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學校頂層統籌規劃和師生情景實踐兩方面入手,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口語交際訓練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操作進行階段性總結,推動中職口語交際訓練改革,讓中職生“想說、敢說、能說、會說”為核心的交際素養得以加強,更好適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和適應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中職;創設情境;實踐;口語表達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診斷與改進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ZZJG2018B13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根據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開展自主的言語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理解與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這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從實際運用來看,口語交際能力又占極重要的地位,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最重要的體現,也是現行社會職場必備的生存能力。要真正落實中職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就要創設語言運用的真實情景,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提高中職生“想說、敢說、能說、會說”的口頭表達能力。創設情景,強化實踐,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主要從學校層面和師生層面兩方面入手。
1 學校統籌規劃,做好全校口語訓練課的規劃
學生的口語表達,不僅僅是語文課上就能解決的。很多時候需要全校上下形成一股合力,營造一種氛圍。在這種氛圍中,讓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場合,明白必須想要說點什么。每周一話或者一個時段內,學校班級,同樣的主題,不同班級的不同學生表達,各抒己見,也利于學生交流思想。訓練主題的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場景和現實社會情景,緊貼時代發展步伐。
2 教師個人層面,教師須提高自身語言表達魅力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表達欲望,教師的煽情力刺激學生表達的動力。教師在訓練課堂,不可能把真實的生活場景搬到課堂。但教師可以用語言創設、模擬情境,多媒體展示等方法模擬出來。因而,教師須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努力汲取多方面知識,加強自身訓練,提升自身知識的豐富性和語言表達力,以榜樣示范引導學生口語表達。作為教師,除一般教學語言的共性外,還具有自己的言語個性。同時,改變傳統問答套路,積極引導學生嘗試自主表達,把對中職生的口語交際訓練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
3 教師有意識創設情境,提升中職學生“四說”能力
學生的“四說”能力,是指“想說、敢說、能說、會說”的能力。“想說”是有表達的欲望,“敢說”是有表達的勇氣,“能說”是表達得清晰,“會說”是表達有技巧。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情景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四說”能力。
1)教師創設情境,刺激學生想說的欲望。中職生在課堂外話題是很喜歡“說”的,但這些“說”是零碎的、雜亂的。我們就要創設這些課堂外的話題,緊密聯系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刺激他們內心表達的欲望。要把課堂教學的“靜”,變成想說的“鬧”。在中職生還不習慣主動表達的情況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層層設疑或連續追問加以引導,把連續問題的答案組成一段話。所以,教師要想引導學生想說,在進行主題設計的時候,采用層層推進問題法,讓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采用“我是當事人”或 “我是旁觀者”,順著創設情境,去解決問題和擺脫問題的糾纏。從而激起了陳述和反駁表達的欲望,他們就會主動想說,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無形中促進口語交際訓練的開展,有效提高學生口語訓練效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事情善惡曲直,而且印象更深刻,以后出現相同或類似的問題,學生也就知道如何表達了。
2)在情境中煽情,刺激學生敢說的勇氣。在口語訓練情境中,筆者要求學生說話時,先做到“站起來,抬起頭,走上臺,笑一笑,說您好”后再表達陳述或反駁觀點。這樣開場,有利于緩解學生上臺的緊張心理,有在人前開始張口說話的勇氣。在情境模擬《扶不扶》口語交際訓練時,我們先看一段現實生活中扶不扶的實例和春晚《扶不扶》小品,選擇“我是當事人”“我是路人甲”兩個切入口,“我該怎么辦”。要明確講述自己的觀點,可以多換角度來闡釋自己的觀點等。學會用具體的實例佐證自己觀點,而不是用幾個形容詞籠統地介紹,泛泛而講。教師在過程中,注重煽動學生情感,讓對立的雙方直接過招,激發了學生展示自己觀點的積極性,又讓上臺學生得到點贊的機會。這樣設計,樹立了學生信心,學生才有勇氣說,敢于說。
在課堂情景中,在學生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先不要急于論對錯、論利害,學生只要圍繞訓練內容 “說”,就該鼓勵學生大膽說。當然,教師在積極鼓勵學生表達外,對于嚴重偏離“三觀”的言論,要及時有意識地加以方向引導。讓學生及時認識到口語表達過程中所用言語的某些錯誤或思想的偏激錯位,引領學生沿著傳遞正能量、表達積極情感或者駁斥錯誤觀念、消極情緒方面多“說”。
3)情景中找話題,讓學生能說的清晰。從第一次口語交際訓練開始,要把學生吸引到訓練主題上來。選擇情境豐富,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或事例,學生就愿意參與。誘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一步步表達。比如,《我的家鄉》的主題表達。學生的第一反應不知道如何在口語交際中表達。這個主題其實小學、初中多次在學生筆下寫過。高喊愛家鄉口號,高聲抒發愛家鄉的情感,學生大約30秒鐘以后就沒詞了。教師就要從愛家鄉的氛圍中找到表達的順序。從學生從小到大的觀察認識思考入腦,從美食、景色談起,可以說說人情風俗、物產資源。從而不斷拓展話題廣度,學生說話持續的時間就長,表達也很清晰。設計了“放下手機,找回自我”這個話題開展口語交際訓練。首先讓學生說說放下手機值不值得去做,其次談放下手機給自己帶來的收益(心智的、精神的、身體的、物質的),然后按照收益的遠近確定努力的目標,最后表達自己放下收集的決心。這些日常生活中這樣鮮活的事例,比比皆是。選取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情景,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就愿意參與到訓練中來,而且有話可說。口語交際訓練,要靈活多變,聊聊的方式進行,別有洞天。
4)學些說話技巧,讓學生會說的貼切。在口語訓練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認知自己的身份。通常,說話人坐在什么樣的位置,站在什么樣的立場,就持有什么樣的觀點,組織什么樣的語言。我們還是以《扶不扶》為例,在口語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學生看到這一番情境,觀點立即分化成當事人立場和旁觀者立場。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希望自己能得到路人的幫助,怎么才能獲得路人的幫助。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扶不扶有趨利避害利益糾葛。先不去糾結觀點的對錯,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轉換身份,換位思考,該不該扶。把口語交際訓練也同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在訓練中,讓學生去學會評判。我們教師適當教一些說話技巧,學會根據對象,注意表達方式;學會尋找話題展開表達;學會傾聽、積極回應;多贊揚少批評等等。
4 小結
以“四說”為核心素質的口語訓練,往往會在說的過程中思維碰撞火花的閃現,效果可能比預設的過程更生動、活潑、豐富。讓中職學生“想說、能說、敢說、會說”,選擇從簡單張口說到流暢的表達,須在一系列口語交際訓練過程中,逐步推進循環遞進的培養策略。一口不能吃成胖子,持之以恒的訓練才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戴爾·卡耐基.語言的突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版.
[2]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S].2020.
作者簡介
馬世林(1973-),男,漢族,甘肅蘭州,大學本科,現供職于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口語交際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