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升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正確三觀的重任,這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相同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抓住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學實效性,又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括了誠信、責任、守禮、孝道等各種美德,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提升學生文化內涵,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重要的是,這一舉措能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于學生、于教學、于社會均是有益的。在本文中,筆者就如何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述幾點自己的拙見。
一、選取適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優秀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并不是每一種傳統文化都適合運用到課堂上,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傳承。在教學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把好選材質量關,選擇適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般來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契合教學目標和教材上的內容[1]。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進傳統文化,目的是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說服力。換言之,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扮演“輔助”角色,所以必須契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例如,在講解“師生之間”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師生交往例子,如孔子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故事,漢明帝當著文武百官行師生之禮的故事,通過這些經典故事的引進增強教學趣味性,讓學生認識到尊敬教師是中華傳統美德,為這節課內容的開展奠定基礎。第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中國儒家思想倡導“仁者愛人”,這就符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這一思想流傳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頌的原因。教師可以選擇這一思想作為補充,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感悟[2]。
二、找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入點
在選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教師要將其有效融合到教學之中。這兩者之間的融入需要一定的技巧,既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喧賓奪主”,又要保證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出補充、強化作用。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要找準傳統文化的切入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第一,在課堂導入環節切入。課堂導入是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的階段,在這個環節切入傳統文化,尤其是一些經典的、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內容產生探究興趣。這樣,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學習,獲得知識[3]。例如,在講解“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課中的“誠實守信”這一點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或者通過口述的方式給學生講述商鞅立木為信、曾子殺豬教子的典故,通過這些典故吸引學生,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第二,在講解重難點知識的環節切入。在課堂上講解重難點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進合適的典故,對學生進行誘導。如講解“以禮待人”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引進“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典故,和學生一起分析這些典故,讓學生認識到古人對“禮”的重視以及以禮待人的意義,促進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傳統文化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進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與感悟能力。為了提升教學實效性,促進優秀文化傳承,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循生本教育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傳統文化。以上文“以禮待人”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引進“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的典故之后,可以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說一說這幾個典故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哲理,自己從中獲得了什么感悟等。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探究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認知體系,有效落實德育目標。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改善教學質量效果顯著。教師要客觀地認識這一點,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弘揚進行深入探索,把好文化選擇、文化切入的質量關,并且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討論,真正做到牢記于心,將傳統文化內化為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許艷.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以《道德與法治》為例[J].才智,2017(21):75.
[2]李桃.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7):145-146.
[3]藍天.用中國傳統文化點亮道德與法治新課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7):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