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間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廣泛,我國也有更多的高職院校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這一教育新形式以提高辦學實力,但在發展過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卻無法有效跟上此趨勢。基于此,文章首先對高職院校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其在知識儲備及語言能力上存在不足。針對這兩項問題,提出要增強中外教師的指導、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以及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四個方面的對策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外合作辦學需要涉及到學生之間的跨文化圈流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不同的人如何進行交流交際是學生之間跨文化圈流動中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一種在理解和掌握國外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的基礎上,靈活處理不同文化圈之間沖突跨文化交際能力,其對于學生適應不同語言和文化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各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研究。
一、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分析
(一)跨文化知識儲備不足
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只包含語言能力,生活能力、溝通理解能力還有社會能力,當代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國內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自信心不足,通過與多所高職院校相關教師及學生溝通得知,學生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模式中更多依賴于學校的統一安排,而自身對于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儲備工作并不充分,包括異國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目的國家的教育體制、學校的課程特點等均未進行充分的了解。部分學生即使在相關課程開展前對異國有目的的進行了知識采集,但對于該國的一些重要知識尤其是政治經濟法律等比較枯燥的內容了解相對更少,對于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感知不夠敏銳,尤其是涉及宗教政治等一系列容易引發沖突的知識儲存量不夠,這就導致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容易產生不愉快,給交流過程增設了很多阻礙。且第一次的溝通不暢會嚴重打擊學生再次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積極性,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1]。
(二)異國語言能力薄弱
語言能力是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其中語言能力包括了聽、說、讀、寫、譯等多種能力,在中外合作辦學中,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語言能力上相對本科院校的學生基礎較薄弱,導致很多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即使學校提供了相關活動場地及創造合適的交流環境時,學生會由于自身外語水平而不敢張嘴,對外語抱有抵觸情緒。在平時的外教課堂中,對于教師布置的相關語言作業積極性不高,不愿意主動提升語言水平,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能力無法有效提升[2]。
二、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對策
(一)幫助學生做好相關準備,增強跨文化交際指導
為更好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重點在于學生自身知識水平的提升,在學生自己主動提高之外,為更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識,更需要在課堂教學內容及形式上對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加強指導,幫助學生做好相關準備。
在學生真正面對跨文化交流之前,教師要在課堂上給予充分的內容指導,指導內容包括專業知識的指導更包括心理方面指導。首先教師應將中外合作辦學的正面意義以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從心理上重視中外合作辦學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交流活動,愿意為之付出主觀上的努力。其次是專業知識指導,要更多地將異國的文化、地理、人文、社會、經濟、風情風俗等方面知識的輸出給學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盡最大程度減少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出現的阻礙[3]。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學校的外教及對外機構合作,定期舉辦講座活動,通過外教口傳將真實的當地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以更直觀的形式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4]。最后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將已遇到的跨文化交際經歷及時轉變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強學生對外展示的能力,也能在展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便于學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積累表達經驗,由同樣的文化環境中漸漸過渡到不同文化交際中,從而更好提升學生所擁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充分了解學生,針對性設定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興趣
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及性格特征都是不同的,在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下,應該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相關課程的講授應該重視以實用為主,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5]。
首先,在進行語言能力提升上,應對參與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學生所掌握的外語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并可進行分班管理,依據學生外語水平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基礎班和提升班。在班次進行分類之后,根據各個班次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及方式,并對教學重點進行針對性地設計,分階段制定目標,讓學生可以在一個有效的學習時期內通過合理目標的完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學生自信心[6]。其次,在跨文化知識儲備上,也要依據學生的興趣方向,例如政治、歷史、文化等不同方面,在進行基礎通識知識講解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愛好及特長,開設更具體化更深入的單一方面文化內容,等同于開設專業興趣班。基于此,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其興趣愛好出發,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相關方面更深入的知識,便于學生在后期的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找到出發點,便于打開交流局面,同時也可以有效減少因為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帶來的摩擦。最后,在課程導入上,可以從學生日常接觸到的事物入手,例如餐具、家具等,通過中西方餐具、家居不同的對比,將中西方文化融入到可視化的具體物件上,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文化知識。
(三)豐富第二課堂,積極開辦中外文化活動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現在的教學方式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傳授上,還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以做好第一課堂的延伸與補充,讓學生通過多種教育形式更直觀地感受其他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掌握跨文化知識,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安全更便于控制的跨文化交際環境,因此可以在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安全的校園環境內舉辦跨文化交際活動。
首先在校園內,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的參與,為其提供較多的實踐機會,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為了更好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將這些活動的參加與學分相結合。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注意目的性、有效性和系統性的有機結合,而不是突兀地舉辦活動應付了事。活動的舉辦應從各高職院校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歷史文化知識趣味比賽、禮儀比賽、外語辯論比賽及配音大賽等,旨在通過相關活動的舉行,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及語言能力[7]。此外,在經濟及各項條件都具備的情況,還可安排跨國研學活動等,通過國外實地的研學活動,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別,積累跨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敏感性與能力,從而提升以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此外在活動的舉辦中,要安排經驗豐富的中方教師和外交予以全程指導,一方面可以保證活動的順利安全開展,另外通過全過程的把控,可以對活動中出現的方向偏離等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從而提高實踐活動的效果。
(四)調動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沉浸式教學環境
要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有效地方法是通過營造真實的環境及氛圍,讓學生沉浸在目的地的語言文化環境中去,全方位多維度地讓學生實際感知異國文化氛圍。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教育工具例如視頻、VR/AR技術及其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都便于營造更好的氛圍和生活環境,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通過異國電影的觀看以更有趣的形式獲取國外生活和學習的知識,藝術來源于生活,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其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設計和目的地文化的展示都可以讓學生更好把握其需要熟悉的學習環境,同時借助于專業教師的講授,將電影情節與課堂講授形成有效地串聯,讓學生沉浸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跨文化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習俗、歷史文化等,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另外還可以借助現在比較流行的直播文化,以學校為平臺與合作辦學的異國學校合作,在其國家或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或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活動時,通過實時直播更直觀了解活動現場的情況,并可通過直播互動,以這種不是特別正式的交流途徑減輕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面的壓力,在真實且放松的環境下,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8]。
五、結語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在當下合作辦學中的學習效率以及后期的出國留學深造過程中學業的完成效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的實際效果。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各高職院校必須格外重視學生的包括語言能力及知識儲備在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通過中外教師的共同努力、課堂內容的設計、中外文化活動的舉辦及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最終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寧光.遼寧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8(5):285.
[2] 崔瑛瓊.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J].海外英語,2018(7):26.
[3] 許蘊文.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236-238.
[4] 金成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滁州學院院報,2019(21):91-94.
[5] 董艷.中外合作學位項目中的學術英語課程設計和評估[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6] 高思佳.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思路探討[J].現代交際,2016(06).
[7] 曾健坤.建構中外合作辦學下的英語課程與教學體系[J].中國市場,2015(14).
[8] 范麗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課堂學術英語能力培養[J].學理論,2015(29).
作者簡介:張鑫(1983- ),女,山東棗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