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揚洋
摘要:法治意識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解讀,從性質上看,法治意識最終表現為能夠從法治視角去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基本內容上看,法治意識主要包括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當前高中生法治意識培育中存在著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價值觀的培育,注重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實踐的應用,注重講授形式而忽視學生需要的問題。從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可以對此提出相應的培育策略: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豐富課堂教學應用環節以及社會實踐活動;設置課堂活動,促使學生身心多方面參與。
關鍵詞:法治意識;核心素養;培養
前言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法治意識作為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然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現實中未成年犯罪率逐年上升,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這些現象顯示出一個重要問題:學生群體的法治意識淡薄。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本文試圖通過探究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策略來達到培養高中生法治意識,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目的。
一、法治意識的含義
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法治意識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因此這部分主要通過分析課程標準以及相關專家的解讀來認識法治意識的內涵。
(一)從性質上看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作為核心素養之一,與核心素養之間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價值觀是人們關于某種事物對人的作用、意義、價值的觀點、看法和態度,品格是通過反復實踐形成的品質表現,關鍵能力是學生素養水平的外在表現。所有的學科核心素養都外顯為學生的某種能力表現。由此可見,法治意識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的行為,學生最終表現為能夠從法治視角去解決現實問題。
(二)從基本內容上看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尊法”是公民對法治的認知、尊崇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即公民對法治這種治國方式的理性認識和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對法治方式產生認同和尊崇的情感。 “學法守法用法”是公民在現實層面的行為,即公民能夠在理性認知和情感指引下學習法律知識,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容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并能夠運用法律知識去處理生活的問題。“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主要表現在高中生在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時能夠做到內心尊法,自覺守法并且捍衛法律。“自覺”更加強調的是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即使學生形成自覺運用法律的意識,崇尚法律的情感和信念。
綜上所述,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就是要讓高中生產生對法治的正確認知、尊崇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并能夠落實到行動上。
二、法治意識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要想探究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首先就要了解當前中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相應的培育策略。這部分是通過整理相關訪談,課堂觀察等方式獲取的數據從而總結出結論。
(一)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價值觀的培育
當前部分教師存在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時注重對法律知識的介紹卻忽視了對法治價值觀的提煉和升華。例如部分老教師仍然遵循著以往的陳舊思維,沒有及時關注前沿信息;部分新教師雖然對前沿信息有所了解,但由于日常工作繁忙以及“應試”思想的指導,往往會選擇將重心放在知識傳授上。
(二)注重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實踐的應用
目前部分教師存在的問題是注重對法治知識的講解,卻忽視了讓學生去應用法治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課時,只是將知識講解到“在權利和義務受到侵害時,可以采用投訴和協商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是對于如何投訴和協商,教師卻不予深究。另外,學生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中獲取相關知識,缺乏社會實踐的機會。
(三)注重講授形式而忽視學生需要
目前大多數教師仍是專注于單純的灌輸教學的方式,于是學生只是作為一個信息接收者而不是信息處理者。這樣外在的知識自然進入不到學生的內心,法治教育自然得不到應有的成效。
三、法治意識的培育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主要從思想政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培育策略。
(一)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這一對策主要是針對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價值觀的培育的問題而提出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具備這樣的一種意識:在傳遞法治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例如在講解社會保障這一課時,會提到與社會保障相關的法律條文,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引導學生體會道德法律的作用:法律能夠規范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并上升到尊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豐富課堂教學應用環節以及社會實踐活動
這一對策主要是針對教師注重理論講解忽視實踐應用的問題而提出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精心選取生活中真實的案例,能夠讓學生理解知識是如何體現在這些實例中的。例如在講解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課時,通過現實中勞動者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成功案例來使學生們了解維權的途徑;在學生理解知識之后應當設置相應的應用環節,能夠讓學生針對實例應用知識,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解。
(三)設置課堂活動,促使學生身心多方面參與
這一對策主要是針對注重講授形式而忽視了學生需要導致的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難以將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問題而提出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設置相關的課堂活動,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思考,還要讓學生主動地說,讀,寫,討論,表演。例如將某個法律案例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法律案例設置小組討論的環節,讓小組成員進行展示匯報。
參考文獻
[1]李曉東,張璇,劉宇思.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政治學科能力框架改進研究[J].教育參考,2018(02):5-11.
[2]韓震.核心素養與活動型課程——從本輪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看德育課程的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3):4-8.
[3]陳大文, 朱秀蓉. 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法治意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之“法治意識”解讀[J].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18, (14)
[4]李曉東,張璇,劉宇思.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政治學科能力框架改進研究[J].教育參考,2018(02):5-11.
[5]郭紫萱.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6]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