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
摘要:劉文西與吳山明作為同出浙江美院的兩位人物畫家,卻在幾十年后形成了疏密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從他們畫面經營,意境取向等方面對比分析,從中把握藝術之美的規律。
關鍵詞:劉文西;吳山明;比較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71-01
當代,中國文化斷脈的危機再次尖銳起來。藝術政治性束縛較以前松動,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等因素都影響著中國畫創作,中國畫進入一個真正的建設性階段。而水墨人物畫在新時期的矛盾變化中,也在不斷拓展著自己的表現空間。吳山明作為現代浙派第二代代表性的畫家和黃土畫派的代表人物劉文西,他們都身出浙江美院,在相同的年代卻最終形成了密疏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面貌。
一、兩種藝術風格的共同點
1.劉文西與吳山明都畢業于浙江美院,專業上是厚積而薄發。劉文西1958年畢業,吳山明1964年畢業。當時的浙美在向蘇聯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學習,對造型基本功要求嚴格,這使他們打下了扎實的造型基礎。同時,他們都受到了潘天壽、李震堅、方增先、周昌谷等大師的教導,接受了正規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很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傳統文化的涵養和駕馭毛筆的綜合能力都很強。
2.他們都重視深入生活,進行了大量寫生,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文化內涵。劉文西以表現黃土地人原生態的現實生活為主題,四十年如一日,堅持到陜北寫生,體驗最底層人們的生活,很多作品都有生活原型。他畫的速寫、素描就有數萬張,人物形象從娃娃到老漢,鮮活生動。吳山明以表現少數民族少女、老人和生活場景為主,他的人物形象也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如去大涼山、新疆、青海等地畫寫生和速寫。事實證明,他們把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不斷搜集素材和汲取靈感,對他們藝術的發展起夯堅實了基礎。
二、兩種藝術風格的不同點
1.畫面語言經營不同。劉文西的風格整體上是密體,線條較多,積點成線產生的線條力度感、厚重感十足,線條表達在生活的基礎上更為客觀,契合了中國畫以用筆為骨架的傳統,重視線條的表現力度,筆多而墨少,傳承性強。他發揚了傳統的造型藝術規律和筆墨表現力,又汲取西畫嚴格的造型能力,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個性的同時,追求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感。
吳山明則刪繁就簡,以疏體為主,筆墨交融,畫面表達淋漓盡致。作品以中鋒短線為主,多成組出現,把握最關鍵的結構部位,而省略了細枝末節,生動隨性,回歸高雅抒情的東方水墨精神。吳山明在一次偶然的甘藏外出寫生中發現了宿墨獨特的表現力,似春蠶似蚯蚓、渾厚有力又有墨韻滲化的蠶形線,有別于傳統的筆墨效果,筆線條既是線條又滲化以面存在,畫面清透明朗,韻味雅致。西畫中線條只是表現輪廓的造型手段,而中國畫的線條更體現了人物和對象的形質變化,用不同性質的線去表達不同客體的神情、氣度和主體的情感感受、文化態度。吳山明的線條雖以書入畫,但卻弱化筆墨的干濕皴擦對比,用筆較濕潤,他將敘事和抒情巧妙地結合,尋找能夠抒情遣懷,表達出他對生命力感受的線,這種意向式表現更為主觀。
2.表達意境取向不同。劉文西和吳山明所在的地域文化精神品格相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審美態度和畫風取向。劉文西表情達意直觀外露,而吳山明人物畫的意境則抒情含蓄。
劉文西的作品多取材于領袖人物與陜北農民及當地的風士.人情,筆下的人物不畏苦難,超越苦難,而領袖和人民同甘苦,共命運,表現出了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這些人物形象真誠質樸,善良敦厚,形體粗闊,充滿氣勢,極具北方人的偉岸和豪邁,表情生動,多用長線、方線勾勒人物形象,線條遒勁有力,人物形象寫實,逼真。劉文西深愛祖國、深愛人民,深愛黃土高原,“為人民而創作”成為劉文西先生的藝術信念和創作源泉,創立了雄渾大氣的黃土畫風。
吳山明出生于山青水秀的蒲陽江畔,這里的水土深深滋養著他。他將悠閑自得之意趣,淡泊放達之心境融于其筆墨之中,成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追求。他的畫淡遠空明,貴在含蓄,含蓄在筆鋒、情緒和意蘊之中,這種含蓄的韻味是對人生、社會和藝術深入思考轉化成的一種文化狀態。
吳山明注重對宿墨和積墨的研究,出現了水與墨的融合、分離、外滲、暈化,使運筆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線條變得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筆墨饒有意趣。這種蒼勁靈動,渾厚華滋的效果,與他剛柔相濟的吳越文化精神內涵相契合,是他自身文化心境的一種詩性跡化。在中國畫現代化的進程中,徐悲鴻和蔣兆和用毛筆、宣紙來畫西畫;徐悲鴻把三維的西式素描和二維的中國畫線性造型相結合;吳山明則弱化了畫面造型的空間關系,而將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巧妙地融入進去,很好地提升了線條的抒情性,將傳統的筆墨之中融入了現代藝術的新元素。
寫意人物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生活的沃土中,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史友梅,黃土畫派及西部畫風——劉文西先生和他的中國畫藝術[J].美與時代,2007(09).
[2]薛永年.形神并至筆境兼奪——讀吳山明的人物畫[J].中國書畫,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