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潔
摘 要: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中開發“紅色文化”價值并利用于教育,是小學生認識和產生傳承革命傳統意識、擴展校本內容、推動自主性建設、促進特色教育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課題,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價值及實現途徑進行闡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紅色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好的表達,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對培養小學生德育觀念、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成果有重要作用,是踐行教學成果的有效路徑之一。
一、主要價值
1.革命精神的傳承價值
革命精神在校本課程中的開發具有關鍵性價值,“紅色人物”“紅色事跡”都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見證,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命精神需要我們來傳承,在以課堂形式展現于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定會對促進小學生體會革命精神的魅力、提高文化素養及高尚品格的形成發揮重要價值。革命精神的堅忍頑強、越挫越勇、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定會幫助小學生在成長道路上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革命精神的傳承價值顯而易見。
2.課程體系的構建價值
“紅色文化”體現在小學課程中的很多學科,在體現方式和教育方法上“各持千秋”。例如:語文學科主要以講述英雄人物事跡、描述革命遺跡等說教形式呈現;美術學科以認識“紅色工具”、勾勒“紅色細節”等繪制方式表達;品德學科以挖掘革命精神內涵、參與“紅色教育”活動等融入形式體現。在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將“紅色文化”不同學科的教育價值進行重組和篩選,構建成課程體系,打通各學科的“紅色主題”,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相互理解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更易于學生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因此,課程體系的構建價值不容忽視[1]。
3.推動特色建設的品牌價值
辦學理念是推動校園文化持續發展的根基,是校風校紀、精神風貌、價值取向、傳統沉淀等多方面的特色體現。將“紅色文化”作為課程特色文化載體,深挖其內在精華,植入校本課程開發中。如:在“紅色文化”的物質需求方面,可以在校園中建設紅色文化教育長廊,定期更換內容,并作為在校園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中的題目內容進行深化;在“紅色文化”的精神方面,可以融合校園文化的校風班規,開發校本課程的德育建設,發揮革命精神的傳統魅力,推動校園特色文化的建設,打造“紅色文化名校”的品牌價值。
二、實現途徑
1.激發學生的紅色熱情
現代小學生對通過課堂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有一定的困難,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工具,將枯燥的抽象灌輸遷移到生動有趣的影像視頻中。如:觀賞優秀紅色影視作品、舉行紅色歌曲合唱比賽、組織紅色故事演講舞臺、創建紅色人物演繹平臺等,將這些激發學生紅色熱情的主題作為校本課程進行植入,大大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活躍校園的“紅色文化”氣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其吸引并產生強大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2.搭建校內外實踐基地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應用要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開闊學生的實踐空間,搭建校內外的實踐條件。如:帶領學生參觀和參與模擬“紅色文化”的真實情境。校內通過升旗儀式、紅色舞臺、紅色宣傳站等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校外通過參觀紅色景區、革命展館,參加紅色基地活動充當紅色宣傳員、基地小導游等活動,在實踐中體會“紅色文化”事跡,了解“紅色文化”精髓,感悟革命精神[2]。將紅色教育的實踐基地整合,形成良好的實踐資源,給小學生創造多種形式的“紅色氛圍”。
3.顯性課堂和隱性課堂相結合
顯性課堂的校本課程開發具有明確性,可以通過課程內容直接在應用中體現。而隱性課堂是廣義的課程概念,是潛意識的觀念傳遞。例如:校園氛圍、師生關系、心理健康等都將影響教學效果。應在校本課程開發中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將顯性課堂的教學價值與隱性課堂的教育相互結合,在相互補充和相互作用下,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能動性、紅色激情調動起來。另外,校本課程是國家設定課程的有益補充,應合理調劑好與其他學科的互動,在“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中實現資源整合,是顯性課堂與隱性課堂完美結合的保障,是學生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習成績、形成高尚思想品格、提升精神面貌的重要載體。
加強“紅色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拓寬學生視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教育價值影響著學生的“三觀”塑造,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培育優良的品質、形成集體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有著重大意義,更是小學語文課程價值的升華,決定了“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方向,在以校為本的基礎上,結合校內外資源與多元主體的互動,實現小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和個性發展,彰顯“紅色文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學東.民族傳統體育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融合[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8):192-193.
[2]王書香,鮑遠明.核心素養理念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8(Z1):48-5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