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樂理》課程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的一個入門知識。學前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會修習聲樂課、鍵盤基礎課、兒歌彈唱等課程。這其中每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離不開樂理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樂理課程學習的扎實與否和后期幾門課程息息相關。隨著現代教育的迅速發展,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也將進行全面調整和改進,鑒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樂理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利弊,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改進方案。例如,應從生源、教學方法及學生學習情況等方面著手,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整體水平,從而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樂理課程;教學改進
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課程的教學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視可謂與日俱增,對從事學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在每年舉行的幼師資格考試中就能夠體現。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樂理課,它是音樂入門基礎必修課。一般情況下學校會考慮把這門課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首先是為了幫助學生系統的掌握音樂基本入門理論知識,其次是為了順利接洽其他音樂相關課程的學習。目前,根據筆者所了解的情況來看,我國高職院校所招收的學前專業學生有三種錄取途徑:第一種是通過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專業零基礎;第二種是各高校通過單獨招生考試錄取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在中專讀書時有過音樂課程學習的經歷;第三種是單獨招生考試中針對藏區、彝區學生的民族政策,既“9+3”①單招錄取途徑,這部分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基本也是零基礎。事實上,這樣參差不齊的知識水平,給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再者,有些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結合到學生自身基礎和理解能力,不能生動的結合教具來講述知識點,如此便會造成學生對樂理知識的學習感到十分困難的現象。
二、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所錄取學生的音樂基礎層次各不相同
如上現狀中所述,我國高職院校所招收的學前專業有不同的生源情況。由于學生的受教育條件有限,在樂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同一個班的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程度有明顯差距。根據筆者目前對該課程掌握的情況來看,對音樂方面的知識幾乎為零的學生,學習過程非常吃力,這種情況通常是藏區、彝區學生,占整個班的比例為13%左右,還有些學生頭腦中對音樂有些許瑣碎的記憶,學習效果相對前者要樂觀些,基本能跟得上老師的節奏。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對知識接受能力較快的學生,學習效率顯著。因此,對于幾種起點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班級進行學習,必然會給課程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樂理課程的教材選取不當,教學內容偏理論化
據筆者所了解的個別同類大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課程所使用的教材來看,所選取的教材基本大同小異,除個別章節排序有別,其余內容的理論性較強,有些學前樂理教材比音樂教育專業的樂理教材整理的都要詳盡,這對于那些基礎本就薄弱的同學來講更是遙不可及。也有部分教師在知識講解過程中偏重理論,而忽略了培養學生如何運用知識,讓學生把學會的知識點進行自我轉化。例如,通過學習之后,學生能夠明確的講解一個音符、甚一個記號,甚至是通過教具給同學進行演示,這也是在上崗之前早晚都要面臨的問題。如果教師過于古板的進行知識理論教學,那么就會將原本生動的音樂律動藝術變成無聊乏味的的理論學習。
(三)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造性
樂理這門課程本就歸屬于音樂專業大類之下,必然講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大都畢業于音樂專業院?;驇煼对盒5囊魳废?,都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他們對于學前專業樂理知識點的深淺程度和教學特點缺乏一定了解,不懂得學齡兒童的心理、生理及思維的發展特點,因此不能準確把握學前教育的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同時,這些教師套用音樂專業的模式和方法,從而忽略了學前教育專業的趣味性特點,使整個課程的教學與幼兒音樂教學的實際脫節。例如,教師通常給學生講授音符時值這一章節的內容,首先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幾分音符數幾拍,學會辨別這些音符之后,將這些音符放入指定的拍號下,這時它們又要當作幾拍來數?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方便他們來數節奏、認旋律。可學生畢業后從事幼兒園教學一線的音樂教學工作時,他們的教學對象(學齡前兒童)又很難適應教師給學生所講授的學習方法。因此,如何讓畢業生掌握音樂教學崗位的要求、并應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忽視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運用
樂理基礎課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所學的音樂相關課程的基礎,因此需要牢固掌握,但也不能忽視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運用。只有掌握樂理基礎和結合相關學科知識,再同其他音樂相關課程進行有效串聯,才能最終達到學以致用,具備靈活應對幼兒園音樂教學工作的能力。
三、如何應對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課程所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有關部門應及時調整學生班級結構
針對基礎不同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入學之后的分班過程中,需要把筆者在現狀中陳述的三種不同學生的錄取情況加以考慮,進行合理的分班學習。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不僅僅是針對音樂基礎課程的層次不同而分班,而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同一個班的普通招考學生和民族政策“9+3”兩種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差異較大,如果他們在一個班進行同步調學習,久而久之會出現接受能力快的學生的知識“不夠吃”、接受能力慢的學生對知識“難消化”的現象,最后二者都不能很好的兼顧。因此,為了更好的學習效果,筆者建議大致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二)教師應合理調整教學內容、運用趣味性教學方法
根據目前樂理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風趣幽默的課堂氛圍,其實學生真正所需要的是學得輕松、學的明白。人們常說,要“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實際上是在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死板的教學,學生不能呆板的接受知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對教材內容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思考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可以在講授過程中借助聯想、形象等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對知識進一步加深記憶。例如,音符、節奏、節拍都是學習其他音樂相關課程的前提,這時可以采用形象記憶法對各種不同的音符進行清晰的辨別,給每一個音符找出相似的實物形象,方便記憶的同時,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音樂知識點的整體概念,可能學生慢慢會覺得“音樂還可以這樣學”,即便是今后走上幼兒教學一線,還是可以輕松、靈活應對。筆者建議講授學前專業音樂課程的教師,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應該學習了解國際上運用較為廣泛的音樂教學法,如德國奧爾夫教學法、匈牙利柯達伊教學法、瑞士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畢竟這些教師的教學對象他們今后所要面對的學習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因此要盡己所能幫助學生打開眼界。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可以有選擇的運用不同的音樂教學法,這也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最關鍵的一點是讓教師的教學效果更加顯著,學生學得會,用的好。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知識活學活用
作為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關鍵。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僅憑課上的90分鐘,課下不聞不問,必然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根據筆者所了解的情況來看,自學能力缺乏是存在于很多學生中的共性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是學生自身的不重視。為了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還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必要時要把課堂表現、回答問題和平時成績嚴格掛鉤。例如,教師在課堂講授不同的節奏組合之后,留一些問題或思考讓學生在課下實踐,等到下一次上課及時查驗學生有沒有按要求完成,同時也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避免養成“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習慣。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這一點來講,一定是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必要的苦口婆心。
四、結語
筆者認為對于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基本樂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教師都應當及時做出調整,盡可能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同時,做到因材施教,因學生實際情況調整課程學習進度、班級構成,讓學生能夠盡可能高效的掌握音樂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這不僅能為為今后的相關音樂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更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將來的幼兒教育事業做好鋪墊。
注釋:
①“9+3”即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藏區孩子再提供三年的免費中職教育。這是四川省在探索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創舉。
參考文獻:
[1]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重光.基本樂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