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芳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促進的學生閱讀認知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創新引導、傳授方法、豐富活動、延伸訓練等方式,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出發,為學生提供閱讀支架,使學生深入理解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引導學生完成閱讀認知任務。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構建知識;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36-02
支架式教學運用到語文課堂中,能夠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在課堂上,教師要進行點撥和指導,為學生傳授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從構建知識的角度展開設計和調度,讓學生在多重閱讀學習過程中形成閱讀認知,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閱讀教學啟動后,教師要通過創新引導、傳授方法、豐富活動、延伸訓練等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構建的機會,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科認知基礎。
一、創新引導,啟迪學生構建意識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特別是對寫作背景等因素不了解,在進入閱讀環節后,學生會有不少的閱讀障礙,閱讀理解顯得較為膚淺,因此教師要給出必要的引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進行選擇,提供必要的閱讀引導,以啟動學生的閱讀思維。課文題解、媒體展示、插圖解讀、背景介紹、故事導入、問題設計等,都能為學生提供閱讀支持,讓學生順利進入閱讀環節,形成閱讀認知。
如,五年級上冊的《桂花雨》一文,是一篇回憶錄,作者以家鄉的桂花為線索,表達了難舍的思鄉之情。由于學生對這些情感缺乏基本的認知,因此,教學時教師從線索探索、情感發掘、寫作手段等多個角度展開引導,讓學生進入閱讀認知構建環節:“文本的寫作線索是什么?作者要通過桂花雨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作者采用了對比手段展開情景描繪,你能夠找到這些對比點嗎?”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展開學習思考,進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文本以桂花雨為線索展開情節,表達了對家鄉桂花樹的思念之情。作者通過多重對比的手段,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閱讀和分析,找到了線索,對作者情感進行具體感受,很快就理順了基本路線,形成了閱讀認知。
案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一些思考性問題,成功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探究環節。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生自然進入到文本內核,對作者情感和文本主題展開體驗、思考,順利達成閱讀目標。教師對文本的問題進行優化處理,提升其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這是支架式教學最基本的要求。
二、傳授方法,調動學生構建思維
閱讀屬于學習者的個體行為。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傳授閱讀方法,為不同群體的學生準備不同的閱讀方法,以調動學生的閱讀思維,促進學生閱讀認知能力的提升。對比閱讀、語言鑒賞、課堂討論、人物分析、跳讀略讀、精讀賞讀、讀寫結合等,都屬于常用的閱讀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傳授不同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借助方法展開支架構建,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如,《搭石》一文是以搭石為載體,寫出了最為樸素的鄰里情感,在寫法方式是以小見大,這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閱讀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對各種各樣的搭石進行直觀認識;然后要求學生展開篩選性閱讀,找出最為典型的片段,從語言鑒賞角度展開深入閱讀,仔細體會文本的主旨。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展開閱讀活動,教師跟進指導。如,在語言鑒賞時,教師給出基本操作路線:“先找出語言表達特點;再結合具體語境說出其表達作用;最后展開關聯性思考,聯系作者情感和文本主旨進行延伸性闡述。”這樣,學生順利進入到語言鑒賞環節,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透,閱讀認知也順利地構建起來。
教師為學生傳授了語言鑒賞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支架構建。通過對文本典型語段展開鑒賞評價,學生逐漸進入文本核心,在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探尋中形成了深刻的閱讀認知。
三、豐富活動,提升學生構建水平
閱讀學習活動形式眾多。教師要有創新拓展意識,對這些形式展開創新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架建構的機會,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操作中產生閱讀認知。課本劇創編、角色誦讀、主題演講、知識競答、猜謎識字、閱讀游戲等,這些活動都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其助學效果較明顯。教學時,教師要從支架構建的角度展開思考,為學生提供參考意見,讓學生在多種閱讀學習活動之中形成支架認知。
如,《松鼠》是一篇帶有說明屬性的文本。在具體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閱讀活動:“松鼠是比較可愛的小動物,我們從小就接觸過相關的繪本。請大家回憶一下,看還能記住相關的兒歌和謎語嗎?如果記不住了,可以根據你對松鼠的了解,自行創編一段歌謠,或者是制作一個謎語,看誰的作品更有創意。”于是,學生集體討論,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起來。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與學生直接交流,給學生提供一些線索。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新鮮的歌謠、謎語不斷出現。如,“樣子像耗子,行動像猴子,爬行在樹上,每天摘果子。”“尾巴像只降落傘,整天愛往樹林竄。你要捉住把它栓,再不讓它進大山。”
教師提出的兒歌、謎語創編任務,對小學生來說并不難,而且具有趣味性,所以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在具體操作中,學生要對文本內容進行研讀,還要對松鼠的個性特點進行重點研究,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支架構建的過程。
四、延伸訓練,培養學生構建能力
閱讀訓練時,教師要進行針對性拓展,為學生準備更多的課外閱讀內容,以延伸訓練長度,為學生的閱讀構建提供平臺。課內課外閱讀對接、課外搜集閱讀素材、讀寫實踐活動、網絡交互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支架構建的機會。教學時,教師要針對教學實際做出選擇,讓學生在多元互動中啟動閱讀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是支架式教學的核心追求。教師從拓展角度展開教學引導,讓學生自己歸結閱讀方法,對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有重要的作用。
讀寫結合是最為常見的支架構建行為。教師要抓住文本特點,展開讀寫結合,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如,教學《四季之美》一文,教師要求學生先自主閱讀文本,找出每一個季節的景色特點;然后提出仿寫任務:“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特點。大家任選一個季節,選擇一個適合的角度,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景物,學習文本的寫法進行仿寫。”于是,學生開始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研讀,討論讀寫結合方案。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引導學生先選擇具體內容,再學習作者寫法,最后動筆寫作。經過一番努力,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到仿寫環節。課堂展示開始后,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習作,大家互相點評。
仿寫任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內化行為,也是一種遷移性的支架學習。案例中,學生能夠根據教師要求展開學習,順利進入到讀寫操作環節,使支架構建順利完成。在讀寫結合過程中,學生既要內化文本內容,又要外化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的讀寫實踐促進了支架的構建,使學生形成了自己的閱讀認知。
總之,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給學生提供構建支架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展開實踐運用,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品質。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