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
摘 要:“戲劇教學法”通過挖掘文本中的戲劇元素、創設戲劇情境、把抽象的理解具象化,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多角度探索文本的情境和角色的感受,帶出更深刻的個性化內在體驗,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關鍵詞:戲劇教學法;豐富;情感體驗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課文的內容超出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學生無法將個體經驗和文本情境鏈接起來,無法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和所表達的感情,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更深刻地挖掘學生個性化內在體驗,成了教學的難點。“戲劇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把抽象的理解具象化,從而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情感體驗。
一、關于“戲劇教學法”
對“戲劇教學法”的理解普遍有兩種:廣義為“教師教學時使用的任何戲劇元素,如就課文內容情節演出一段或請學生就某一議題扮演不同人物或繪聲繪色地模仿課文中角色的語氣來敘講課文,都算是戲劇教學法。”狹義為“教師運用戲劇教育學者創設的戲劇習式策略和課堂結構,如定格、思路追蹤、流言、觀點與角度、焦點人物、集體繪畫、小組演戲等場景和片段,并通過建立情境、發展故事、深度運用戲劇符號和建構戲劇意義等過程進行教學。”廣義的“戲劇教學法”易于操作,能更靈活地達成教學目標,本文中所提到的“戲劇教學法”屬于廣義范疇。
二、“戲劇教學法”的運用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教師理念的更新迎來課堂的新生
“戲劇教學法”關注參與者本身的體驗和創造性的過程,認為只有參與者通過體驗,才能整合到大腦中,并形成價值觀。強調尊重和接納在戲劇情境中的一切生成與表達,無限的可能性存在于開放性的戲劇體驗之中,煥發課堂和個體的生命力。
(二)戲劇元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多元能力
戲劇元素的融入,提供給學生多種思考和表達的方式,可以實現學生的差異性教學,也可激發學生多角度、多感官去思考、想象、表達、創造。戲劇能夠打開那些不善于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的學生的心,那才是它真正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三)在個性化的閱讀中讓學生成為自己,而非他人
戲劇的情境提供給學生在閱讀中認識自我和世界的途徑。戲劇的活動可以培養積極、獨立、有社會意識的個體。戲劇的包容性讓學生主動地思考、想象、創造、表達。當今社會,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的學生更需要借助戲劇的方式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去不斷地磨煉。
三、“戲劇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操作程式——以《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為例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描寫的是一片美麗的森林慢慢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和工具,最后小村莊被洪水卷走。閱讀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充分領悟大自然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
(一)準備階段:挖掘戲劇元素,創設戲劇情境
在課文文本中藏著各種戲劇元素,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文本特點、學生學情和課堂教學環節等方面去挖掘,并確定關鍵性戲劇元素,這是“戲劇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的第一步。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有很多戲劇元素:樹木、村莊、斧頭等,這些戲劇元素中斧頭造成變化,推動變化,樹木呈現最直接的變化與結果,根據這樣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關鍵性的戲劇元素是斧頭和樹木。然后在文本情境的基礎上創設戲劇情境,師生作為情境中的角色存在。《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描寫了最初的美景:郁郁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于是我創設了“樹的天堂”這一
戲劇情境,老師和學生組成一個游覽觀光團,進入這一情境,與情境產生聯結,為情感體驗、角色的探究做好準備。
(二)展開階段:進入戲劇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在展開階段,老師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戲劇體驗,完成情境中角色的建構、體驗角色的經歷、預設最終的結果,這是體驗情境和探究角色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與戲劇元素產生聯結,從而自發地感悟、思考、表達,為達到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原本郁郁蔥蔥的樹木一棵一棵地被砍伐,變成家具、工具等。文章雖然寥寥幾句,但如果將樹木當成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就會讓人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它們經歷了多么可怕、痛苦的遭遇。而這一切僅存于文本中,離學生的生活遙遠而陌生。在戲劇的體驗中,讓學生作為樹、作為村民去經歷,身體會帶出更多、更深刻的感受,并長久地存在于肢體的記憶中,常常被喚醒。
1.戲劇情境一:繪制樹,變成樹
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游覽一個非常美麗的小村莊——“樹的天堂”,那里有各種各樣的樹,猜猜看有些什么樹?生:楊樹、梨樹、長著魚的樹……師: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那里的樹,你能想到什么?生:高大、粗壯……師: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棵樹,你會是一棵怎樣的樹呢?如果“樹的天堂”就在這里,你長在哪里,請用肢體動作把自己變成那棵樹。當老師把手放在你的肩上,就請你大聲地介紹自己,其他同學跟做跟讀。
學生通過畫圖、雕塑等方式參與學習,改變了傳統單一的讀、說、寫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差異性教學,并全方位地挖掘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學生在介紹自己是什么樹的環節中,每個人都是單獨發聲、做動作,并得到所有人的回應,體驗了學習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讓肢體去帶動和補充語言,如有些學生畫得不好,但聲音響亮,動作舒展。有些學生比較內向,不善于表達,但畫得很傳神。他們都能找到一個學習的入口。全方位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僅達成了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搭配、想象說話的目標,還提升了學生表達的信心和能力,兼顧了“因材施教”和多元智力發展的理論。同時,畫樹、種樹、介紹樹,每個學生既是樹的播種者,又是樹的另一個靈魂,至此學生與文本中遙遠而陌生的樹產生了生命聯結,為后面體悟被破壞、被傷害奠定了情感基礎。
2.戲劇情境二:樹的遭遇
師:還記得我們種下的那棵樹嗎?請回到它身邊,閉上眼睛,變回它。當你聽到聲音,請你的身體和聲音做出反應。(等學生安靜下來,教師用重重的跺腳聲替代斧頭的聲音,由遠及近、由輕到重。)師:這一刻,作為一棵樹,你有什么感受?當我扶住你的肩,你就大聲說出來。
在體驗樹的遭遇中,學生通過聆聽聲音、發揮想象、肢體參與來感受樹木可能遭受的痛苦、恐懼、憤怒等,當老師問道:“此刻作為一棵樹,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的回答正是老師想要告訴他們的,有些更是教學預設之外的,課堂的生成因為開放性的體驗而變得豐富多彩。
3.戲劇情境三:大自然的懲罰
師:如果村民們一直這樣對待樹木,會有怎樣的后果?生:招來洪水、暴風雨、沙塵暴……師:太可怕了!村民們還不知情,要不我們拍一個短劇,把這些可怕的后果展現給他們看?那我們從中選三項最嚴重的后果,然后請各小組拍紀錄片。(小組準備短劇,師進組引導。)
沙塵暴組:學生借助報紙、布模擬沙塵暴一步步逼近的狀態,房子被吹倒了,僥幸逃出來的村民在風暴中倒地。缺氧組:樹木都沒有了,氧氣越來越稀薄,只剩下最后一口氧氣了,村民一哄而上去爭奪最后的一線生機。洪水組:洪水從高處一瀉而下,村民逃到山上,爬上最后一棵大樹,洪水越來越兇猛,大樹搖晃著、掙扎著,村民們跌入洪水中,什么都沒有了。
各小組依次疊加展示,強化的戲劇手法讓學生不僅在自己的戲劇情境中,同時也經歷著其他的情境,層層包裹,破壞大自然的嚴重后果得以更深刻地被呈現、被體驗。學生對危險的感受已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感知,更多的是身體的記憶,這份記憶會在今后的現實生活中常常被喚醒,情感體驗在生活中得以延續。
(三)反思階段:聯系生活實際,沉淀體驗所得
在前面的環節中,學生都是作為戲劇角色表達、想象、體驗、感悟,課堂最后讓學生由情感體驗反觀自我,沉淀所得,在戲劇元素的課堂中常常稱之為反思活動。“寫”——是反思活動的重要方式,也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目標之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總結這一堂課知道了什么、收獲了什么,老師通過學生的答案進一步評估情感體驗目標的達成情況。最后,學生一人說一句話,隨同短劇一起打包寄給村民。我們的目標是愛護樹木,但體驗打開了相通的情感,學生真正地明白和記住了“珍惜”這個詞語,教育的效應會慢慢延伸至生活的點滴中。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美存在于美的靈魂,藝術就是美的靈魂的表現,藝術的目的是教育,不僅是‘智的教育——這是學者的事,不僅是‘心的教育——這是布道者的事,而是整個人的教育。”“戲劇教學法”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將其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多角度、多感官去體驗文本的情境和角色的感受,豐富了情感體驗,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反思力、表達力、創造力、合作力等,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愛華,朱玉林.探索與實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戲劇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張生泉.教育戲劇的探索與實踐[M].上海: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3]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張昕暢,譯.北京: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