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勇
摘要:河西地區是中華農耕文化發源地之一。農業生產活動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民樂六壩東灰山遺址考古顯示,當時,在河西地區繁衍生息的人民已能制作非常完備的農業生產工具,遺址中一次性發現了碳化的小麥、大麥、黑麥、高梁、糜子、谷子等糧食,為世界罕見。其中小麥、大麥和高梁是我國境內考古發現最早的糧食品種。據此可以認定,河西先民在那個時期已具有非常高超的農業生產能力。
關鍵詞:河西;非遺保護;思考
中圖分類號:G156.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53-01
一、對河西寶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據專家考證,河西寶卷是敦煌俗文學的分支,與唐代變文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民間傳抄寶卷和念卷活動是集信仰、教化、娛樂為一體的民俗文化活動,之所以傳承至今是它具有以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含義上的非物質性。寶卷內容廣泛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從神仙道士到佛爺尼姑,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從忠臣孝子到奸臣娼婦、無所不有,情節曲折離奇,表現手法多姿多彩。寶卷所寫的故事情節往往是一波三折,情節離奇,搖曳生姿,對處于社會最底層終日辛勞又缺乏文娛生活的農民來說,能滿足需求。念寶卷的形式活潑多樣,道白可念可說可發揮,接佛人可多可少,曲調種類繁多,有十字調、七字調,哭王更、浪淘沙、蓮花落、打宮調等。念唱可根據不同內容靈活變化,交叉應用,生動活潑、深受群眾歡迎,具有明顯的感性價值、實用價值、生命價值、精神價值、宗教價值,具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備的群體和個人,文化空間和環境,認同感和歷史感三個條件。寶卷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以一定的物質形式留存下來,而是以一種文化習俗、口頭或動作表演反映精神的形式而留存。雖然仍具有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但又依托于人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人身口傳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極易遺失和變更是“活”的文化最脆弱的部分。河西寶卷作為遺產深入河西這一特定族群的集體表述和記憶。即“過去”與“現在”到“將來”的聯系紐帶,沒有這種表述與記憶便失去了“自我“消弭”了“認同”。
二、保護河西寶卷的現實意義
文化反映人們的生活,記錄歷史的沉淀,是人們認識世界,思考人生,從事精神活動的襯托,體現一個地方的凝聚力。文化又是一個地方的形象,一個地方只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獲得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文化同時是一個地方的窗口和名片。
河西寶卷這一文化遺產,具有耀眼的地方特色,在保護非遺工作方針的指引下,進行挖掘、整合、歸納、成型、它的文化文明精神,可進一步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可而吸收,它是一種黏合劑,在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下,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文化與經濟發展共同互動,當一個地方的文化個性形成后,則經濟發展總是可以以當地區域文化的描寫特征得到詮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我們河西地區的優勢,保護好物質文化遺產,搜集好、記錄好、特別是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根基,只有這樣才能為后代留下可供汲取營養的豐厚歷史文化積淀,才能以卓越的文化創造贏得社會發展的先機和動力。
三、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措施
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其一便是將其有形化;其二則是在其原始的發展氛圍中保持它的活力。將它變為有形的形式。我對第一點的理解是,找到一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為無形文化的載體從而將其進行記錄并保護下來。如對河西寶卷的保護,盡可能多地搜集印刷(我市在這方面已做了大量有效地工作),將念卷的場景完整錄像,將念唱的曲調刻錄下來,可將經典寶卷念唱編排攝制成電視。我對第二點的理解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生存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民眾,民眾就是保護主體?,F今,我國政府和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是一種繼承關系認識不足的問題,政府研究部署多,落實檢查少,指令性多,指導性少文化部門演獨角戲,在依靠群眾方面仍有突擊式,短時段的情況。保護模式單一,保護措施大多停留在項目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考,保護工作機制,保護業務規劃,對保護工作制度性的監督檢查研究少,使保護不能整體、發展、持續、深入進行。
今后的保護工作,在指導思想上,要符合城鄉經濟形勢及業務規劃,對寶卷進行鑒定、記錄、保護、推廣、傳承及復興文化部門保護人員的責任制,政府對文化部門要建立保護工作制度性的監督檢查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展現于現代文化舞臺等。在組織領導上著重解決如何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政治優勢,如何發揮市、縣、鄉、村政權機關的組織領導優勢,如何充分動員組織人民群眾參與保護工作,如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今后文化建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轉變為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的產品。
河西寶卷作為本地區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尚需不斷探索,但絕不能止步不前,要通過保護工作返本開新,使更多的人看到我們是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扎根在九百六計萬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層之中,是我們弘揚傳統,面向未來底氣所在,自覺地向我們的文化傳統致敬,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參考文獻:
[1]劉孫恒.讓非遺保護煥發勃勃生機[N].珠海特區報,2019-11-04(004).
[2]王天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N].滁州日報,2019-10-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