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罡奕
在線學習近3個月時間中,我校經歷了3次線上學習方式的迭代——從初期在班級學習微信群向孩子們推送微課短視頻進行線上輔導,到借助“空中課堂”平臺進行高清優質視頻學習資源的推送,再到利用先進高效的“騰訊課堂極速版”進行線上直播教學。筆者結合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實踐,談談對“后疫情時代”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思考。
一、課程內容:依據學情,自主設計
線上課堂是個全新的命題,學習內容的選擇是最大的挑戰。
1.課本與自主設計課程。小學信息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在新授理論知識后,指導學生使用電腦上的編程和建模軟件進行實操學習,從而激發學生興趣,達成學習效果。但根據線上課堂第一周的統計數據,我校6年級12個班共計學生706人,使用個人電腦作為學習終端的學生僅313人,其余學生只能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具備編程和建模實踐的學習條件。在這種環境下,教師自主設計符合教學條件的課程,成為了一個合理的選擇。
2.自主設計課程內容選擇。自主設計課程自由度很高,但是為了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考慮教學實際情況。比如課程的難度學生是否可以接受,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否相關,和以前學過的知識是否有關聯,是否貼近當前信息技術熱點,課程整體設計是否成體系、循序漸進。
3.自主設計課程內容再加工。自主設計的課程內容選擇完后,為了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可以對這些資源進行再加工。比如重點的內容在網絡上搜索其圖解,方便學生理解。對于一些科普知識,可以準備一些額外的擴展知識作為補充,同時也可以把德育和學科教學相結合。
二、課程實施:激發興趣,關注差異
1.音頻介入,激發興趣。為避免提前上線的學生感到枯燥,可嘗試播放課前音樂。音樂內容必須健康,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兼顧流行性。上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靈活運用網絡上的優質視頻資源,剪輯核心部分介入教學,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做一些停頓,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引發思考,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2.關注差異,因材施教。線上課堂可以在討論區實時討論和提問,學生思維更為活躍,會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老師應及時關注孩子之間的差異,并做出反應,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下課前后,適度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們提問交流。
三、課堂管理:利用工具,確保效果
1.自動比對,確保出勤比率高。可以結合平臺自動記錄的聽課時長表格來和班級花名冊進行對比。還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文本比對工具,復制花名冊和學生實名的平臺聽課記錄,讓計算機自動比對,了解誰沒來聽課。
2.打卡簽到,確保學習狀態好。可以利用線上直播平臺提供的簽到工具,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限內手動打卡簽到,確保學生在聽課而不是掛著直播頁面做其他事。還可利用平臺提供的選擇題工具,根據上課內容設計選擇題,隨機點名學生進行回答。
3.屏蔽撤回,確保學習時空“凈”。由于老師與學生沒有真正的面對面,一些較為調皮的孩子可能會發出一些不合適的言論或圖片。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的撤銷功能,把個別學生的某些言論屏蔽撤回,甚至根據情況,選擇對個別學生實施短時間禁言處分。
四、思考與啟發
疫情后,人類可能將全面進入“雙線教學”的時代,深度進入“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融共生”,即“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
1.教師需要培植“雙線混融教學”意識。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雙線混融,要求教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清晰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教育教學模式帶來的改變,認可信息技術的作用并且主動尋找將新技術融入到自身學科的方法。
2.微課視頻等視聽資源應更合理使用。在線下課堂中,可以嘗試使用一些課前準備好的短片,提高教學效果,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課堂實踐。
3.信息技術手段應繼續助力課堂管理。線下課堂中對于一些常規的提問,我們依舊可以利用隨機點名軟件,抽選學生或指定回答問題的學生,突破信息課堂孩子不重視、難以管理的瓶頸。
4.重視自主質疑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線下課堂,教師也應抽出課堂時間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主提問,不僅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更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當然,這需要教師深耕教材、充分備課。
責任編輯?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