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芳
摘 要:在當前的教育中,學生需要有效應用知識,靈活選擇數學定理來解決各種問題。學生需要結合生活情境,通過歸納、觀察等方式來規范解題,做到有理有據。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水平,教師需要重視這方面的教學,讓學生突破應用題學習的瓶頸。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生的思維水平還不高,他們沒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解題思路并不開闊。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方式,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應用題學習效率,發展綜合數學素養。
一、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水平,并且能夠理清應用題解題的思路和順序,這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升解題能力。比如,在講解“平均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整理相關知識內容,讓學生明確例題的解決思路,讓學生發展正向思維,深入理解題目,掌握常規應用題的解決方法。等到學生掌握常規的方法之后,帶著學生學習逆向思維方法。可以給出這樣的問題:小芬、小王、小紅一起練習毛筆字,小紅寫了23個毛筆字,小芬寫了28個毛筆字,他們三個人平均每人寫了25個毛筆字,那么小王寫了多少個呢?這個題目可以讓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大膽思考有效解題策略。通過有效分析題目和審題來明確題目的意思,這樣能夠有效提升解題效果。對于學生提出的方案,教師需要及時指導,讓學生通過反思來改進思路。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來明確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不同類型的題目可能解決方法各不相同,同一類型的題目也可能需要利用不同方式解決。但是不管解題方法怎么變化,題目類型怎么變化,其中的數量關系是相同的。比如“柳樹的高度是蘋果樹的一倍”,這樣的應用題條件可以利用逆向思維進行轉化,得出“蘋果樹的高度乘以二等于柳樹的高度”。利用逆向思維能夠推出具體數量關系,進而使用基本運算方法來處理,可以保障準確性。
二、培養學生的應用題審題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需要從頭做起。既需要讓學生具備基礎的知識,還需要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應用題講解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把題目弄清楚,明確哪些是問題、哪些是條件,這樣可以理清思路。
在指導學生審題時,讓學生明確關鍵詞。找關鍵詞是解題中的必要流程,如果學生沒有注意到某個字,他們可能就會使用錯誤的解決方法。在讀題的時候,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用筆劃出關鍵詞,養成勤動手、仔細審題的習慣,這樣可以顯著提升解題正確率。例如購買五支鉛筆需要0.6元人民幣,如果需要購買16支鉛筆,一共需要多少錢?其中的0.6元人民幣和五支鉛筆是關鍵詞,如果沒有仔細審題,可能把0.6元人民幣當做每支鉛筆的價格,進而得出錯誤答案。一個服裝廠原來需要使用3.2米做一套衣服,通過革新裁剪方法之后,使用2.8米布匹就可以做一套衣服。原來能夠制作112套衣服的布匹,現在可以做多少套?這個應用題的關鍵詞是“原來”,學生需要注意改進后的用料數量以及原來的數量,通過有效規劃,明確需要使用的關鍵詞,進而確保解題的正確性。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
對于小學生來說,邏輯思維能力會影響解題正確率。因為應用題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只有通過正確的邏輯思考,才能綜合應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通過正確分析條件和應用條件,搭配有效解題思路,最終正確解題。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理清條件和思路,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和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水平的過程。例如,小紅正在讀24頁的書,她12天就讀完了,如果這本書36頁,需要多少天讀完?在解題的過程中,需要首先明確總數量,才能更有效地解決這種歸總問題,而后需要結合相關條件求解。這里所說的總數量,可以是指總產量、總工作量或者貨物總價。只要學生可以理清其中的關系和邏輯,就可以顯著降低解題難度。
在解決應用題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常常需要依賴同學或者教師。他們碰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別人,而沒有進行獨立思考。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觀察,如果學生僅僅是看題目,并沒有動筆,那么這個學生根本沒有進行深度思考,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嘗試[1]。這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多讀幾遍題目,并且回憶自己的解題經驗,劃出重點的內容,如果題目中有圖片,則可以標記相關的數據,通過結合數據和圖片,理清題目的要求,接著需要寫出相關的公式內容,明確解題思路。如果應用題是使用圖形結合方式無法解決的,學生需要利用自己的聯想能力來思考,利用其他類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來處理,這樣就實現了知識遷移,解題的靈活性顯著提升[2]。
綜上所述,學生在解決應用題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審題、解題和檢查等多個流程。為了提升學生的準確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何忠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53.
[2]齊繼虎.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方法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