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郭玉靖 何麗麗
摘要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我國武漢爆發。一時間,關于新冠病毒的各種聲音充斥整個網絡,正負情緒參雜,真假信息難辨。隨著傳統媒體時代向互聯網時代的轉化,再到移動互聯時代的小屏幕手機,傳播媒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做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可以說,他們的言行更容易受網媒報道的影響。而據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每次重大社會公共突發事件的爆發,都是一次媒介素養的練兵場。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認清媒介的特質,知道媒介的功能,對媒介信息具有批判解讀的能力,運用媒介信息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服務,注重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水平。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多關注主流媒體的報道,學習更多科學衛生知識,不偏聽偏信,盲目跟風。堅信新冠肺炎可防可控,我們才能最終戰勝這場疫情。
關鍵詞:新冠肺炎 信息量過載 情緒多元化 真假信息難辯 批判性思維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我國武漢爆發,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并無明顯的“人傳人”現象。直至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新冠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自此,各大媒體平臺相關報道數量陡增,人們對新冠病毒的關注也日趨進入白熱化。
隨著傳統媒體時代向互聯網時代的轉化,再到移動互聯時代的小屏幕手機,傳播媒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做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可以說,他們的言行更容易受網媒報道的影響。網絡世界亦即社會百態,魚龍混雜,而大學生心智發展并未完全成熟,情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波動較大,雖然抽象思維已占主導,但對事情的處理略帶盲從,媒介素養水平普遍偏低。每次重大社會公共突發事件的爆發,更是一次媒介素養的練兵場。下面讓我們一起透過新冠肺炎疫情報道,談一談大學生應如何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水平。
一、整個疫情防控過程中,各種聲音充斥,嚴重影響年輕學生的判斷與心理
(1)信息量過載
自2020年1月20日,鐘南山院士表明,新冠肺炎確有人傳人現象開始,就各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而言,平均每日推文數量可達20-30篇左右。而微博在春節期間信息流的曝光量相比去年同比增長一倍,假期結束之后增長50%。短視頻做為近幾年脫穎而出的新銳,成為許多足不出戶的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首選,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眾云大數據平臺”統計,只春節假期期間,抖音、快手、西瓜匹配“疫情”關鍵詞的全國各地短視頻發布量為36000余條。整個疫情期間,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流量創歷史新高。
(2)內容、情緒多元化
梳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的新聞報道,我們不難發現,疫情進展、防控措施及政策、科普類,感人事跡類、通報批評類、辟謠類是疫情期間最常見的報道主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黨媒做為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首當其沖,主要以疫情進展、防控措施及政策、感人事跡等正面報道為主。而偏向市場化的主流媒體如財新,則呈現較為負面的情感傾向。環球時報、新京報等則在中性之間徘徊。加之,為了賺取流量的自媒體標題黨,甚至有些自媒體別有用心的言論。據調查顯示,公眾情緒的恐懼、擔憂、悲傷與樂觀,均與新聞報道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有很大關系。
(3)真假信息難辯
在每次重大公共事件中,謠言似乎從未缺席。一些別有用心的自媒體,甚至假冒官方媒體,為了賺取網絡流量,或在特定動機下,肆意散布網絡謠言,迎合、煽動民眾情緒,甚至鼓動民眾采取不理性的行為干擾正常工作的開展。疫情初期,就有自媒體散布物質緊缺等謠言,造成多地民眾恐慌,出現超市囤積潮事件。此后,更是一系列消息不時傳出,如:喝酒能殺死病毒,新冠肺炎特效藥,**地區出現超級傳播者,……后來都被一一證實為虛假消息。疫情剛有所好轉,又有自媒體打出官方旗號宣稱,*月*日*地區學生開學。就這樣,一時間,辟謠類報道在各大主流媒體層出不窮。
二、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參差不齊
筆者對山東傳媒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新聞傳播系、播音主持系、影視制作系、藝術設計系、動畫系6個系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后發現:
(1)當代大學生喜歡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分享動態
就新冠肺炎的進展信息而言,高達87.54%的學生選擇“會主動通過網絡搜索的方式獲取信息”,68.77%的學生選擇“會通過網絡分享個人動態,發泄情緒,排解壓力”。可見,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娛樂,排解壓力的重要工具。
(2)對媒介報道是否能夠完全的反映現實社會認識不清
據調查顯示,36.37%的學生認為,媒介報道能夠完全的反映現實社會,35.19%的學生,選擇“不確定”,只有28.45%的學生認為,媒介報道不能完全的反映現實社會。至少三分之二的學生,將媒介報道視為普照大地的陽光,他們對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很少質疑,完全相信媒介報道,并主動通過媒介報道獲取信息。
(3)對作者身份、信息來源、發布機構等關注度不夠
據調查顯示,76.67%的學生在獲取信息時會關注作者身份、信息來源、發布機構等,23.33%的學生表示,他們更多的關注信息內容本身,而經常忽視作者身份、信息來源、發布機構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信息內容為王,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就會不假思索地進行點贊、轉發。
三、培養自身媒介意識,提高自身媒介技能、媒介判斷水平
(1)對信息具有選擇性
面對網絡上海量的信息,我們要明白信息的來源是多元的、參差不齊的,我們決不能照單全收。一般來說,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如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為代表的中央媒體,以各地黨報、電臺和電視臺為代表的地方性媒體,以人民網、新華網等為代表的國家大型新聞網站等。但是,同時也要認識到各主流媒體之間也是有差異的,如新聞報道側重點的不同,情緒化的差異等。而自媒體,一些網絡大V等,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其信息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只有多比較,才能知道哪些信源是真實可信的,哪些信源只是嘩眾取寵。
(2)理性戰勝感性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不乏嘩眾取寵的跳梁小丑,我們決不能人云亦云,觀念先行。如果我們僅憑主觀臆斷,認為符合自己觀念的就是真實的,不符合自己觀念的就是虛假的,只會被意識左右,甚至感情用事。當代大學生只有清醒的認識到媒介報道只不過是一面鏡子,而這面鏡子也絕不止是一個普通的平面鏡,有時可能是放大鏡,有時可能是哈哈鏡,有時甚至是遮光鏡或濾光鏡。所以,我們必須具有一雙慧眼,不過度消費我們的情感,讓理性戰勝感性。
(3)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美國學者李普曼說過“媒介就像探照燈的光束一樣,不停地照來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從黑暗處帶到人們的視線內。”所以,我們通過媒介報道看見的只是一個一個的聚光點,他并不是完整的現實世界,媒介報道并不能完全的反應現實社會本身。更何況,還有一些居心叵測的自媒體,扭曲事實,肆意散布謠言,混淆視聽。所以,面對公共突發事件特有的隱蔽性強、擴散性快及危害性大的特征,只有不斷地提升我們對衛生健康基本知識的了解,多關注一些權威專家的說法,相信科學,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避免偏聽偏信,盲目跟風,才能消除新冠病毒給我們帶來的疑慮和恐慌心理,杜絕謠言的蔓延。
綜上所述,只有我們認清媒介的特質,知道媒介的功能,對媒介信息具有批判解讀的能力,運用媒介信息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服務,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水平,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多關注主流媒體的報道,學習更多科學衛生知識,不偏聽偏信,盲目跟風。堅信新冠肺炎可防可控,我們才能最終戰勝這場疫情。
參考文獻
[1]趙俊,霍良安.新媒體影響下的危機信息傳播問題研究——以雅安地震為例[J].上海管理科學,2013.
[2]龐亮.危機傳播視野下的媒介素養教育[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09.
[3]史少春.加強信息公開與新聞與新聞宣傳做好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中國行政管理,2020.2.
[4]張洪忠.如何看待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謠言傳播,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