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
摘 要:隨著我國小學新課改進程的加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力以及團作協作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觀能力性的提升,使學生可以積極求索知識,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其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是關鍵的教學內容。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出學生的自觀能動性。探討學生自主預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并制定培養小學生數學預習能力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自主預習;小學數學;小學高年級學生
我國新課改指出,數學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吸收知識并理解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生學習數學時首先要進行提前預習,自行吸收相關知識,并對知識進行鞏固與應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預習時發揮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能積極求索知識難點,對知識體系進行吸收與消化,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因此,學生學習新知識時首先要進行預習,此后才會進入思考階段。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鍛煉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進而保證課堂上呈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自主預習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許多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并未良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學習興趣并不濃厚,因此,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新知識學習之前進行提前預習,對下堂課所學知識有個初步的印象。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帶到課堂上求索與發問,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十分集中,以免錯過自己不懂的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可以自行驗證預習的效果,增強自己的理解能力,學習效果也有所提高。
(二)促進學困生的進步
學困生是指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課堂上知識理解與吸收效果不理想,在課后也未進行相應的知識鞏固與應用,因此對于知識的疑惑之處逐漸增多,知識吸收與理解較為困難,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當中。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課前預習的方式讓學生熟悉新的知識點,對存在的疑惑之處及時找教師解決,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此外,學生新知識的吸收程度越高其課后鞏固效果也越理想,知識體系的構建也越順暢,因此學習進程更加順暢,進而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三)促進生本結合
隨著我國新課改進程的加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工作目標,同時要開展大量數學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然而,許多教師在具體實踐當中并未良好地貫徹這一理念,數學活動開展過于形式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自主預習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通過自己的思考對知識產生質疑,激發出學生知識求索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可以組建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共同協作探討答案,自行尋找疑難問題的解決辦法,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
小學教材的編制是循序漸進的,所有新知識點都是在以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深入的,這與學生學習與吸收知識的發展規律相一致。學生在進行自主預習之后,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總結出知識疑惑之處,通過自行思考探尋答案,也可以在課堂當中通過教師的講解或與同學進行討論尋找正確答案,促進思考能力與自主求索能力的提高。
(四)自主預習能有力地促使學生的自主探究
學生在新知識學習前進行自主預習,就是對新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與思考,因此,學生首先要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知識點,在思考與分析之后將新知識點轉化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如,新課改后,五年級數學教師教授學生學習“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內容時,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了解了分數的概念,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了解分數的含義,同時也可以在自行思考后將不同種類的分數找尋出來,明確分子與分母之間的關系,教師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時,學生都可以正確作答。然而讓學生對分數進行分類時,學生卻出現了兩種分類方法,一類方法是將分子與分母大小關系不同的分數分成了三類,另一種是將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數作為一類,而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數作為另一類,因此這些學生認為分數可以分為兩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所有分子與分母相同的分數全部找尋出來,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分數與1的大小相同,無需單獨進行分類,因此學生的分類觀點得以統一。自主預習時學生可以進行獨立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獨特想法并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與分析,思考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知識求索能力。
二、小學數學自主預習能力培養的策略
數學知識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生活的知識體系中。小學生通過數學學習,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小學數學是初中理科知識學習的基礎,因此必須鍛煉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學生自主預習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將預習時遇到的難點進行記錄,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解得出正確答案,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還能優化小學數學學習的成果。
(一)增強學生自主預習的意識
學習動力的存在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生首先要正確了解預習的作用,只有對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意識,通過預習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動學生分享各自的預習方法與心得,學生還可以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表述,教師幫助學生一一解決,進而提升預習的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出預習的作用,提升學生對自主預習的重視程度。
(二)教會學生自主預習的方法
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明確預習內容,還要將正確的預習方法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的預習效果才會有所提升。由于小學數學學科內容較為復雜,題型類別繁多,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題型制定差異化的預習方法,教授給學生并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檢驗,學生還可以自行探尋適合的預習方法。
1.閱讀式理解方法
對于學生來說,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可以對預習內容的重點進行整理與標記,深入理解預習內容,將重要的知識點標注出來。如,學生難以理解質數的概念,對于倒數與自然數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較差,此時,學生可以采用閱讀理解法進行預習,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內容,再結合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2.查找咨詢法
學生可以自行查找與所學知識點相關的資料,擴充自身的數學知識,通過閱讀大量課外資料,學生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如,教學利息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收集與利息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了解銀行的儲蓄相關知識可以深入理解利息的含義,并學會具體的利息計算方法。
3.實驗探究法
通過實驗探究法預習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層級式的學習逐步理解數學知識內容,教師首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預習方案,教師提出具體問題,由學生通過實驗探索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教師教授學生學習幾何知識時,可以先讓學生自行探索幾何公式的推導方法,學生在思考與探索過程中掌握了具體的推導公式,對幾何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有所提高。
4.預習標注法
學習概念性較強的知識點時,學生可以針對重點內容進行標注,也可以自行總結預習經驗,將疑惑之處進行記錄,進而理解抽象的軸對稱圖形等概念性知識。
5.解題預習法
解題預習法可以應用在加減法與乘除法的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對例題進行解題,再與例題的答案進行比對,明確自己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解題練習彌補自身的不足。
6.制圖法
學習空間與圖形此類抽象知識時,學生可以自行制作圖而使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可以采用折紙法或剪紙等方式親自作出所學的圖形,通過擺放練習以及深入思考領會相關知識內容。
7.調查預習法
學生還可以采用調查預習法收集生活中與重量相關的物品,自行稱量物體的重量而掌握千克、克等不同的重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并加以鞏固。
(三)關注學生自主預習的結果
自主預習是在課后進行的,因此教師要及時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首先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是否可以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同時還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監督,提升預習效果,達到提升學習邏輯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自主預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培養自主預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出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索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利用預習作業,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小學生會對這些問題產生好奇心而積極進行答案的探尋,學生的自主能力意識得到了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如,教師教授圖形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所學知識點,將疑惑之處標注出來,同時學生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圖形找尋出來,也可以自行制作各種圖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致被激發出來,學生通過自己的探尋與思考增強了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效果,學習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小學生自主預習能力的培養對于其終身學習有重要的意義。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動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自主完成預習內容。此時,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預習方法的總結與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優化預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偉漢.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自主預習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124-125.
[2]柳雁.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自主預習研究五步法[J].才智,2018(12):71.
[3]周宏亮.低年級數學自主預習能力培養[J].江西教育,2017(36):79.
[4]嚴峰.小學生數學自主預習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9):130.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