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梅
【摘 要】 對于小學語文學習來說,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寫作技巧和習慣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內容和環節。小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語文寫作教學,需要不斷的加入一些新時代的內容和想法,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和獨特性,促進自身的提高和發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語文作文 ?語文教學探究
在學生們小學語文的學習中,有效的掌握一些語文寫作的方式和技巧對學生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養自身的一定寫作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們對語文的學習,老師們應當進行積極引導促進學生們對學習興趣的發展等。
1.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1.1傳統語文教學思想僵化
對于當代小學生的語文教學來說,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適當的進行提高。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使得學生們無法接受到新的知識和內容,對于語文寫作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其思想僵化,無法有效的提高學生們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教學思想僵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也起著一定的消極作用。對于學生們來說,在學習語文作文寫作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們才可以更好的增強自身的能力和技能。
1.2忽視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在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一些學校和語文老師容易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學生們的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一些語文寫作的時候,老師們會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主題讓學生們寫作,但是在這個開放的基礎上,老師們又不讓同學們自由發揮,月亮只可以是圓的,不能是彎的,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們無法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3寫作形式單一
在我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些老師的教學形式太過于單一,導致學生們的寫作形式也過于單一。語文作文的寫作形式單一,無法有效的展示學生們的水平和寫作能力,對于學生們來說也是具有阻礙作用的。單一的寫作模式也是老師教學的一個重要影響。老師們在教學中教育學生們如何寫作,也會導致學生們的寫作方式過于單一頑固。
2. 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2.1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們來說,想要提高學生們的寫作技能和能力,就需要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興趣。興趣是學生們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時期的學生們來說,這個階段還不適合學習一些其他高層次的知識,只是學習一些寫作的能力和技巧就可以,老師們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們的寫作興趣,從而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語文作文的寫作。比如,老師們可以舉一些關于動物或者動畫片的內容和關鍵點,然后讓學生們根據這些內容開展語文寫作。這些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寫作興趣,從而更好的進行語文作文的寫作,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2.2加強小學語文作文基礎的知識教育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老師們需要加強學生們語文學習的基礎,比如一些語文寫作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的掌握可以促進學生們更好的進行語文寫作,從而讓學生們掌握一些最基礎的能力和技能,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使用和應用,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
2.3培養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培養學生們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學生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們在小學學習的階段,需要適當的增強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素養。在語文作文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促進學生們更好的,高效的開展語文寫作。比如,老師們可以舉出一些關于動物的故事,讓學生們根據這些動物的故事進行寫作,從而讓學生們自主的進行寫作延伸,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寫作。
2.4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
對于學生們來說,在小學時期的階段進行寫作,老師們需要適當的樹立其自身的教育觀念,積極應對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避免一些不良的觀念影響自身的學習和寫作。全新的教育觀念需要老師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促進學生們更好的發展自身的技能和綜合能力。
2.5加強閱讀訓練
在日常的學習中,老師們應當加強學生們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們更好的在訓練中進行自身能力和素養的提高。比如,老師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布置一些額外的任務,讓學生們進行適當的主題寫作,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對寫作的敏感性。
2.6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在學生們的寫作訓練中,要適當的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們懂得發現生活細節,懂得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生們與老師的良好關系可以促進其自身的技能發展。師生之間良好的發展關系可以促進學生們對語文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比如老師們可以在學習中多參與學生們的問題,幫助學生們解決一些日常問題,增進關系,加強了解。
3. 小結
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時期只是需要接觸一些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為其以后的學業和自身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比如,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一定的積極引導和言傳身教,促進學生們更好的學習語文寫作。
參考文獻
[I] 劉雪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簡析[J].新課程(小學),2012(05)89.
[2] 章瑋.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