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啟
摘 要:眾所周知,團隊精神是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對人際交往要求的提高,團隊精神早已成為衡量中小學生成人成才的一個重要標準。社團活動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正在成為鍛煉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對學生的團隊精神養成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此就如何借助社團活動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團隊精神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中小學;社團活動;團隊精神;對策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社團活動作為一種新的校園活動正在中小學校園里落實。所謂的社團活動是指在學校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自愿報名參與的,由教師共同參與組建的進行集體學習的共同體組織。從社團活動的內涵界定可以看出,其是以團體為中心,在活動體驗過程中,中小學生不僅可以在知識、技能方面獲得發展,還可以在能力、素養方面實現發展,這有利于學生在自主、自信的成長過程中形成團隊精神,為其之后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社團活動的德育功能,我們要如何借助此活動組織,引導學生養成團隊精神呢?
一、社團組織建設中培養團隊精神
結構化的組織建設是社團活動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和保障。社團組織建設作為社團活動的一部分,同樣也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有效途徑。在建設社團活動的時候,要想使學生養成團隊精神,我們需要指導他們明確分工,擔任不同的職責,如此使學生在經歷社團建設的過程中,深刻地了解搭建社團組織的方法以及個體在集體中的作用等,潛移默化地建立團隊意識,為形成團隊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組建社團的時候,會采取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特長、優勢等,以考試結果為依據,為學生分派不同的職務。具體地,在社團建設過程中,我們一般會設立社長一名,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為社員布置任務,向老師反饋社團成員的表現;副社長一名,根據社長的安排,下達、組織活動;宣傳部部長一名,在社團和學校范圍內,對近期本社團要組織的活動或完成的任務進行宣傳,并征求各位老師的意見,取得支持……
二、社團模式建設中培養團隊精神
在選拔社團成員、組建社團之后,需要我們確定社團模式。不同的社團運行模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既然我們要在社團建設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那么就需要建立互幫互助的社團模式。根據上文對社團活動內涵的界定可以看出,社團活動是由學生自主參與的。在學生報名參加社團活動之后,我們會根據學生的特長、個性等,將他們劃分到不同的部門。每學期都會有新成員參與其中,需要接受培訓,如此才能有效地體驗社團活動。因此,我們采取1+1幫扶模式,由老成員負責新成員。具體地,在社團納新之后,我們會為每一個老成員分派一名新成員,鼓勵老成員調動自身參與社團活動的經驗,對新成員進行教育、指導。在這樣的以老帶新的過程中,老成員會為了使新成員更快地融入集體中,會傾盡全力對新成員進行指導。而新成員會積極地向他人學習。在這樣的相互學習過程中,社團成員之間會建立緊密的聯系,建構出和諧的團隊氛圍,并在此氛圍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形成團隊精神。
三、社團項目實施中培養團隊精神
項目教學是組織社團活動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明確的項目,不僅可以將參與社團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還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獲得有效發展。作為社團活動的主要實施方式,項目是學生養成團隊精神的載體。因為要想順利地完成一個項目任務,社團中的各個成員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傾盡一切力量,合作探索任務,合作解決任務。基于項目活動的德育價值,我們在組織社團建設活動的時候,會根據活動需要設定明確的社團項目。比如,在實施大的校園橫向課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會細致地分解這個課題,并組織社長、副社長、分部門部長參與會議,合作討論,確定活動實施計劃,并制定出詳細的實施方案。在制定實施方案的時候,各部門會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提出個性的意見,在互相爭論、集思廣益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如此不僅有利于學生鍛煉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還可以使他們在親身實踐中形成團隊精神,掌握團隊合作的方法,為踐行團隊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了以上所提的內容之外,在建設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分工方式,引導各部門、各組織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從部分到集體地提升團隊的戰斗力,促進學生團隊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在新時期,我們要立足課改要求,樹立育人理念,積極地建設社團活動,在組建社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團隊精神,在踐行團隊模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團隊精神,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團隊精神,以此使學生真正借助社團活動形成團隊精神,實現道德品質的發展,為綜合素質的養成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胡亞平.農村中小學社團文化建設研究[J].新課程(中),2018(2):53.
[2]胡曉琴.藝術滋養人生 社團提升素質:卓同教育集團中小學社團建設初探[J]. 教育科學論壇,2016(8):31-32.
注: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有效開展社團活動 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731 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