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文
摘 要:當“黑暗”的中世紀過去,文藝復興開始時,人們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人類自身身上。人們開始擺脫宗教的束縛,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世俗化等一系列新的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底層勞動人民中“農民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提到農民,大多數人肯定第一反應就是農民在地里耕種的樣子,所以讓·弗朗索瓦·米勒在自己的創作中描繪了大量的農民在地里耕種的形象。文章通過利用圖像學的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圖像學闡釋三個方面分析米勒作品中的“農民形象”以及畫面,深度剖析米勒執著鄉村題材繪畫的緣由,借此將人們的目光拉回鄉村題材繪畫上。
關鍵詞:圖像學;鄉村題材繪畫;米勒
一、讓·弗朗索瓦·米勒在現實主義影響下
創作的“農民形象”
讓·弗朗索瓦·米勒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回歸自然本身,將所有的情感傾注于初始的那份平和與客觀。他并沒有對現實社會做一個直接的批判,而是更多地將鄉村景色以及鄉村農民的生活記錄在自己的創作中。米勒對農民生活以及鄉村光景的描述是現實客觀的,真實生動地展現出了農民勞動生活的場景以及鄉村大自然的美。另外,他的繪畫大多具有主題性,雖然他一直強調自己并不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但社會的大環境也潛移默化影響著米勒。對鄉村題材主題的表現,強調了米勒作品中透露著對鄉村、農民不一樣的內在情感。米勒曾經說過:“我只是個農民,農民中的農民。”米勒有大量的作品都描繪了農民在辛苦勞作的場景,這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畫面的中心內容“農民形象”。他通過對“農民形象”的描繪來表達對他們的贊揚,表達自己心中那濃厚的敬意。在米勒看來,農民辛苦勞作無疑是偉大的,崇高的。
在米勒眾多的畫作中,《拾穗者》無疑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位農婦結實而寬厚的身軀背向大地,既像是在對大地給予人們生存糧食虔誠的答謝,又像是在祭奠早已與大地融為一體的先祖。金秋時節,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有三位農婦正在彎著腰拾起地上遺留的麥穗。三位農婦的姿勢各異,動作也不同。戴著藍色頭巾的農婦放在背后的手上只拿了一小部分的麥穗,另一只手正在迅速從地上拾起麥穗。她就像剛剛忙完其他的農活然后迅速到麥田里幫忙拾穗。在中間戴紅色頭巾的農婦除了手中拿著一把麥穗以外,圍裙的口袋中也裝滿了不久前拾起的麥穗,能看得出她已經在麥田中忙活好一會了,有了不少的收獲。離我們最近的那位農婦,半彎著腰,手里拿著一束麥穗,好像長時間的彎腰讓她有點疲憊,她需要站起來緩一緩,讓自己休息一下,但她不敢松懈,眼神一直在仔細巡視剛剛拾過的麥田,生怕漏掉了一個麥穗。米勒用三種不同的顏色把農婦區分開來,這些顏色的使用使得畫面生動,色彩更加豐富,也與秋天的環境非常契合,絲毫沒有違和的感覺。整個畫面中,米勒并沒有仔細去刻畫農婦的面部長相和神態表情,而是十分客觀與現實地描繪了自然的環境和人物勞作的動作,重在體會當時的意境。人物形象生動真實,但是技法又不復雜,簡潔明了,這都凝聚了米勒對于“農民形象”的理解。整個創作的構圖也是采用了非常經典的黃金分割的方法。為了使畫面協調一致,米勒精心設計了創作的構圖,讓三位農婦都處在黃金分割點上。遠景的草垛、馬車、農民在近處的三位農婦面前顯得格外的小,按照遠近比例分析,遠近的人與近處的農婦應該隔得很遠,但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就算是距離很遠,米勒也將遠近的人與景描繪得很清晰,米勒特意將前、后景的比例關系拉開,來凸顯畫面的主題思想。
《播種者》是米勒根據真實的農民日常生活而創作的一幅作品。黎明時分,一片剛剛被犁過的田地,貌似這片田地是在背光的一面,所以大地并沒有像往常一樣發出金色的光芒,而是展現出不被人們注意的一面,是黯淡的、靜謐的,畫面上天邊染上玫瑰色,大地還沉浸在一片灰暗中,遠處隱約可見犁地的農夫,灰暗的田地與遠處被太陽照耀到的牛與犁地人還有土地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畫面主要突出的就是正在播種的農夫,農夫身穿紅衣藍褲、腳穿著大木靴,腰掛種子袋,踏著豪邁的步伐,伸出有力的右手在田地中播撒種子。他用歐洲的耕種方法,這樣撒種子以后,就要讓馬曳犁把土埋上。構圖上人物占據了整個畫面,猶如漢字中的“大”字,使得整個畫面有呼之欲出的感覺。在人物的刻畫上,米勒使用了簡潔的手法來處理人物結構關系,農夫昂首闊步的巨大身形,讓畫面更加動感。米勒沒有刻意將農夫的面部表情與神態刻畫出來,而是將農夫的表情與面貌都隱藏在帽子與帽子下的陰影中,這使得人們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藝術家創作的整個畫面的氛圍中,重寫“意”。
二、“農民形象”的圖像志分析
米勒每天都在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天都與農民兄弟一起勞動、交談,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據美術史學家推測,《拾穗者》中的三位農婦,分別是以米勒的祖母、母親、姐姐為原型。我們從畫面人物的狀態可以分辨出最右邊的農婦應該原型是祖母,因為我們能很明顯發現她相比于其他兩位農婦體態偏胖,從側面觀察到面容也是有了些許的皺紋,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的緣故,她半彎著腰,看起來像在休息,動作也略顯笨重。中間帶著紅色頭巾的農婦,帶著袖套,而且身下的口袋已經裝滿了從地上拾起來的麥穗,一看就知道是家里最常做家務的母親的角色。戴著藍色頭巾的農婦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她體態嬌小苗條,拾起麥穗的動作也十分迅速。雖然面部沒有被仔細刻畫,但是我們依舊能夠從形態、身形方面判斷她們的年紀。拾麥穗是當時法國非常常見的一種農耕方式,麥田的主人允許在收獲的季節一些兒童或者婦女進入到田地中拾取麥穗,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這不僅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貧窮與艱苦,也反映了當時一部分人對農民也是持有同情態度的。
米勒并沒有隨大流為討好新興資本而使用上層人民作為畫面的主人公,而是選用了看起來非常普通的農民角色。在米勒眼中,那些腳踏實地努力生活的“農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表現,米勒把最能反映人物內心本質的一刻定格下來,拾穗雖然是很常見的動作,卻在畫面中得到了升華。她們沒有抱怨,沒有怨天尤人,只有虔誠地拾撿麥穗,這樣無聲的動作好似吶喊,震撼著統治階級。富饒的鄉村景象與在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農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真實地反映出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階級矛盾。
在《播種者》中,從被描繪人物的身形和穿著打扮中我們可以判斷出,米勒就是以普通農夫為原型進行創作的。米勒常常會和農民兄弟們一起在田地里勞作,農夫揮動著手臂,將袋子中的種子播種到剛剛犁好的田地里。在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資本家與大地主為了節約成本,并沒有采用大型機器播種,而是運用傳統的人力播種,繼續剝削著底層人民的勞動力。米勒的創作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階級矛盾。農民畫在19世紀產生并表現出深刻的階級矛盾,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
三、“農民形象”的圖像學解釋
任何一件藝術品都不能離開外在的條件去欣賞與分析,這其中外在條件包括藝術家個人的成長環境、社會環境等等。想要真正了解米勒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就必須深入到米勒的個人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米勒一共有八位兄弟姐妹,而他的父親本身是一位農場主。從小米勒的母親就一邊做農活,一邊帶著他玩耍。從那一刻開始,人們在田里或者谷倉勞作的形象就深深刻在米勒的腦海中。米勒從小熱愛文學,對田園詩與《圣經》十分感興趣,田園詩中對于鄉村景色與生活的描繪也在米勒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些童年的生活經歷為米勒今后的藝術風格與方向奠定了基礎。米勒在巴黎的日子并不如意,他進入了巴黎美術學校學習繪畫,但是他很快意識到在學校學習到的只是為了適應上層社會口味的“客廳藝術”,與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于是他開始研究米開朗基羅、普桑等諸位藝術大師的創作,并且更加確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藝術方向。米勒離開巴黎到巴比松后被這里的風土人情、鄉村風格所吸引,從此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鄉村題材繪畫并重點在畫面中描繪“農民形象”。他的創作以鄉村風俗人情、田園風格為主。我們可以發現米勒的作品中表達了自己的虔誠信仰。因為小時候的米勒就對《圣經》非常熟悉,甚至能倒背如流,再加上米勒的家人們都是虔誠的教徒,特別是他的祖母,對米勒形成虔誠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此環境下,米勒最終選擇了以自己信仰為內核的鄉村題材繪畫。
除了米勒自身的成長條件與環境會影響其創作,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與社會環境有關。鄉村題材繪畫能在19世紀迅速發展至繁榮,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19世紀之前,藝術多為宗教、統治階級服務,但至19世紀以來,藝術更多的是展現社會面貌。1830年的七月革命之后,法國建立了以金融貴族為利益核心的七月王朝。在七月王朝的統治下,法國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工業革命,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社會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底層的勞動人民不斷地被資產階級剝削與壓迫,社會問題與對資本主義不滿的情緒越來越嚴重,藝術家不再把取悅新興資產階級為主要創作目的,開始把眼光轉向底層人民的生活,強調展現出真實的社會面貌。米勒在定居巴比松之后,經常與農民接觸,深刻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辛。他們一邊辛勤勞作一邊受著地主階級的剝削,生活苦不堪言,但是農民們沒有放棄生活,而是依舊在辛勤勞動。這給米勒很大的觸動。雖然米勒一直強調自己不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但社會環境對米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本來米勒的創作只是為了凸顯田園風景秀麗、農民努力勞作之美,米勒在以現實主義手法表達最真實的鄉村環境與最真實的農民耕作狀態,卻無意間揭露了階級社會的本質。
四、結語
筆者利用圖像學分析法解析米勒作品中的“農民形象”,通過“農民形象”以及作品在構圖、色彩以及情感上的特點,深度分析米勒執著鄉村題材繪畫的緣由。米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農民們最真實的樣子,繪制出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場景,向人們傳達出對鄉村的喜愛之情,他用這樣的方法把人們的目光拉回鄉村題材繪畫上。反觀當下,鄉村題材繪畫缺乏,讓我們重新重視鄉村題材繪畫,無論時代怎么變化,鄉村題材依然擁有著它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盛葳.歷史的錯位:讓-弗朗索瓦·米勒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葛洪剛.巨匠素描大系:米勒[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2.
[3]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4]埃勒卡爾.凡·高:一個孤獨的天才[M].范立新,平野,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5]梵高.親愛的提奧:梵高對生活、藝術及未來的言說[M].平野,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