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冉 曾國秀
摘 要: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文化意識被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既有助于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也便于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本課題主要針對目前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輸入欠缺的問題,提出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際;文化意識;中學英語教學
一、英語教學中增加漢語文化比例的重要性
中學英語課堂上漢語文化比例并不高,大多數中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也很低。因而,在某些方面如諺語和節日習俗,學生反而更了解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英文表達知之甚少。無疑,這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因此英語教學中需要適當增加漢語文化的比例。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日益頻繁,(王燕,2015)因而我國在21世紀初就提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如果要很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中學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時期,教師理應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輸入的缺乏
中學英語教學中漢語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現在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少,教師文化融入意識不足,教法單一,考核不全等方面。其中,教材和考核是主要原因。在初高中的英語課本中,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并不多而且在近幾年也并未增加。另外,在考核中也主要是對語言點的考察,而缺乏了對文化知識的考核。在教師層面,多數教師也僅僅是以課本上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講解,缺乏對應的擴展延伸,也缺少相關的活動設計。由于中文背景的缺失,學生的文化意識自然就淡泊了。
(三)“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
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人交往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從叢,2000)由此可知,由于英語教育中傳統文化知識的輸入量遠遠不夠,即使是高級學者也無法很好地用英語介紹我國文化,那么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就只會有西方文化“引進來”,而中國文化卻很難“走出去”。
二、漢語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調查現狀
筆者走訪了常熟市實驗中學和藕渠中學,通過結合城鄉的教學情況,來了解常熟市漢語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
1.課外延伸。
經調查發現,59%的學生反映老師都會進行擴展延伸,比如在講到春節時,老師會補充其他傳統節日的英文表達,大多數老師們也反映自己會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比如將萬圣節和春節的習俗作對比。
2.開展活動。
80%的老師表示平時很少開展活動,難得公開課的時候會有,具體有如下幾種:
(1)做 spring festival 的手抄報
(2)有學生的情景對話,但還是以書上的給的那種題材為主,西方文化為主。
(3)偶爾公開課放紀錄片,但是也是和課文相關的,作為這個單元的導入部分,而且這個也很難找。
3.習題演練。
主要以聽力為媒介做的這一部分內容,比如春節出現在聽力部分,還有閱讀理解偶爾會涉及這方面知識比如有介紹孔子的。
(二)教材相關
69%的學生和大多數老師表示在課堂上有時會講傳統文化,大多數情況還是會依據課本上來講,因為課本上涉及該方面的知識并不多,主要是關于中國節日、名勝、名人等,還是以外國文化居多比如對奧黛麗赫本的介紹,所以課堂上并不會過多地講傳統文化,因為考試涉及這方面的也不是很多。近幾年來,教材上有關傳統文化的并未增多,雖然加了墨子風箏這些,但是之前的中秋節的介紹被刪掉了,英國禮儀文化有關內容也增多了。
(三)學生學習情況
經調查顯示,40%的學生表示自己偶爾會在英語作文中運用成語、諺語等,而且 60%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只能稍稍用英語表達傳統文化,另外,45%的學生認為課本上出現傳統文化,自己會去找資料,但不會去找如何用英語表達。而且,在設計的問卷中,萬圣節活動的正確率為 40%,而傳統節日習俗英文表達的正確率僅有 25%。另外,兩道中國文化的翻譯題正確率僅有 18%和 52%,一位老師在采訪中表示,他讓學生翻譯 Every day is not Saturday.(好景不長),沒有學生能夠翻對,說明學生的交際語境也有點偏西方,中國的較少。
(四)師生對英語課堂中文化教學的看法
調查中,97%的學生以及所有老師都認為傳統文化有必要融入英語教學,原因如下:
1.40%的老師提出有些學生可能更喜歡西方文化,包括歐美日韓音樂明星還有影片之類的,而且現在社會上,商業化了之后,西方的節日渲染的就比較多,圣誕節過的比春節隆重、年味少了,這是一個大環境。所以需要英語老師重視傳統文化,來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學生需要了解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有時可學著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以進一步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便于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
3.96%的學生都表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想要學習它們的英文表達,所以老師可以通過介紹傳統文化引起學生興趣,引發共鳴,活躍課堂氣氛。
三、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方法
(一)增加教材和考試大綱中母語文化比重
在編寫英語教材時,既要重視以中國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輸入,又要將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因而,在選取或制定英語教材時,更多的研究者應參與進來,如中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研究者、生態學專家,讓學習者能更清楚、更系統地了解多元文化,也能盡量促使中國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能更和諧健康地發展。(何麗芬,2018)在編寫教材的同時,還要配上相關的音頻,以便教師在課堂上更好地開展活動,提升學生的興趣。
除了教材的改善,在習題上,一方面要建設好漢語文化的相關題庫,另一方面還要均衡漢語文化知識體系和交際語境的比重,以便讓學生更好地從speaking、translation、writing等多個方面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漢語文化。當然平時的練習都是圍繞考綱進行的,所以還需在考試大綱中增加對漢語文化的測試比重,以讓師生更加重視漢語文化教學。
(二)挖掘教材文化元素,提升學生文化品格
新課標正式提出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與之相應的課程內容“包含六個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以此可知,英語教學課堂需要圍繞主題語境,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由此可知,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是相互依托的,教師應該重視文化教學,善于在教材當中提取出文化元素,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比如在講到cousin這個詞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提及中國的宗族文化,進而將西方的cousin與中國相對應的堂/表兄弟姐妹進行對比,從中分析出中西方思想觀念的不同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
(三)以多種教學手段增加英語課堂的文化含量
在信息化時代下,教師應結合多媒體學習資料和課件,比如在課堂導入部分可以先播放一個是視頻,再引出講課主題。通過把枯燥的文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片音樂視頻,使學生利用多種感官來理解知識,從而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比如初一、初二的學生還是對音頻較感興趣,教師就應該重視制作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對于心智更成熟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文字材料學習積極性也較高,那么教師在文化教學中就可以多發一些補充材料,以提高課堂效率。
除了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在課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傳統文化的各種比賽,如翻譯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等,來提升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此外,表演經典戲劇表演如《牡丹亭》也可以在課外開展進行。當然,類似于《牡丹亭》這樣的中文戲劇劇本也許需要教師自己翻譯、改編等,教師也可以和中學生一起完成劇本的制作,以與學生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在課內,英語教師還要布置有趣的教學任務,比如在初中課本中講到“World Park”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展開想象,如果外國友人來中國游玩,那么該要帶他們去哪兒玩,又該怎樣用英語介紹這些名勝古跡比如長城、故宮等,目的是提升學生傳統文化表達能力。只在課內外的多次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文化意識才能得到強化。
(四)在詞匯中提煉文化知識,進行中西對比
教師需要通過詞匯來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比如蘊含在“牛”“馬”中的文化。中國一直是個農業大國,在種植過程中,牛是必不可少的耕作工具,因此牛成為了任勞任怨、結實肯干的代名詞,而在西方的英美國家中,馬也有著同樣的功能。所以,中國的牛可以與外國的馬相等價,在翻譯work like a willing horse時,就可以根據中文語境,翻譯成老黃牛,而as strong as a horse就應該譯為壯如牛。通過在詞匯中滲透文化教學,教師提高學生們學習漢語文化的積極性,在無形中培養起學生的文化自覺。
【作者:沈欣冉,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英語(師范)方向。】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 光明日報,2000-10-19(C01).
[2]何麗芬.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融入現狀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8(12):84-87.
[3]施惠珊.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0(34):62-63.
[4]王燕.中學英語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問題與對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