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豐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微課逐漸被運用到教育教學領域,進而拓展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消化。將微課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在促進信息技術教學開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诖耍槍ξ⒄n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必要性,淺析了微課的運用實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以便相關專業人士參考、借鑒。
【關鍵詞】 微課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運用策略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革新,將微課應用到信息技術教學中成為了必然趨勢。微課,簡而言之,就是運用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載體,在短時間內(5-8分鐘)實現主題突出、趣味性強的專題知識點教學模式。適用于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實踐等環節,利用靈活可控、即播即停、保存復看的特性,學生通過微課能夠加強知識理論的深入理解與消化吸收,并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掌握課程內容的易錯點與重難點,加強針對性的“突破攻克類”學習。
一、微課運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微課,一方面實現知識點的理解消化。平時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引領下,似乎掌握了信息技術的基本內容,在實際運用中,逐漸暴露出學生的實踐操作問題,使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而微課可以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分解,利用碎片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各個擊破,最終實現整體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水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利用資源共享的網絡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內容科學規范的微課,解決學生不徹底、不深入的課堂學習難題,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知識點的針對下載學習,并通過反復分析理解,開展有意義的綜合運用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自身信息技術的能力與水平。
二、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實踐/策略
(一)結合微課設計教學內容,實現“以生為本”
在信息技術的內容設計階段,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整個教學環境中,了解學生的差異性與特長愛好,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知識點掌握實情,將這些客觀情況充分融入到信息技術的微課教學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比如,通過“提問法”引入微課,讓學生帶著對理論知識的好奇心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重視課程的教與學,端正學習態度,為教師有效輸送信息技術內容而減少阻力。
(二)結合微課開展課堂教學,發揮課堂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生活教育思想,結合微課這一教學形式,打造生活實際的情境教學,有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效果,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首先,在不超過10分鐘的時間內,通過微課增強學生對深奧枯燥內容的視覺感官體驗,直觀形象地演示信息技術的重點、難點,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中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其次,“溫故而知新”,在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階段,可以借用微課開展舊知識的回顧與復盤,有利于學生強化薄弱內容、查漏補缺,也有利于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關聯性進而有效掌握新內容。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微課需要結合規范、標準、合理的操作演示,以便學生課后進行模仿與創新。
(三)結合微課拓展課后實踐,增強學生操作能力
新課程教學標準指出,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鍛煉學生計算機實踐運用的能力,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課后實踐環節。在輸送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教師需要結合微課演示實踐過程,并突出操作實踐的注意事項,引導學生正確開展計算機基礎運用的練習。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自己制作的有針對性的微課教學資源上傳至家長微信群或者“中國微課網”等交流平臺,安排學生進行互動學習,結合教師分享的微課內容,學生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計算機運用難題,通過反復的鞏固練習,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他們的計算機運用水平,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結語:
綜上所述,微課可以運用在信息技術教學的各階段。在課前運用微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微課能便于學生掌握重難點,有效學習;而課后的學習中能更好的鞏固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還應重視學生的主導地位,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結合新技術與新平臺,豐富信息技術教學的方式與內容,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 鄒仕新.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8):50-50.
[2] 周麗花.微課,讓課堂更靈動——也談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8(12).
[3] 閆法斌.微課點亮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新思路[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No.290(10):49-51.