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加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國,給社會諸多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影響,各地各校為了落實教育部關于“停課不停學,的舉措,先后啟動了在線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們能夠在這個特殊時期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這場疫情也極大地推動了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本文以“中外服裝史”這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為例,分享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情況,總結教學經驗及評價,為如何將線上及線下教學更好地融合運用提供一些教學思考與思路。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教學改革;課程設計;教學反饋
中圖分類號:TP311.1-4;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210一01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簡介
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它是隨著對網絡學習的反思和傳統課堂學習的回歸而逐漸被關注的一種學習策略與學習理念。通過將面對面教學和網絡學習進行有效整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引向深度學習,從而提高教學及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傳統課堂的教學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教育的改革已是必然趨勢。在全球MOOC教育推動的影響下,我國各高校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MOOC教育也存在短板,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育模式,人們試圖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國內最早正式倡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他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相比較傳統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在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運用情境式與啟發式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參與度,師生交互、人機交互、生生交互。這種教學模式順應了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趨勢,重知識學習,更重能力培養,全面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相互協作,將課本知識、課堂教學、網絡資源、社會實踐學習有機地統一起來,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混合式教學中應注重的要素
廣義上的混合式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線上、線下、直播、錄播、項目、實踐、實習等)的教學活動。首先,線上的資源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可以為師生提供良好的課程學習平臺,例如國內針對高等教育的愛課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網、學銀在線等,不僅為師生提供了海量的課程資源與數據,還提供了應用支持、服務支持和培訓支持。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授的課程選擇適當的網絡資源推薦給學生學習,充分發揮“線上”和“線下竺互補融合的優勢。其次,開展混合式教學要注重線下活動的設計,檢驗和鞏固線上學習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查缺補漏、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匯報式、討論式、互評式等環節的設計都可以改變以往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參與度不夠的問題。再次,作為“智能時代”的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學習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安排一些在線小測驗,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實現“動態教學”。同時,這也可以成為過程性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中外服裝史》課程中混合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中外服裝史》課程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這門課程主要闡明中西方服裝發展的歷史,以時間為線索介紹中國及西方在不同時期的服裝款式及特點,演變過程等。重點培養學生鑒賞、分析及研究能力,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服飾文化的相互關系,也為后期的設計提供靈感與思路。
這門課程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混合。根據教學進度與在線教學的特點,我首先將知識點進行分解,重點知識點線上教學著重講解,次要知識點以線下自學形式進行補充,突出核心部分;學生針對我每節課布置的練習去查閱資料、觀看慕課資料,例如服裝款式或服飾文化元素,再通過在線討論、小組匯報等形式完成對知識點的深度理解,培養學生的自學、表達溝通、資源整合、動手制作、團隊協作能力。
2.教學結構: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混合。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騰訊課堂、UMU互動平臺、微信群等媒介,是直播授課過程中,將前期設置好的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并完成線上的簡單答題,尤其是對服裝款式名詞的理解,可以加強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3.學習模式:自主學習與團隊協作的混合。豐富優質的線上資源為學生自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團隊協作學習則會讓學生不再孤單。針對每一章節我會布置關于服飾文化現象的課題作為小組作業,學生自行組隊,在同一個大主題下自己擬定要研究的題目,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挖掘服飾現象背后的故事與文化,再在線上課堂中進行匯報,小組互評,從而實現學習成果的最大化。
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學期通過本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更加明確了作為一名高校專業教師的職責,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搬運工”,旨在提醒與啟發學生,如何引導他們去思考、去批判、去探索。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怎么教會更好,培養學生知識的傳承與創新意識。
四、實施混合教學模式后的教學反饋
在每一單元結束后,我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些服裝款式,并在線上課堂隨機抽點學生進行作業反饋,根據完成情況評分。在梳理知識點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也可從中發現學生在哪些知識點上掌握得不夠,及時調整好教學進度,每個單元也都有相應的習題、討論及答疑等。雖然是一門專業理論課程,但是課程作業的布置形式多樣,服裝繪制、資料分析、課題研究、手工制作等,不同形式的作業也與其它專業課程產生關聯,一舉多得。課程考核最終以在線測試的形式完成,采用啟明在線考試平臺,檢驗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
五、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的普及,混合式教學模式已勢不可擋,它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它不僅讓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勢相結合,更是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推動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有利推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這個教育的“智能時代”,應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高等教育的職責,為實現較高層次的教育目標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逢慶.混合教學的理論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
[2]袁松鶴,劉選.中國大學MOOC實踐現狀及共有問題——來自中國大學MOOC實踐報告[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
[3]王文靜.中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 “學為導向”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J].北京施法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4]曾曉潔.美國大學MOOC的興起對傳統高等教育的挑戰[J].比較教育研究,2014.
作者簡介:張婷,江漢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