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瑤
摘要: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優質網絡教育資源提升辦學水平,強化高校自身核心競爭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本文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為例,就優慕課在線教育平臺上13個二級學院開設課程的選課人數、課程訪問量、課程資源、討論區相關信息進行統計,指出網絡課程建設、過程管理以及教學應用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從“擇優而建”網絡課程、注重長期維護和翻轉課堂,創新教學設計三個角度的解決思路,為高校深入開展網絡教學活動提供借鑒。
關鍵詞:優慕課平臺? 網絡課程? 教學改革
近年來,多種形式的在線課程和學習平臺迅速興起,典型代表有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愛課程”、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學堂在線”等,這些平臺正在促進從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到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為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的網絡教育資源包括網絡課程、網絡教學、在線學習、課件制作、教學管理等多個方面,信息技術革命推動教育深化改革,網絡課程建設是教育改革適應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基于優慕課平臺探究網絡課程建設、過程管理以及與教學活動結合應用方面的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影響,助力高校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高等教育信息化、公平化發展。
1 優慕課網絡課程建設現狀
通過對優慕課平臺上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課程信息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可知,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13個二級學院共開設1452門課程,平均每個學院開設111門課程。各學院所開設課程中選課人數在200人以下的約占比71.83%,課程訪問量在500人次以下的約占比61.98%,課程中有資源的僅占47.53%,用以進行討論答疑的討論區主題數在200人次以下的占比88.71%,選課學生、課程訪問數、課程資源數、討論區主題數占比情況見圖1-1所示,柱狀圖上所標數字為各學院實際開設課程數量。
2 基于優慕課平臺網絡課程建設與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優慕課平臺上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開設課程的調研發現,當前網絡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應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網絡課程開設未經篩選
未經篩選大量重復開課增加課程建設任務,且不易形成精品課程。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各院系開設有大量的重復課程,非重復課程占比為63.21%,而其余的課程均有2-6門是重復的,這種現象在公共課開設較多的學院尤為常見,如基礎部當前開設的116門課程中,有18門課程是重復開設,相同課程合并后只剩下25門課程;體育學院當前開設的209門課程中,有4門課程(大學體育I/II/III/IV)的重復分別達到了40次、46次、37次和36次,相同課程合并后只剩下46門課程。重復開設的課程不僅會為平臺的過程管理帶來壓力,導致服務器過載,平臺卡頓,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也為網絡課程的建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課程的建設不僅要求教師熟悉平臺操作,還要通過自制或網絡獲得課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前者要求教師能夠熟練進行視頻的錄制、剪輯、制作,后者考驗教師的網絡信息查閱、搜集、獲取能力。
2.2網絡課程缺乏過程管理
網絡課程的建設最多經過一個學期的時間便可投入使用,甚至部分課程因為需求緊急是隨著開課而建設的,但是大部分課程建設者沒有意識到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對于網絡課程的后續維護管理是重要且必要的。以精品資源共享課為例,通過資源應用型互動、資源共建型互動和社區共建型互動三種方式可以解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互動不活躍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精品課程共享資源的利用率。缺乏網絡課程的過程管理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網絡課程建成后不再進行任何變動,課程建設初期由于缺乏經驗可能出現課程結構不合理、知識點涵蓋不全面、與教學環節不匹配、缺少教學效果反饋模塊等問題,在下一次開課前應根據上一周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教育資源應當是新穎、能夠體現時代特色的,特別是課程中的視頻、案例等資源要做到與時俱進,如果仍過于陳舊,學生往往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2.3缺少成熟配套的教學設計
網絡課程建設完成之后,因習慣于舊有教學方式,部分教師仍舊沿用以前的教學安排,網絡課程則作為課堂之外的知識補充,不要求學生必修,久而久之,網絡課程束之高閣,優質網絡教育資源也漸漸脫離了日常教學活動。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為例,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全部課程都依托優慕課在線教育平臺開展網上授課,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摸索,大部分教師已初步掌握了平臺建設課程、上傳資源、發布作業、測試題以及問卷等基本操作,但是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當前尚沒有形成完善、成熟的教學過程設計方案能夠與平臺線上教學資源對接使用,于是出現很多教師一邊建設網絡課程,一邊在上課時間利用釘釘、騰訊會議等軟件對內容進行直播重復授課。這樣既沒有充分發揮優質網絡教育資源的作用,又增加了工作量,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平臺建設完成后,如何結合網絡資源的特點,形成適合自己學科發展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3 網絡課程建設與教學應用問題的解決思路
3.1網絡課程“擇優而建”
網絡課程的建設不能一味追求數量,應當小而精,充分考慮課程性質(如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課程面向對象(本科教育、高職高專、網絡教育)等情況,由相關專業教研室共同討論決定課程建設的選擇,優先考慮專業基礎課。課程建設團隊的組建也應考慮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結合教學大綱負責建設課程的整體結構,重要知識點的覆蓋范圍,以及課程資源的建設形式,由年輕教師負責進行視頻、圖片、案例、鏈接、公眾號等與課程相關網絡信息資源的搜集與處理,補充完善網絡課程資源,有條件的教學單位還可以申請經費置辦課程建設中需要用到的錄課器材,甚至找專業的團隊負責整個課程視頻資源的錄制及后期制作。通過共同討論決定建設的課程,分工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不同參與者的優勢,集中大家的力量,經過時間的積累,從而形成專業內核心的精品課程資源。
3.2注重網絡課程長期運營與維護
建設團隊應安排專人負責課程后續的完善與維護,如總結教學實踐中應用經驗在每學期開課前調整課程資源結構的不合理之處,更新替換案例、圖片、失效的鏈接等課程資源,及時回復討論區學生的疑難問題,并在積累一定的經驗后形成定期維護的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優質課程資源的時效性。根據調研結果表明,選課人數超過1000人的課程往往是已開設至少一個學期的課程,其課程資源、視頻資源、學生參與討論區的互動量明顯高于開設不到一個學期的課程,這充分說明了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經過長期的管理才形成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其次,在資源建設的選擇上應盡量與專業學科發展方向相一致,能夠體現學科發展前沿的資源內容,或者在內容上涵蓋多個領域、交叉領域的資源;另一方面,在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平臺中加入研究型教學、討論區等功能模塊,利用使用者對資源的推薦評價助力資源的推廣,從而有效提高利用率。
3.3翻轉課堂,創新教學設計
傳統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于引入網絡資源共享的教學活動,不少學者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研究,如馬東宇以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基于Moodle動態學習環境在線協同教學模式,為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共享的實施中教學方式改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郭建鵬提出的O-PIRTAS翻轉課堂模式,其主要包括目標(Objective)、準備(Preparation)、教學視頻(Instructionalvideo)、回顧(Review)、測試(Test)、活動(Activity)和總結(Summary)七個環節。這些教學方法充分考慮了網絡課程的特性、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教學環節設計的合理性,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在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中結合各學科自身特點,摸索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專業的教學設計,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網絡課程應用的作用與意義。
4 結束語
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管理的基礎上,充分融合教學設計創新,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推進各高校開展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及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進一步推進我國“互聯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加深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在線教育教學的認識,提升其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信息化網.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18):48-50.
[2]劉峰,王智賢,史俊霞.高校網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6,26(04):63-65.
[3]楊維東,董小玉.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優化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000(010):48-50.
[4]戴逸飛.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互動研究——以西方經濟學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4,35(05):161-164.
[5]馬東宇.基于Moodle動態學習環境的在線協同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12):100-105.
[6]翻轉課堂與高校教學創新[M].廈門大學出版社,郭建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