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敏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程,也是學生最難學習的課程。學生想要學好數學這門課程,不僅依賴教師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而且需要學生加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也要配合現代化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思維習慣。教師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可以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培養意識
大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現代化教學要求在學習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十分巨大,因此教師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是勢在必行的。而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就能在數學學習中主動探索知識、獲取知識,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進而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數學學習的素養和數學綜合能力。那么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激發主動學習思維
正如喬·貝利所說,“有了堅定的意志,就等于給雙腳添了一雙翅膀。”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認同自主學習帶來的幫助和益處,才會緊跟教師的步伐,加入到自主學習的陣營中來。在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表現為學生對學習內容提出疑問,這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方法,帶學生領略自主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可以從鼓勵學生會聽敢講開始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會聽指學生在老師授課時要集中精力,把握知識重點,敢講指學生在發現問題后勇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做知識的發現者,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發現問題。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帶領學生量一量、比一比它們,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試著發現它們的點、線、面的特征,并將結果通過發言的形式進行總結概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簡單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學生集體討論并積極發言的過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知識的發現者。
二、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多種方案引導
培養小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模式是教育工作者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結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相適應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不能僅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深入,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掌握一個自主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分組教學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老師在分組教學中僅僅起到引導的作用,給學生一個自主的課堂。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一課的教學中,老師結合課本習題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以互助交流的練習題,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個地區年度降水量數據,讓學生分組在固定時間內畫出折線統計圖,學生進行組內自主思考分配分工。這種分組教學活動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循環學習中心路線,鞏固教學成果
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不斷地鞏固這一行動,使學生形成學習習慣。自主學習模式并不僅僅指學生在課堂上由教師帶領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習活動,更包括課后的鞏固練習,并將這一模式運用到實踐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之后,應積極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練習,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教師也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這一中心路線,并鼓勵學生通過練習鞏固這一學習習慣。
例如,在“平移、旋轉和對稱軸”一課的練習中,許多學生做錯題的原因不是不會做,而是沒有審清題目。在課堂練習中,老師會幫助學生審題,學生會形成一種已經掌握的假象,導致學生自主練習的時候總是錯誤百出,這是一種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表現。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氛圍,更要鼓勵學生在課下實踐中形成自主審題、自主檢查、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在課后更是及時給予學生反饋,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比如在平時作業中,可以給一些評語:“解得巧,真聰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中鞏固自主學習模式,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綜上所述,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探索者。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最基本的實踐中不斷鞏固,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不僅讓學生學會,更根本的是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能夠自覺地規劃自己的數學學習,樂于發現新知,探索未來。
參考文獻:
[1]許運力.小學數學自主、互助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85.
[2]唐娟.建構理論下自主學習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才智,2017(27):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