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艷
關鍵詞:音樂教師;審美修養;審美規范;審美能力;音樂教學
音樂教師作為美的傳播者,審美教育的主導者,其自身的審美修養十分重要。音樂教師要真正認識音樂審美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探索音樂審美教育的正確途徑,把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貫穿到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作為審美教育的主導者,能否在教學中貫徹“以審美為核心”理念,與其自身的審美修養有很大關系。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審美修養層次高能使自己在音樂方面有很大造詣,懂得美、發現美,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音樂教師能否站在美育的高度來施教,決定著學生能否從音樂教學中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能否被音樂所表現出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感動,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教師的形象美
音樂教師作為傳播美的使者, 外貌應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除了“三分長相”外,音樂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七分打扮”。音樂教師首先應把握自身職業特點,再根據自己的年齡、膚色、性格來選擇合適的服裝。不要為了追趕潮流而穿一些奇裝異服。音樂教師的服裝應該有一種藝術的美感,以襯托音樂的藝術性,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精巧別致的胸針、絲帶來搭配衣服,使得整體著裝看起來更加得體,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美感。穿上大方得體的服裝后,再化一點淡妝,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但千萬不要涂厚厚的粉底,抹鮮紅的口紅。這樣反而會使學生厭惡,影響教學效果。音樂教師不能穿吊帶服裝,超短裙進入課堂,以免給學生輕浮的感覺,也不能一味追求時髦,穿得過于浪漫華麗,給學生留下華而不實的印象。
音樂教師大方得體的打扮,能讓學生眼睛一亮,不開口就知道該上音樂課了。也能使學生潛在地產生一種愉快和敬重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教育和審美的雙重效果。
(二)教學語言美
音樂教師運用優美的語言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臨其境并產生豐富的聯想。因此,音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運用得當,教學語言分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
有聲語言指教師課堂上口頭表達的語言。音樂教師要有美的語言,首先普通話應該標準、流利,盡量不要夾帶家鄉方言,以免影響學生的理解。教師在講解時,語言應具有文學色彩,要生動活潑,準確形象。還應用情真意切的語感、抑揚頓挫的語調把作品解釋清楚,達到引人入勝的地步,使學生真正融入音樂中,接受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在范唱時,盡量做到字正腔圓,感染學生的情緒,讓學生陶醉在美好的享受中。這樣能為學生的演唱功底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學生受益。
要上好音樂課,也離不開恰到好處的無聲語言。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無聲語言進行教學。在教唱歌曲或是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手勢或身體語言。教師的揮臂、擺手、搖頭、投足都將傳遞出教師的內心情感,學生便能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部表情應該是開朗、親切、友好的。在輔導學生時,要以和藹的笑容,鼓舞的表情來增強學生信心,縮短師生距離。音樂教師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在課堂上完美結合,才能切實給學生以藝術的享受和美的啟迪,才能更好地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教學氣質美
音樂教師堅強、開朗自信、積極樂觀、聰慧幽默的教學氣質,是優化審美教育的重要條件。一個教學氣質美的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用自己的愉悅情緒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們快樂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教學氣質美的音樂教師言談舉止顯示出智慧的力量,給人以信心和勇氣。音樂教師在生活中能發現美,在教學中能創造美,這種美的教學氣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像個出色的演員,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情感,把教學課題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課外活動中又像個杰出的導演,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的課外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讓校園里充滿美妙的歌聲,飄蕩著悠揚的琴聲。學生受音樂教師的影響,也會更加地喜愛音樂。
音樂教師的教學氣質也離不開廣博的知識,不僅要具有本專業知識,如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音樂教學理論知識等,還要具備與本專業相關知識,如哲學、美學等。這些理論的修養讓音樂教師煥發出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美感。
實施審美教育,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又包括豐富的審美感受力、敏銳的審美鑒賞力和高雅的審美品位三個方面。
(一)豐富的審美感受力
在浩瀚的音樂海洋中,音樂的形式千變萬化,內容多姿多彩。音樂教師要有豐富的審美感受力,才能感受到音樂的美。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師豐富的審美感受力離不開自身的情感體驗。音樂教師要從情感出發,憑借自己的情感去細心體驗感知音樂作品究竟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情感。只有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才能準確感受作品本身所表現的情感內容。
有的教師欣賞過的名曲很多,似乎對音樂有所體會,但卻不是發自內心地懂音樂。對作品的體驗只是一種本能行為,是死記硬背地把知識裝入大腦。這樣傳遞給學生的知識也是空洞虛幻的,很難真正打動學生。自己都沒有被打動過,又怎么打動學生呢?音樂教師豐富的審美感受力來源于生活。無論是創作者、表演者還是欣賞者,要想獲得審美感受力,都取決于是否深入生活。如果一個人不參與任何社會實踐,沒有任何生活體驗和生活經歷,那么是不可能挖掘出音樂的精髓和實質的。只有不斷地體驗生活,去積累不同的生活經驗,才能真正聽懂音樂,體會到音樂美的靈魂。例如在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時,不僅要欣賞嗩吶的高超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現各種鳥的叫聲,還要把樂聲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具體形象,產生豐富聯想,構想出一幅百鳥齊鳴的生機盎然的山林景象。
(二)敏銳的審美鑒賞力
音樂是聽覺藝術,敏銳的鑒賞力依賴于“音樂的耳朵”。馬克思有句名言“對于不辯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也強調了“音樂的耳朵”的重要性。
的確如此,音樂教師在鑒賞音樂作品時,對人聲、器樂音色;對節奏、節拍、節奏型;對音樂整體或音樂局部在力度速度上的變化等,都要有敏銳的聽覺。比如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音樂教師要聽出不同特性的管弦樂器所描繪的不同動物的音容神態,音樂教師都要憑借自己敏銳的音樂鑒賞力做出正確的鑒賞。
在鑒賞音樂作品時,教師也要對作家生平,作品創作年代、創作背景和創作動機有所了解,才能對作品深刻理解并做出正確的鑒賞。例如貝多芬的《命運》,是一首與命運戰斗的壯麗凱歌,體現了貝多芬與命運頑強斗爭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貝多芬當時失去聽覺,但生活的殘酷無情沒有打倒他,卻讓他決心“扼住命運的喉嚨”,如果不了解這些知識, 音樂教師不可能深刻體會《命運》的靈魂,并做出合理正確的鑒賞。所以音樂教師要擁有敏銳的審美鑒賞力,也離不開豐富的音樂歷史知識。
(三)高雅的審美品位
音樂教師如果趣味低劣,就不可能培養出有良好審美情趣的學生來。因此音樂教師審美品位高雅與否對學生培養至關重要。
音樂教師高雅的審美品位并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對“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做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具有高雅品位的音樂教師,會選擇音樂中的“綠色食品”。教師要多去欣賞那些對客觀事物真實描繪,對精神領域熱情歌頌的音樂作品。例如對社會主義新時代歌頌和贊美的《走進新時代》《紅旗頌》,這樣的音樂作品是相對高雅的。
音樂教師高雅的審美品位也不是人云亦云,跟著大眾潮流走。教師在欣賞完音樂作品之后,通過作品風格、和聲、曲式等表現手法的分析,會對音樂的內容和形式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評價。就拿現在泛濫成災的流行歌曲來說, 要分析為什么流行歌曲這么受大眾的喜愛,為什么有的流行歌曲會迅速走紅,有的流行歌曲能經久不衰,音樂教師都要從內容和形式上做出分析、判斷,得出符合審美規律的正確認識。有的流行歌曲宣揚頹廢人生態度的音樂就不是好音樂,那油腔滑調或歇斯底里的演唱方式一點也不美。當發現學生學唱不良流行歌曲時,音樂教師要及時引導勸阻。
“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 ①。音樂教師要認真思考、深刻體會這種美的教學理念,把這種美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去,為學生們創造一個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音樂教師無論從外在的打扮到內在的氣質,都應該體現音樂特有的美。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就該有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例如豐富的審美感受力、敏銳的審美鑒賞力和高雅的審美品位。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把自身的審美修養與教學相結合,選擇美的音樂教材、創設美的教學情境、秉持一種美的教學理念,運用美的教學方法,為學生上一堂新穎別致的音樂課,不僅要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能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教學是門藝術,音樂教學更是一門教學的藝術。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審美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在教學上下功夫。音樂教學永遠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所以作為音樂教育的主導者,音樂教師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 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音樂教學,讓音樂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滋潤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