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君
【摘要】介紹了充分利用現有“花文化”資源,開發園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積極探索小學園藝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等,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勞動和學會創造的情感,豐富生命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些積極有效的嘗試。
【關鍵詞】城市“花文化” 小學園藝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足以看出國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重視。同時,這也成為我們發展學校特色文化的契機
我們學校位于全國聞名的鎳都——金昌,這里雖地處戈壁,干旱少雨,風大沙多,但是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植樹造林、種草播綠,改善生態環境,于2014年1月被確定為“國家園林城市”。現在的金昌擁有豐富的園藝資源,包括十大自然景區,還有室內、室外兩個大型植物園、花文化博覽館等園藝科普基地,全社會形成了濃厚的園藝文化氛圍,我們的孩子們也迫切希望學習了解更多的園藝知識,參與到更多的園藝活動中。
于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花文化”資源,開發我們自己的園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積極探索小學園藝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等,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勞動和學會創造的情感,豐富生命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成為我們新的研究目標。2018年,我校的教研課題《城市“花文化”背景下,小學園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初步探索》通過甘肅省課題立項評審,并開展了研究。以下是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開展的一些積極有效的嘗試。
一、構建花園式校園環境
每年三四月份,全體師生都會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開展種花植樹的義務勞動。低年級的孩子撿垃圾、清樹溝,高年級的孩子除雜草、挖樹坑、搬樹苗,所有的人傾心盡力,忙得不亦樂乎。薈萃樓后面原本光禿禿的空地上,現在已經開辟成了一片樹木和花卉品種繁多的植物園。花園式的校園環境,既是學校的顯性文化,也是育人的載體。下一步,我們將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綠樹成蔭、一步一景、生態優良、四季芬芳”的花園式校園,為全校師生打造更為優美宜人的校園環境。
二、編寫完善《園藝》校本教材
作為教師,以往我們都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不是教材的編寫者。本次校本教材的編寫對每一位課題組成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是摸著石頭過河。自課題實施以來,課題組全體成員緊緊圍繞課題方案中所確定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方法開展了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為了能夠順利地完成教材的編寫,我們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團隊的,反復學習、反復研究、反復研討、反復實踐、反復修改,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我們確定了以學校所在城市蘊含的“花文化”資源特點為主題的大方向,盡量采取適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喜聞樂見的形式。教材體現了階段性,按照學生的年段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讓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都符合年段的要求,符合學生心智、能力的發展水平;探究性,提出一個主題,學生運用已知的知識去尋求對于這個主題的認識,引導學生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對這個主題的看法,通過討論、展示等方式分享所得加深理解;實踐性,學生通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然后運用這些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形成認識——實踐的基本學習模式;可操作性,學校加強了集體備課,備課完成后,由主備課老師進行試上,組織其他教師聽課。教學后,每個教師及時進行反思、研討,提出問題和修改意見,為教材的修改提供依據。通過反復的實踐和修改,教材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我們進一步細化了每單元內容的布局,每單元三課時的主要布局。第一課時:以花草樹木知識的介紹為主,語言要豐富,體裁要活潑(寓言、故事等),不能只以單調的介紹、說明來呈現。第二課時:以知識的拓展延伸為主,可以呈現相關的詩詞欣賞、文學作品、書畫作品等。第三課時: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可以用課外準備好的材料來做葉貼畫、盆景制作、插花;也可以開個匯報交流會,把課外收集的相關知識或創作的作品作介紹、展示。最終,形成了橫向成體系、縱向成系列,經緯交錯、緊密關聯的教材布局。
三、依托本地園藝資源,開展“花海研學”綜合實踐活動
1.知識積累:參觀花文化博覽館、金川公司植物園、金川區植物園(室外),調查了解校園周邊及金昌市常見園藝植物資料。邀請金川區園林綠化局技術人員開展植物扦插知識講座。
2.科學探究:探究影響植物扦插成活率的因素。
3.快樂種植:移植扦插成活的植物,并繼續培育。(也可另外培育植物)
4.成果展示:舉辦校園園藝節。
充分利用城市園藝科普基地的資源優勢,結合活動目標挖掘資源的科技教育內涵和情感教育內涵。使學生意識到科學家離自己并不遙遠,自己可以通過科學研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種植活動中,感受種植的樂趣,體會勞動的辛苦,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如指導學生使用“拍照識花”等APP來辨識植物,了解植物知識。在學校微信平臺上發送園藝知識,通過微信平臺開展“小小園藝家”評選活動等,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氛圍。
四、園藝知識與古詩文整合,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古詩文源遠流長,與園藝有關且適合小學生閱讀和學習的有很多,這些經典詩文對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都很多幫助。
五、搞好學習評價,促進學生進步、發展
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要給以評價,評價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學生平時的園藝課的學習評價,我校采取的有顯性與隱性的一些方式。
1.填寫自評與互評表
每節課后各小組都會拿到一張評價表,小組成員先要為自己作一句話的評定,再由組內相互評議,產生小組評價等級。
2.課內作品展評
讓學生在課內將園藝作品搬上講臺,作簡單說明,讓全體同學欣賞評價。
3.及時記錄
教師用手機或數碼相機記錄下各班學生的優秀成果或園藝活動中的美好瞬間,在下一堂課里展示給各個班級,讓學生們欣賞與評價。
4.校園展覽
將學生的一些園藝作品直接運用于布置美化校園,同時又作為成果展覽,讓全校師生欣賞評價。
少年兒童都是喜歡受表揚的,由于適時的評價與展示,學生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就大大地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雖然,園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令課題組成員和學校領導感到驚喜,使我校的園藝文化特色發展有了方向性,但也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的研究還將深入持久的開展下去,力爭取得更顯著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活教育學院.
[2]卡爾·蘭塞姆·羅杰斯.自由學習.
[3]李孔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論.
[4]顧建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