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摘 要:結合統編版教材“雙線并進”的結構特點,每單元的單元目標達成成了重中之重,需要教師仔細研究如何高效地達成。以四上教材為例對單元目標的達成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統編版;單元目標;實施策略;四年級上冊
一、教材分析
統編版教材相較以前的舊版教材,結構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單元結構編排,使得每學段的教學目標清晰地分布在各個單元,學生知道練什么、老師知道怎么抓,我就從單元編排特點簡單分析一下統編版教材。
(一)分單元組織教學,若干板塊的內容穿插安排在各個單元之中
(二)語文教材的板塊設置比以前更加清晰,而且彼此融合,綜合性有所增強
(三)雙線組織單元結構
1.一條線是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但是又不像以前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
2.另一條線是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須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分成若干個“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布在各單元的課文導引習題設計中。
3.在這一結構下,每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該單元的教學重點,也就是每一課的教學重點。如果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能夠基本落實,學生就能沿著教科書搭建的發展階梯一步步往前進。
二、現有問題
(一)原有教學方式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改變
1.教材內容容量較大,往往是一篇課文甚至一段內容就包含較多的知識信息,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兩課時根本無法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2.許多教師仍然習慣于過多采用“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對每單元雙線并進的結構特點和目標的達成是不利的。縱觀教材,無論是人文主題的理解還是語文要素的培養,光靠教師一味地“說”,收效甚微,必須轉為學生自主的學和問。
3.每單元目標的實施和某一學習方法的層層提高,這對教師的教學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挑戰。因為在以前的教學中,每一課的訓練點都不一樣,而新部編版教材中每單元的訓練點是一致的,如何保證學生的積極性、教學的有效性,甚至是長效性,都值得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教學進度的限制
在現今課改如潮之時,雖強調素質教育,也在教材中大量注入人文素養的因素,但教學的最終目的以及評價方式不言而喻,這就要求教師在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同時仍然狠抓基礎,如此之下教學進度還是比較緊湊的,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
(三)單元目標達成效果不易評價
“雙線并進”的單元結構,明確了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對于單元目標中語文素養的達成效果通過平時的測驗是無法進行檢測的,大多數只能依靠課堂。如此條件下,單元目標是否達成及達成效果不易評價,也會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策略的調整。
三、實施策略
針對新統編版教材的單元結構特點及現存問題,我對單元目標的實施有一點淺薄的看法,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形成以下幾條實施策略,我將以四年級上冊為例做出詳細的說明。
(一)細化目標,逐步整合
四上第一單元主題為“自然之美”,單元目標為“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縱觀整個單元,文體豐富,但語言訓練點統一,且均在書后的練習題中有所涉及。進行教材分析時,我發現最終其實是要求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如畫面、聲音、氣味等運用各種感官進行想象,并能夠用流利的語言進行表達。在教學中,要結合每篇課文的文體和課文內容,有選擇性地細化目標,讓學生先能從一個方面進行想象并闡述,再逐步整合,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方法,實現單元目標。
第一課的《觀潮》,書中有現成的小氣泡示范“讀這段話,我仿佛看到了潮水來時的樣子,聽到了潮水奔騰的聲音。”規范了說話的句式,給出了想象的角度,也要求學生能夠用簡練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所想。這是本單元第一篇課文,也是起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就以此作為一個重要的語言訓練點,在帶著學生解讀小氣泡后,讓學生回顧課文,說說在前文自己有怎樣的想象,學生能夠很容易說出關于群情沸騰的場面等想象。此為訓練學生從文字的描述想象相應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總結、轉述出來。
相比第一課,《走月亮》的景色就更多了。本課小氣泡示范的仍然是對書中文字的概括想象,也同時給出了一個新的想象角度——氣味。在教學本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說說印象深刻的畫面,算是對第一課所學的提升,然后重點在于文中很多省略之處的想象,這也是課后習題列出的語言訓練點。在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我們已有的想象角度“看、聽、聞”進行想象和描述,再讓學生想象還有沒有其他的角度,進行發散性的引領。
接下來兩篇都是略讀課文,課前都有明確的思考問題,其實也是對本單元所學的運用。《現代詩二首》以一種新的文體引發學生思考,在能夠從現代文優美的語句中進行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對詩歌短小生動的描繪的理解,展開每個人獨特的情感體驗。在課堂上,我沒有過多分析語句,而是放手給學生,把之前的回答模式進行擴充——“我最喜歡哪一句,因為……我仿佛看到/聽到怎樣的畫面。”在教學中,學生也基本都有話可說,課堂生動有趣,不少學生還能夠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最后到了《繁星》,在整合前面所學的基礎上就要求學生學會運用,說說自己的一些經歷,這其實是在想象和自己的經歷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學生不光要會想,更要會說會寫。
統編版教材的《語文園地》中都會有“交流平臺”這一欄目,其實就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訓練點的總結,通過本單元每篇課文間的層層遞進和整合,學生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的單元所學,這也算是一種評價了。
(二)內容取舍,放手課堂
1.統編版教材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閱讀量較大,書中有不少文章篇幅是很長的,或者問題、內容比較新穎,如果教師像教普通課文一樣注重每個語句的理解,時間是肯定不夠的。這時就需要結合本單元的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例如四上第二單元的課文,一篇足足有四頁文字的童話,角色不少,生字也不少,重朗讀?那可能一節課都耗在了朗讀上。重理解?那教學中童話的文體特點也喪失了。其實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提問,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提問和思考。有了這一主題,課堂便有了中軸,朗讀和理解也自然地穿插在了提問和解決的過程中。
2.“提問”這一單元,課堂主體“強制性”地就轉換成了學生,讓學生提問,讓學生總結,讓學生嘗試解決,教師在中間就只是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相反,如果仍然由教師引領課堂,這一單元的目標可以說是達不成了。《蝙蝠和雷達》這一課,在有了前一課的基礎上,我是直接布置學生預習時列出問題清單,課堂上展示學生的問題清單,從他們的問題中拎出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提問題的三個角度“內容角度、寫法角度和聯系生活角度”,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內容”和“聯系生活”角度的,因此“寫法角度”就成了本課的難點,由我提出。但我也只是引出了這一角度,之后針對這一角度的提問練習仍然交給學生。上面說到要“逐步整合”,因此在教學中我一定是先聯系已學,再提出未知,這樣也能夠讓學生進行滾動式復習,有話可說,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滾動回顧,注重過程性評價
前面提到,單元目標中的語文要素一環無法進行階段性檢測,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目標達成評價。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為每種方法間其實都是互通的,在進行下一課甚至下一單元的教學時,可以把前面學習的方法有選擇性地融入課堂,既作為滾動性回顧,也是對之前所學的進行評價檢測。這本身也是學習方法的一個必經之路。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由于文體原因,在進行設疑教學中,可以融入第一單元所學的想象角度,讓學生在解決疑惑時說說自己仿佛看見聽見了什么。
統編版教材在編排中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并不是零起點的,之前會有鋪墊,之后會有延伸;有的語文元素會在不同單元反復出現,呈現螺旋上升的狀態。例如“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語文素養,從一上到四下均在進行方法的滲透:一年級上冊要求能“找出文中明顯的信息”,一年級下冊要能“找出文中明顯的信息,根據信息做簡單的推斷”,二年級上冊“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表達感受或想法”,二年級下冊“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表達看法”,三年級進行方法的教學如“借助關鍵詞”“帶著問題默讀、理解”“復述故事”,而到了四年級就要用之前的積累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從一件事到幾件事,最后是敘事性長文章,可謂是層層遞進。我們在教學中就需要把這一點爛熟于心,在回顧中提升,這既符合學生的學情,也能鞏固方法,最后達到融會貫通。
四、提高方向
(一)更新理念,吃透教材
學生的實際所得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息息相關。教師必須認真地研讀教材教參,把教材吃透,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教學,學生才能真正學有所得。
(二)巧設環節,靈活教學
同一主題下的課文對學生來說或許起初有新鮮感,但一再強調同一種方法的練習,對有些學得比較吃力的學生來說會漸漸變得枯燥,課堂效率更是大打折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改變教學模式,讓課堂雖然訓練點一致,但不停地給學生不同的刺激,以各種方式進行訓練,提高效率。
統編版教材對所有一線語文老師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單元目標的達成更是眾多挑戰中的重中之重。以上只是我還比較淺薄的看法,需要在今后的實踐和學習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葉敏群.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預測”單元教學談[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1).
[2]魏潔.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優勢[J].山海經,2019(16).
[3]王樹華.單元整體教學的“立”與“破”[J].語文教學通訊,2014(Z3).
[4]石雄.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單元整體教學之我見[J].漢字文化,2018(13).
[5]張新華.例談對“單元整體教學”的再思考[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8(6).
[6]朱芳毅.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作業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8(17).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