析的結合
思政教育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是當前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學科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所講的內容,給學生列舉一些實際的事件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需要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給學生傳授方法,文學作品不僅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變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作者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追求和思想品質[2]。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用優秀的文化作品來激勵學生,適當地加入一些新聞熱點、生活實例、楷模事跡等實際案例,讓學生通過對實際案例的解讀、探討,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現實中的事件,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引導學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3.2 積極開展專題教學
高職語文教學在當前采取的教學模式還是較為傳統,教師難以脫離固定化的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講解教材內容,教師講解的知識點過于龐雜,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很難完全理解課堂所學內容。專題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提前確立學習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內容,展開專題化的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需要立足于語文教材之中,將不同的內容按照專題劃分成無數個板塊,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課堂教學的開展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內涵深刻、主題鮮明的文章開展專題教學。在專題教學中教師要將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分析課文的同時,可以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實現思政教育與語文課堂的有機融合。在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思政教育有關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探討其中的深刻內涵,從而有效提升專業素養和思想品質。
3.3 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政素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學習。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著,必須要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這樣才能讓專業理論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選擇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學習中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高職學校可以定期地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和交流,或者是請一些相關的專家在學校開展講座,將先進的思政理論灌輸給教師,豐富教師的思政素養,這樣教師才能明確思政教育的重點,在課堂上也能知道怎樣將思政教育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此外,教師必須要嚴格的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一個思想道德高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及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目標,采取思政教育的方式進行授課,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塑造學生的人格,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蘇解姣.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功能研究初探[J].現代語文,2012(12):12-13.
[2] 王聰,姚桃娟,牛浩昌.課程思政引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探索[J].才智,2018(13):41-42.
[3] 陳海疆.“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實用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