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強 劉楠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的重要戰略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則需要鄉村教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因此如何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如何發展農村人才等都成為了新的議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教育;教育公平
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而制定的戰略。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的空心化、老齡化、去農化日益明顯。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撐下發展既與時俱進又根植于鄉土文化,既實現教育公平又促進身心發展的教育是當今時代鄉村教育的新課題。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本上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因此,鄉村教育也是振興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教育一方面要解決如何在新時代下結合鄉村特色發展具有鄉土文化蘊含的鄉村教育,為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儲備農村人才。另一方面要著重關注鄉村少年的精神和人格發展,培養鄉村少年鄉土情感與鄉村文化自信傳承鄉村文明,同時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城市的現代文明,做鄉村文明的傳承者,現代文明的接納者。
一、新時代鄉村教育的發展困境
(一)存在“農村”短板,城鄉青少年發展差距大
長期以來,我國的鄉村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一直沒有獲得和城市教育同等的待遇,并且短期內差距是難以消失的。農村的教育短板,既是地域環境的地理環境問題,又是城鄉二元制發展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農村和城市相比較,一方面經濟發展呈現弱勢,基礎設施薄弱,教育環境差距大。另一方面,人員大量流失,包括教育人才在內的各領域人才都處于稀缺狀態,不但缺教師,還缺學生,教育工作難以開展。鄉村教育缺乏優質的資源和令人滿意的教育質量,因此,鄉村教育應該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尋求更加便利的教育方式,彌補鄉村教育因為學生人數、教師資質、自然環境的差距而帶來的不便,向學生提供與城市學生相同的教育,縮小城鄉青年發展差距。
(二)辦學條件差,優質資源供給量不足
辦學條件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農村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是衡量發展農村教育的重要基礎。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丞待改善,面臨學生少、學校少、距離遠、資源不平衡的問題需要解決。
(三)優秀青年教師“留不住”,教師隊伍穩定性較差
鄉村教師是發展鄉村教育的關鍵一環。沒有素質過硬、具備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的鄉村教師隊伍,往往難以縮小城鄉學子之間的學習差距。但是目前,較多鄉村學校留不住優秀的年輕教師,鄉村教師將鄉村學校當做升遷的跳板,學校學科結構常年處于被破壞的囧地,無法做到“一課一師”,往往是一個教師擔任多種科目的教學,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同時,年輕教師留不住的后果加重了學校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學歷結構普遍偏低,沒有接受正統的師范教育和學習,影響教育效果。
(四)照搬城市教育模式,無法發揮鄉村教育特色
我國城鄉經濟、生態環境、文化都有較大的差異,但是我國教育長期以來采取的都是一體化的思維模式,沒有發揮出農村的鄉村文化特色,更多體現的是城市化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區別于城市,農村的發展有自身特色,農村農業發展也區別于城市工業發展,因此教學應該有自己所特色。同時,鄉村教育除了幫助農村學生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積極、有效地促進鄉村青少年精神品格的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充分利用好鄉村兒童的本土優勢,培育出有強烈的鄉村文化認同感、歸屬感,既可積極主動融入城市現代化生活,又愿意為鄉村振興發展貢獻力量的鄉村人才。
二、鄉村教育發展的實現路徑
新時期農村教育的價值目標主要是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實現社會公平;保障基本人權和發展權利,阻止貧困代際傳遞;防止鄉村陷入“現代化陷阱”,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的普及和傳承,樹立鄉村文化自信。
(一)互聯網方式彌補教育短板,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為彌補邊遠山區農村學生少、老師少、教育資源少的困境,要大力推進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發展“互聯網+教育”式在線數字教育,完善視頻會議室、直播錄像室、多媒體教室等現代信息基礎設施,通過網絡線上教育+網絡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農村學生享受和城市學生相同的優質教學資源,為彌補鄉村教育短板、解決鄉村教師的師資難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二)提高教師待遇,建立高水平教師隊伍
鄉村教育的發展與鄉村教師的引入有根本性的關系。因此,如何吸引、留住優秀、富有鄉村情感的青年教師,是鄉村教育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首先,制定激勵機制,合同規定任期滿三年并做出成果的優秀教師可以升遷或者調轉,若業績不達標則不能升遷、調轉。同時,提高鄉村教師薪酬待遇。農村學校學生少且大都住校,鄉村教師自身比城市教師工作辛苦,壓力也較大,因此,留住鄉村教師必須從薪資待遇入手,合理地提升鄉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并給予相應的補貼。其次,要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培訓,一方面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培養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培養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感、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教育環境
農村學校的基礎辦學條件是農村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近年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已經大為改善,但是仍有需要加以改進的環節。首先,學前教育是教育的開端,但是長久以來農村教育忽略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農村幼兒園在各省市農村已經逐漸建立,但是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幼教的水平卻仍待成熟和完善。其次,體育健身設施存在不足和老舊的問題。城市學校大多都有體育場地,但是對于有的偏遠農村學校來說,這些都還缺乏。當今我國教育一直倡導的是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農村教育對于體育課不夠重視,有的學校體育課的授課方式可能也沒有融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最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普及也是改善農村教學的一個重要設施。“互聯網+教育”式的優質數學教育資源,既可以解決鄉村學校學科沒有教師的困境,幫助學校開展正常教育工作,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科知識,有效解決了農村教育的信息壁壘問題,向農村學生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四)調動政府與社會各界力量重振鄉村教育優質教育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經濟為前提的,而鄉村戰略要解決“三農問題”,因此如何向農村提供優質教育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樹立鄉村文化自信,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鄉村教育的發展,因此必須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提高鄉村教育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鄉村教育。政府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開發具有新時代農村特色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著力加強文體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各類群體性文化活動,著力提升農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強烈歸屬感,塑造文明鄉風,為鄉村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發揮社會各界力量,提升教學資源質量。吸納社會力量,打造優秀教師團隊,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大決策網絡輿情風險評估體系構建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TJZZ19-31)。】
(作者簡介:溫志強,天津師范大學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共安全風險治理與應急管理;劉楠,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治理與公共安全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余彪,付云,鮮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領導科學,2019(17):47-48.
[2]趙君,李謙.淺談我國農村的教育公平問題[J].管理學刊,2009,22(02):64-65.
[3]寒門何以出貴子?——教育在阻隔貧困代際傳遞中的作用[J].江西財經學院學報,2019(05):15-16.
[4]杜尚榮,劉芳.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教育:內涵、邏輯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9(09):59-60.
[5]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01):103-104.
[6]候風云,徐慧.城鄉發展差距的人力資本解釋[J].理論學刊,2004(02):42-43.
[7]龐麗娟,金志峰,楊小敏.新時期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7(05):109-110.
[8]蕭鳴政.中國政府人力資源開發及其戰略[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